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基础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獐,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7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85、论述教育的起源?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神话起源学: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2)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3)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10-11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11-12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13-15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09、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科学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2-2310、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4-2511、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302、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313、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14、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动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315、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的非预期的功能。326、教育功能行动: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扩教育手段的选择等。507、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化。338、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体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学会同身份和在每一场下自己所外的角色。349、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34-3510、教育在促进个体个体化中的功能表现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35-361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个体谋生功能的区别: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但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3612、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一是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813、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把人看做是做是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惟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迫使学生就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认他们。3814、教育的社会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39-4715、教育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功能表现:文化传递与保存;教育活化文化;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判功能;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41-4216、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4117、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表现: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4618、教育功能的形成的三个阶段: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4919、我国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120、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产品的输入,二是产品的利用。5121、在现代社会中,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派生功能。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562、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面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564、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565、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对教育活动的评评价功能。59-606、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是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是人的依据。61-627、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主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接着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63-658、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67-75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77-78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7811、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须,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7912、德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这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新知,解决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造;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讲究心理卫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8013、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基本任务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8014、体育:是指学生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8015、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
本文标题:《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5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