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1.2适用范围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2引用标准GB3838一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N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4--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3术语3.1生物量: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3.2生态因子: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3.3生物群落:在一定区域或一走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3.4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3.5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厂,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3.6区域环境: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3.7自然环境: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3.8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3.9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3.10相对同质:本异则所称相对同质是指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主要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3.11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3.12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3.13土壤侵蚀: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3.14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3.15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3.16连通程度: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3.17敏感区: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3.18植被覆盖率: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3.19频率: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总样方数的百分比。3.20密度: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总数的百分比。4总则4.1评价工作的分级4.1.1生态影响评价包括的格式、内容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并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要点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4.1.2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4.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4.1.3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表4-1评价工作级别(1、2、3级)工程影响范围评价工作级别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50%)生产量锐减(≥50%)异质性程度降低相对同质21213232/3/3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珍稀濒危物种消失211321/31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绿地减少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2132/3水和土地荒漠化理化性质改变理化性质恶化1212323/3敏感地区1114.1.4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要分析原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4.1.5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4.1.6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4.1.7荒漠化的量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t/(hm2.a),正在发展的荒漠化为2.9~1.5t(hm2.a)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4~1.0t/(hm2.a),严重荒漠化为0.9~0.0t/(hm2.a)4.1.8本导则所指水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和水体利用方向改变两个方面,需依据GB3838一88国家标准、GB/T14848一93国家标准进行判定。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Ⅰ~Ⅲ类范围内的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III变为IV~V。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除由于物理组成改变而使土地利用方向发生变化外,多是由于生物蓄集能力改变而使土壤生产能力发生变化,要对照本类型土壤的背景值进行度量。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4.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4.2.1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走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4.2.2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4.3评价期限4.3.1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应以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内容为准(在条件具备时按项目设计书)进行生态影响评价。4.3.2生态影响评价: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是指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在预测评价中应对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分别评估或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4.3.3后评价: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后评价是指在工程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评价。1级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应作后评价,并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4.4技术工作程序(见图4-1)图4-1技术工作程序图5工程调查与分析5.1工程资料收集5.1.1工程设计资料,包括主、辅工程区位、规模、工程的类型、工艺、设计文件和内容等。5.1.2工程的平面图,在该图上应标明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主要水体、植被类型及分布、主要动物群落)以及周边村镇、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交通规划,并标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5.1.3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5.2工程分析5.2.1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点)。5.2.2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收集国内外类似工程资料,1级项目要对类似项目调查,进行类比分析。5.2.3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困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5.2.4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而影响了自然资源状况。5.3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对拟建项目潜在的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对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识别关键问题并用列表法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在这个识别和筛选过程中,要初步判定评价因子的性质、变化过程,并走性预测变化结果。6生态环境状况调查6.1自然环境状况6.1.1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包括评价区内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区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6.1.2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6.1.3图件收集和编制,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根据工作级别不同,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下述图件和编制图件的资料图片:地形图(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一般为1/10000~1/500000)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尤其是绿地(含水体)的分布状况,拟建工程厂区、城镇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卫片当己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的评价可应用卫片解译编图以及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等予以补充。卫片要放印到与地形图匹配的比例,并进行图形图象处理,突出评价内容,如植被、水文、动物种群等等。6.1.4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基础图件,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等。6.1.5上述调查内容和编绘的图件目录要在大纲中列出,并报主管部门审批。在大纲中要给出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布设图。大纲经主管部门审批后,评价单位要严格执行批复。6.2社会经济状况6.2.1社会结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区域生产的主要方式等等。6.2.2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6.2.3移民问题的调查,主要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的产业情况,住区情况调查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6.2.4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6.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大气环境部分、地面水环境部分和声环境部分给定的方法和标准。6.4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7生态现状评价7.1评价要求(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7.2生态参数数值的汇总和整理7.2.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主要有5个方面:(1)野外调查;(2)室内化验分析;(3)定位或半定位观测;(4)从地图、航片、卫片上提取信息;(5)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7.2.2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要进行汇总和整理,在进行数学模式评价时,要进行统计分组和标准化处理。7.2.31级项目在工程调查分析、生态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项目数据库,内容包括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图件,分析结果和报告。资料部分应包括水、气、噪声评价部分的监测及相关数据。7.3生态制图和现场测试7.3.1生态制图是在收集的各种图件、资料的基础上或应用遥感技术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根据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的成果完成生态制图。7.3.2图件要求(1)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有正规比例的
本文标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69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