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有效沟通协调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汪广华wghsq@163.com2如何理解师生沟通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错误与障碍处理学生问题的有效模式主要内容3第一章如何理解师生沟通一、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装扮气质、言语表情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息。二、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4三、教师开始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沟通的结果。四、沟通应该是师生双向的。五、教师要从学生的反馈与回应中判断沟通是否是有效的。5第二章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一、沟通双方自身所拥有的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理念。二、双方沟通技巧运用的有效性。6第一部分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一、什么是同理心1、同理心的三个条件:A、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B、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C、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72、关于同理心要避免的三种误解:A、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了解是以个人的主观参照标准看事物。同理心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感受状态。B、同理心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赞同与认同体现出双方的看法和价值去向的一致性;同理心体现为感同身受,表现为一种共鸣感。8C、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同情往往体现出双方存在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同理心体现的是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使得对方感到获得了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9二、同理对方是一种沟通立场和能力同理的过程包括对对方理性和情感状态的感受。在沟通中,越是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和态度,就越能了解对方,越有能力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理的过程也是吸住对方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的过程。10教师关怀学生的过程就是同理学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以学生的思想推理来思想他的一切。11三、教师对学生不能同理的不良后果1.学生觉得老师不能理解自己时,就会觉得老师并不关心自己,随之会感到很失望、沮丧,对老师的信任度会降低、向老师敞开心扉的欲望会很快消失和终止。2.老师无法真正接纳学生,造成对学生的无端的指责和批评,形成对立。123.老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作出积极的回应,无法提供建设性的帮助。4.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了解与判断,会给学生提供不合适的教育影响,甚至会误导学生。13四、老师对学生同理心的传递(一)懂得“意译”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案例一:学生:老师,我最近情绪不是很好,因为很快就要临近期末考试了!老师:霓担心马上就要考试了吗?学生:不,我担心的是不知道你会出哪一类的题目,我对回答论述题没有信心。老师:噢,你担心的是考试题型。学生:是的,论述题我总是做的不好。老师:我明白。你觉得自己对选择题较为拿手。学生:是的,我害怕做论述题。老师:这次考试题型中没有出论述题。学生:太棒了!我可以不必担心了。14这段对话中,老师的第一个反馈没有准确的反射出对学生“担心”,所以学生觉得有重新进行较为详细对老师表述“担心什么”的必要,直至老师能真正理解为止。下面在看几个“有效反馈”的例子:15案例二:学生:陈明总是喜欢上课时朝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我下课后不跟他玩了。老师: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跟他玩了。学生:是的,我要跟园园和婷婷玩。案例三:学生: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念的那所学校。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和善。老师:你在这里觉得很孤单。学生:是的。案例四:学生:为什么这里老是下雨啊?下雨天我们什么也不能玩。象走滑梯、打蓝球什么的老师:你在教室里呆着发闷。学生:是的,我希望我能够出去玩。16这几个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意译”是很准确的,知道学生的真正意思。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了解他们自身地感受,帮助他们探索他们自己地真正地问题,并能做到自行解决。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用自己地价值观直接代替学生作出判断和决定。17(二)老师在同理心地交谈中所应基于地立场同理心的沟通,真正地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地了解和接纳,是为了引导学生增强自己来解决问题地能力和自觉性。181.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抱有信任感。这种信任应当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可以给与学生以信心和勇气!192.同理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不管这种情感如何对教师心目中的尺度不相符合。在学生向教师无掩饰的表露自己的时候,往往就是其摆脱内心困扰的时候。203.教师必须由衷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4.教师在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的同时,又应当能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卷入其中,使得自己也真正烦恼。5.同理心的目的是要在同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能更为深刻的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是“为了同理而同理”!21五、如何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1.教师对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看法和感受持接受的态度。2.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地立场来看待他们。3.透过语言或非语言地形式,向学生表达出教师对他们地了解。22在实际地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越是人生经验丰富、生活阅历面开阔,就越是能对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同理。相反,越是不能了解社会的变化,越是不能了解现代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快速变化,将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定型,知识结构陈旧老化,就越是难以真正对学生同理。23六、同理敏感度的训练同理敏感度的训练在心理辅导中被称为“观察力训练”。主要包括一些一些方法:1.从学生的行为观察,包括对方表现出的语言和非语言形式。2.从学生的说话特别是用词方面着手,进入这些词汇的含义中、语境中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本意。243.加强和丰富个人的词汇,对各种感受更加有清楚的分辨和体会。4.留意学生说话语调的缓急高低,体会这些语调所表达出的情绪和心态。如:愤怒时声音会很大、吐气急甚至喊叫。忧郁时会轻柔无力、吐气很弱等。255.透过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坐姿等非语言行为,增强对学生的了解。6.学会进行逻辑判断。7.尽量多的接触社会,加深自己对生活体会的广度和深度,理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对人性的塑造作用。26第二部分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一、什么是真诚?真诚是由衷表达、真实、可靠、诚实、不戴面具、建立真实的关系、真情流露、坦诚、真实面对自我……27二、真诚的意义马斯洛: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的时候,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真诚带给人温暖、体谅、宽容、心情舒畅。真诚的反面是掩饰与虚伪,这些会消耗掉人的许多精力,难以进行建设性的成长。造成人际的紧张、矛盾、烦恼、恐惧、疲惫、焦虑与悲哀。28三、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全貌后,才愿意去回应给老师以信任感和老师生命的接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29四、教师向学生表达真诚的技巧1.自我接纳和自信自我接纳是指教师自己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内心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的地方。由此,可以体验到每个人都有脆弱、阴暗、软弱的一面,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宽容。自信来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和由此产生的安全感、自在感。自信使人不再需要伪装和防御,从而给学生带来安全的沟通氛围。302.在恰当的时候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无知、犯错误、存在偏见的时候,有分寸的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这种表达可以缩短与学生的沟通距离。3.在与学生相处,为学生制定事先制定教育计划时,要有教师的高度,又要能把自己当作是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朋友。314.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不是无条件的自由向学生“倾诉”自己的心态。如果说出来的感受对学生没有帮助,就不必说出来。32第三部分接纳和尊重学生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内涵1.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2.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3.对于学生未来的良性成长持积极的态度。334.不要轻易下判断和结论,而是充分地聆听,宽容地接受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觉察。沟通者誓言:“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与你说出它的权力,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的与你交换。”34第三章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一、“你向信息”——沟通的杀手举例:一组“你向信息”的沟通语言:“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你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作功课!”“如果你不准时交作业,就叫你家长来见我!“”我不相信你会做的好!”“你究竟有没有按照我的话去做!”“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35你向信息——一种不接受的语言你向信息表达出的是对有问题的人的一种“必须”改变、“最好得”改变、“应该”改变等信息。这样得语言和容易变得蛮横、命令或威胁。这种语言对改善与促进双方得人际关系没有任何帮助,属于无效沟通。36二、师生关系中常见得沟通障碍(一)命令、控制和指挥如:“你上课时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不许你再谈恋爱了,去把学习抓好!”37(二)警告、威胁“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对你采取一系列措施了!”“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爸爸,叫你爸爸来见我!”这类信息往往突出了不服从的效果。38(三)训诫、说教、说“应该”和“必须”如:“你将会……”“你应该……”“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这类训诫的信息在向学生表达老师不信任对方的判断,老师在运用权威,容易使学生产生防卫心理、抗拒心理。39(四)过度忠告或建议这类信息在向学生表明老师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每当紧要关头便向外界权威求助。40(五)中伤、归类、揶揄其后果使使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击心态。如:“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以为是了!”“你怎么这么贪玩,一点也不象快要考大学的人了!”“我就知道你不行!”41(六)给与泛泛之词泛泛之词往往显得粗浅,有着隔靴搔痒的特点,对于沟通没有什么好处。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需要改正缺点”“你让我真是失望”“不要难过”“不要着急,太阳每天都会是新的”42(七)不愿积极的聆听这种沟通方式是不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而不是先听学生说,只是在单向输送信息给学生。缺乏聆听的单向谈话,往往导致谈话的效果大打折扣!43(八)强加于人这是一种更隐蔽的下命令。往往是以貌似很有礼貌的、富有逻辑的陈述,来表明一种心态:我要你接受我的观点。因此,表现为不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使谈话非常简洁和迅速。“你昨晚有没有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功课?你知道怎么来安排时间吗?让我来告诉你……”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抵触、削弱尊重。44(九)随意指责与批评随意指责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往往更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卑、不安,从而导致进一步掩饰和封闭内心世界,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的中断。在学校中,最得不到学生尊重的老师往往是那些经常对学生施以否定性评价的老师。45第四章实现有效沟通的模式一、如何确立问题意识一个基本的划分标准:如果学生的问题引起了教师的烦恼、愤怒、焦虑、不安等情绪,并在生理上造成紧张、不适等症状,则问题就归属于教师。问题归属学生意识--问题归属教师意识46当问题属于学生时当问题属于教师时双方的沟通由学生发动教师是发出信息者教师是辅助解决问题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教师接受学生自己的解决办法教师主要兴趣在于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解决问题上比较被动双方的沟通由老师发动教师是聆听者教师是影响者教师设法自助教师需要本身去解决问题教师主要兴趣在于本身的需要教师在解决问题上比较主动47二、教师常用于调整学生行为的3种沟通信息1.解决式信息是指教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调整其行为。即学生“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最好”怎
本文标题:有效沟通、协调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8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