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土地整治设计
目录土地整治工程目的及重点土地整治设计原则土地整治设计要求土地整治设计内容土地整治目的开发建设项目在基建施工与生产运行中,应按照“挖填平衡”的设计原则,减小开挖占用土地以及弃土(石、渣)数量,将需要土地整治的面积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内。(GB50433-2008-9.1.1)土地整治对被破坏或压占土地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到所期望的可利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对因生产、开发、建设损坏土地进行平整、改造、修复。整治重点1.控制水土流失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3.恢复和改善土地生产力1.土地整治工程分类土地整治设计原则整治土地与蓄水保土相结合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改善、景观美化相结合土地整治与防洪排水工程相结合土地整治与水土污染防治相结合土地整治设计原则2.2.1整治土地与蓄水保土相结合土地整治应与蓄水保土相结合。根据坑凹与弃土(石、沙、渣)场的地形、土壤、降水等立地条件,按“坡度越小,地块越大”的原则划分土地整治单元。按照立地条件差异,将坑凹地与弃土(石、沙、渣)场分别整治成地块大小不等的平地、平缓坡地、水平梯田、窄条梯田或台田。对形成的田面应采取覆土、田块平整、打畦围堰等蓄水保土措施。(GB50433-2008-9.3.1.1)2.2.2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改善、景观美化相结合土地整治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土地整治必须确定合理的农林草用地比例。扩大林草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宜布置农林草各种生态景点,改善并美化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使项目区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土地整治应明确目的,以林草措施为主、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也可改造成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公共用地、居民生活用地等,并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GB50433-2008-9.3.1.2)2.2土地整治设计原则土地整治设计原则2.2.3土地整治与防洪排水工程相结合土地整治应与防排水工程相结合。应在坑凹回填物、弃土(石、沙、渣)场地、周边或渣体底部布置防排水工程,与土地整治工程相结合。并应对场地上游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GB50433-2008-9.3.1.3)土地整治设计原则2.2.4土地整治与水土污染防治相结合土地整治应与治污相结合。应按照国家有关排污标准,对项目排放的流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采取净化处理,然后采取土地整治工程,防止有毒物质毒化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农作物生长。(GB50433-2008-9.3.1.4)土地整治设计要求2.3.1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挖填平横、合理存放及合理处置有毒物质的原则,合理布局拦渣及防洪排水工程,并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土地整治的总体工程比选确定存放弃土、弃石、弃渣、尾矿、尾沙等场地及其堆放方式、堆放量、对方高度、稳定坡度和拦挡防护工程等方案。估测坑凹回填量、物质组成,比选确定平整、覆土的工艺和程序。估算土地整治工程量。土地整治设计要求2.3.2初步设计阶段坑凹回填工程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1.坑凹回填应利用废弃土,石料或矿渣,回填后坑平渣尽。2.坑田回填应根据坑凹容积与废土、弃石体积.合理安排废土、弃石的倒运路线与倾倒方式.提高回填工效。3.坑凹回镇后,应讲一步平整地面,表层履土,并修建四周的防洪排水设施,为开发利用创造条件。4.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坑凹改建为蓄水池,蓄积降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塬。(GB50433-2008-9.3.2)土地整治设计要求2.3.2初步设计阶段渣场改造:渣场或排土场、排矸场、尾矿库、贮灰场等面积、高度、坡度、及稳定性等的补充论证分析;排渣整治工艺设计(若主体工程中已有此内容,根据水土保持要求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措施。)、覆土工艺设计;与土地整治结合的弃渣有毒物质处置措施的确定。土地整治设计要求2.3.2初步设计阶段相关设计:根据土地位置、坡度、质量等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方向、方式和模式;农业利用的土壤改良措施设计、林牧业利用的植被配置和营造设计,其他利用方式的相关设计坑凹回填渣场改造改造后的土地利用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1坑凹回填坑凹两种形成类型:剥离坑凹塌陷坑凹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1.1剥离坑凹在基建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场、取石场、取沙场、路基两侧取土坑、小型浅层露天采场、大型深层露天采场。实施程序是回填—整平—覆土,以形成新的合适坡度,并尽可能覆土。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1.1剥离坑凹——回填工程回填工程首先考虑弃土、弃渣、弃石,并力求做到“挖填平衡”;浅坑回填一般采用条式分条回填,或任意的工作线回填深坑回填有一定的工艺要求,如大型露天采坑,设计上采用采排结合的方式,终了采坑回填后成为内排土场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1.1剥离坑凹——整平工程平整工程分两步:粗平整和细平整平地和宽缓平地上的坑凹回填后,堆垫高度基本接近原地面,可进行粗平整;沉降稳定后补填沉陷穴、沉陷裂缝,并进行细平整。坡地回天之前,在坑凹下坡部位修筑挡拦建筑。采用分解后退方法,通过粗平整形成平行于等高线的阶式梯田,最后进行细平整。(考虑防洪排水)露天采场一般回填后形成高于地面的排土场,整平过程与外排土或弃渣场基本相同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1.1剥离坑凹——覆土工程覆盖物料在土地平整之后,覆土厚度根据土地利用方向确定:农业用地(80~100cm)、林业用地(50~80cm)、牧业用地(30~50cm)取土困难地方,可覆盖易风化物如页岩、泥岩、泥页岩覆盖物顺序倾倒后形成“堆状地面”,农业用地需要进一步整平;牧业用地直接采用“堆状地面”种植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1.2塌陷凹地根据塌陷深度采取整治利用措施:一、1m,推土回填平整,然后作农业用地;二、3m且1m,采取挖深垫高的办法,挖深段可蓄水养鱼、种藕,垫高段进行农业利用。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2渣场改造渣场是指固体废弃物的存放场所,排土场、贮灰场。渣场改造包括整治和覆土对已有渣场,先确定其弃土弃渣是否合理,不和水土保持发的先进行清理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渣场,改造前考虑修建挡拦建筑物、防排水工程或其他稳定边坡措施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2渣场改造——平地渣场改造首先根据堆置高度、弃渣容重及弃渣沉降性能分析稳定性一、低于3m:外围修筑拦渣围堰,平整堆渣,覆土二、高于3m:根据稳定性分析设计挡土墙,并坐落堆处理,最好修筑阶式水平梯田,覆土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2渣场改造——平地渣场改造三、大型平地起堆的排土场,结合采排工艺设计;四、降水易产生淋溶污染的尾矿、尾沙赤泥,设计时应严格防止径流外泄和渗漏的措施,毒性较大的额弃渣必须包埋或做其他处理。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2渣场改造——坡地渣场改造沿斜坡和沟岸倾倒形成的坡地渣场:根据稳定情况,坡脚修筑挡土墙和护坡工程,坡顶修筑截水天沟,排泄上方来水。斜坡面根据坡度大小,选择水平梯田、窄条梯田、水平阶及水平沟等多种整治形式,并修建内部排水系统,然后覆土改造。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2渣场改造——栏渣坝和尾矿(沙)库整治栏渣坝内弃土弃渣终止使用后,应平整渣面,覆土改造利用。尾矿库和尾沙库多数函有毒物质,处必须的防渗漏和排水净化等措施外,可根据情况深埋,然后覆土改造利用。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3土地整治后的利用整治后的土地应根据其地理位区位条件、坡度、土地生产力及所在区域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状况等,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并提出恢复土地生产力的措施。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3土地整治后的利用2.4.3.1土地适宜性评价遵循原则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互动原则尽可能恢复为耕地原则社会、生态和经济综合效益最佳原则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3土地整治后的利用2.4.3.2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经整治后的土地应恢复其生产力,根据整治后土地的位置、坡度、质量等特点确定用途。土质较好,有一定水利条件的,可恢复为农地、林地、草地、水面和其他用地,但应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经整治形成的平地和缓坡地(15°以下),土质较好,有一定水利条件的,可作为农业用地。整治后地面坡度陡于或等于15°或土质较差的,可作为林业和草业用地;乔、灌、草合理配置,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有水塬的坑凹地和常年积水较深、能稳定蓄水的沉陷地,可修成鱼塘、蓄水池等,进行水面利用和蓄水发展灌溉。蓄水池位置应与地下采矿点保持较远的距离,避免对地下开采作业造成危害。根据项目区的实际需要。土地经过专门处理后,可进行其他利用。(GB50433-2008-9.3.4)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3土地整治后的利用2.4.3.3土地生产力恢复措施整治后的土地往往缺乏表土或覆盖土贫瘠,生产力很低,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2.4.3土地整治后的利用2.4.3.3土地生产力恢复措施一、种植绿肥植物,选择具有根瘤菌或其他固氮的植物(豆科植物),改良土壤;二、对于覆盖风化物的土地,应采取加速风化的措施,如用城市污泥、河泥、湖泥、锯末等改良物质,接种苔藓、地衣促进风化。对于贫瘠土地,通过化学分析确定氮、磷、钾比例,施肥。三、ph值过低或过高的土地,可使用化学物料如黑矾、石膏、石灰等加以改善2.4土地整治设计内容
本文标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土地整治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4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