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1应对严峻挑战力保工业增长——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09年4月22日工业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保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保工业。今年初,在危机深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省工业陷入负增长,企业大面积亏损,形势十分严峻。从发展趋势看,全年保工业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的经济决策,将“保增长、抓转型、化危为机”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主线,奋发有为,共克时艰,力保全省工业增长大局稳定,当前的要务是遏制工业负增长。一、当前工业增长严峻态势(一)总体增长状况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和效益全面下降,投资增长乏力。1—3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542.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6%,出口交货值1639.8亿元,下降18.4%;据省调查队调查,规模以下工业生产也是下降。限额以上工业投资2增长5.1%;扣除电力投资的制造业投资下降1.9%。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260.4亿元,利税总额565.6亿元,分别下降20%和6%。工业增长下滑程度罕见。有两大特征:1、高深度与去年同期相比,1—3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回落19.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长率回落31.2个百分点,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分别回落9.9个和2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率回落3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月度负增长是1990年以来所没有的,工业出口月度负增长是1998年以来所仅见的;1—2月工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降幅分别达-13.7%和-19.1%,均创下我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最低点。与工业增长密切相关的指标也全面下滑。1—3月工业用电量下降7.9%,同比回落19.8个百分点;货物运输量下降3.4%,近10年来该指标均增长,最高增长率曾达17%。2、全方位分行业看:30个制造行业中,1—3月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下降的均有26个行业,生产和出口增长的主要是小行业;利润下降的有23个行业。在统计的93个主要产品产量中,下降的有63个,下降面为68%。分地区看:11个市的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下降的有37个,即经济总量大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温州、台州及金华,其他市增长但增幅均明显回落。分企业看:各类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全面下降。其中最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下降1.5%,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分别下降3%和14.6%。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省受危机冲击明显影响的,从出口为主行业向内向为主行业蔓延,从下游行业向上游行业传导,从部分企业向企业整体波及,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整个工业均受到严峻的宏观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今年来,全国工业增速也全面下滑。1—3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仅增长5.1%,同比回落11.3个百分点。各省市区中,负增长的有6个,增速高于去年同期的仅2个、接近去年同期的仅4个(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以下)。2008年6月以来沿海四省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变动图10.29.86.16.42.210.781614.31113.111.7129.90.91.1-8.2(浙江)12.216.915.97.27.05.8(山东)15.112.19.29.28(江苏)13.19.611.30.8(广东)-10-5051015202008年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9年1-2月增速(%)4我省工业下滑程度更大,增速落在第29位,在发达省市中仅好于上海。其主要原因:一是我省企业对市场变化反映灵敏;二是连续4年来工业投入不足;三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缺陷制约。(二)企业经营状况在工业负增长的严峻情势下,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构成工业经济运行的焦点问题。突出表现在四方面:1、企业市场压力空前增大企业经营压力的最大变化是,去年沉重的成本压力转为今年突出的市场压力。去年特别是上半年,各项成本全面上升,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大涨,企业不堪重负。今年来,成本压力明显减轻。1—3月,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7.7%,去年同期则上升11%;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下降13.3%,财务费用下降1.4%,管理费用仅增长3.4%,去年同期则分别增长20.9%、36.9%和20.5%。但是市场压力急剧加大,成为影响工业增长的主要矛盾。如近期嘉兴市对242家规模以上企业问卷调查,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制约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因素的企业,分别占86%和78.5%;温州市对753家企业问卷调查,反映当前生产经营最大难题是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64.1%。市场需求不足直接引发两大问题:一是企业订单大量减少。据省商务厅3月底对出口30005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调查,在手出口订单金额同比下降的占64.2%,持平的占22.2%,增长的占13.6%,而去年底的调查数分别为45.2%、27.3%和27.5%。温州市4月上旬对1852家企业调查,手持订单可供一个月左右生产的企业占38.5%,可供两个月以上的占49.1%,订单很少或没有的占12.4%。湖州市对企业调查,在手订单可维持一个月生产的企业占50%,可维持两个月和三个月生产的企业各占24%。各地反映,多数企业订单仅排到5月前。订单普遍呈“两多两降”特点:短期订单增多,中长期和中高端产品订单下降;订单执行的不确定性增多,订单价格下降。二是企业产能发挥严重不足。春节后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企业开工,但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普遍呈“开工开不足”现象。节后温州市对873家企业调查,全部生产线开工的企业占43%,大部分生产线开工的占31.5%,少部分生产线开工和未开工的各占20%和5.5%。目前,杭州市企业生产能力平均只发挥了约70%;2月底衢州市产能发挥率在50%以下的企业约占40%。2、企业亏损大面积形成1—3月,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总额1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1%。亏损企业有1.73万家,亏损面达30%。1—2月,盈亏率高达67%(亏损与利润之比),创下历史高点。改革开放以来,三分之一左右企业亏损的情况,此前仅两年6出现过。企业大面积亏损表明,当前相当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增大。企业亏损严重,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生产大幅下降。我省多数企业靠做大产量规模来维持,利润很薄,1—2月规模以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只有3.39%。产量大幅缩减,大量固定费用却要刚性支出。二是高价原材料损失惨重。去年原材料价格暴涨,许多企业在高价位时购进,现在原材料大幅缩水而被深度套牢,一用即亏。三是企业过度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下降,而产能供给过剩,企业竞相压价严重,多数产品价格低迷,甚至低于成本。1—3月,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5.3%,比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目前因亏损而关闭的企业很少,大量的是艰难维持。如金华市停产半停产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7%,衢州市歇业、停产、关闭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左右。若企业经营条件没有好转,不少企业将难以维持下去。前两个月,杭州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高达56%的企业生产负增长,潜存较大的亏损风险。3、企业从业人员明显减少前些年,随着工业较快增长,从业人员持续较多增加。去年底发生逆转,从业人员不增大减;今年初沿袭此一态势。1—3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3.6%,净减27.3万人,而去年同期则为增加26.2万人。30个制造行7业中,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的有21个;其中减少1万人以上的有11个,减员最多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4.7万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万人。据省调查队调查,同期规模以下从业人员也大幅减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增长就是要保就业。工业从业人员减少,是比工业增速下滑更大的问题,必须突出解决。2001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增长变动图35.1628.3545.9363.4455.8541.9556.61-27.31-7.6110.49.46.47.7-3.6-0.9712.710.77.5-40-30-20-1001020304050607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2009年1—3月净增人数(万人)-6-4-202468101214增长率(%)净增人数增长率4、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尽管目前处于较低投资成本期,但受市场前景、投入预期、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偏低。1—2月,全省新开工工业项目仅782个,比去年同期增长4%。大项目、好项目不足,特别是与国家出台的产业振兴计划相对接的项目很少。近期嘉兴市对242家规模以上企业调查,企业没有投资意向的占77.3%。衢州市反映,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表现为项目明显减少、谈判成功率降低、已确定项目变化大、在建项目进度放缓。8此外,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宏观货币政策已转为适度宽松,但微观层面的金融部门运行机制基本如前,贷款仍向大企业倾斜。面临宏观经济环境的严峻挑战和经营压力。广大企业树力信心,积极应对。普遍采取稳健的经营方针,拓市场,强管理,控风险,渡难关。特别是主动调整经营行为,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注重保市场和保资金流。尤其是三方面工作做得较好:一是员工报酬不下降。不少企业树立留住员工就是留住忠诚度,就是留住生产力,就是留住企业最重要资源的理念,在困难时刻努力稳定员工队伍,不轻易裁员,不减员工薪酬。1—3月,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去年同期增长2.1%。温州市被调查的873家企业中,减少普通工人工资的企业仅占2.1%。二是以销定产不压库。企业普遍注重限产压库,防止资金沉淀。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去年7月达到27.3%的高点,下半年积极调整存货,12月的增幅降至15.2%;今年1—2月进一步降至9.8%。1—3月产品产销率为97.5%,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据温州市873家企业调查,产成品存货保有量比去年同期减少或没有库存的占51.3%,基本持平的占5%左右。同时努力回笼资金,1—3月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仅增长4.7%,远低于去年同期21.6%的增幅。三是节能降耗不放松。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继续9提高。1—2月,能耗千吨以上企业的能源消费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8%;这部分企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0%以上,对全省节能成效起主导作用。其中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下降14.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9%。尽管工业经济形势严峻,仍有不少企业取得较佳的经营业绩,显示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抗危机能力。这部分企业的突出点是:经营战略稳健,对市场变化快速作出有效反映;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专业化程度高,产品独具特色;创新商业模式,善于捕捉商机;注重资金管理,保有必要的流动性。二、制造业分行业运行情况(一)消费品工业以消费品工业为主体的轻工业,总体运行情况好于重工业。1—3月轻工业增加增长值率为-3.6%,好于重工业的-7.2%;轻工业利润增长率为-10.1%,好于重工业的-27.4%。持续多年的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的局面被改变,再现经济周期性下行时的轻、重工业运行特征。消费品工业出口比重较大,受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影响较深。纺织、家电、印刷、文教用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工艺品、木材加工和家具等行业的生产和利润均为负增长。皮革行业在出口和减排两大压力下,近两年一直下滑。家电和电子消费类行业增长受到房地产不景气的影响制约。医药10行业去年经营业绩为近10年最佳,今年面临出口缩减、主要产品跌价和国内过度竞争,销售和效益双下降,进入新的调整阶段。内销为主的食品制造、饮料和烟草行业,是制造业中少有的保增长的行业。消费品工业运行有两大亮点:其一,消费品出口保持比较优势。在出口整体萎缩的情势下,消费品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其他商品的降幅。1—2月,全省130种出口商品类别中,仅有22类商品出口增长,其中18种属消费品;服装、家具、鞋类和照明装置等主要商品的出口虽然下降,但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特别是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出口增长呈逆风飞扬之势。这表明,我省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且很多属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国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和节省意
本文标题:――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8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