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孙锡良:美国正在做一件唤醒中国的“量化刺激方案”v
孙锡良:美国正在做一件唤醒中国的“量化刺激方案”隔夜消息称,美国计划执行一项6000亿美元的量化刺激方案,如果最后真的照此实施,那么,我想中国就应当可以醒过来了,不应当再对自己的所谓“一盘大棋”孤芳自赏了,更不应当对自己的失误遮遮掩掩了,此时再不醒来,必定得不到好的历史评价。我不会具体谈美国的金融和经济政策,因为我没有专业知识谈得过细,但是,我可以用宏观思维及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观察来判定一些事情的历史规律,今天我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一个总结,希望能给有关方面一个侧面的提醒,权当作对美国方案的一个回应吧。一、金融“美国模式”不可复制中国政府重用留美人才,除开美国方面的处心积累以外,内部因素也非常关键,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领导人都非常想再复制一个美国的“金融模式”,大家都渴望能象华尔街一样赚取世界的巨额利润,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之下,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就是向美国靠拢,向美国学习,直到完全拷贝成功,最终与美国平起平坐,充当世界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另外一极,然而,我必须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复制“美国模式”的想法非常幼稚,最终肯定失败,华尔街的金融神话完全没有可复制性,华尔街的人才只能在华尔街有用,走向世界任何地点都变得平庸无能,因为他们的理论没有环境支持。中国对美国金融模式“疯狂”地迷恋需要有人给予心灵上的打击,否则,没有人会主动清醒,我不是金融专家,但是,我能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独到眼光分析国际金融对决的现实生态,没有超前政治头脑的人只能跟着感觉走,不会看到未来几十年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局,懂政治的人才能做好最高经济和金融决策。美国的金融模式是一种“帝国模式”,必须靠绝对的经济统治力和军事威慑力来维持其正常运转。美国的金融模式其实非常简单:金融无限创新——自由发展——经济危机——再次创新——再次发展。美国的国家金融主管、华尔街、券商、股票交易机构、评级机构等都是沿着这个大模式运作的,美国的金融人才都是在这样的思维支配玩弄世界资本和金融市场的。我为什么说美国模式是“帝国模式”呢?道理很简单,一方面美国的所有金融创新都是通过霸权和强权向世界推销它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被动接受它的扩张;另一方面,无限的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而美国的危机必须依靠世界上其它国家来承担代价,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是其转嫁危机的必然依靠。在WTO等规则中,都渗透了美国金融产品推销的条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它的金融创新,你都得向它开放你的市场,几乎没有对抗的能力,唯一能依靠的国内保护法又完全缺失,归国精英并不关心中国是否能保护自己的金融安全,他们时刻不忘的是中国是否能尽快建立一套与美国相同的金融体系和模式,他们并没有想到两个问题:中国即使有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没有强力向世界推销的能力;中国如果产生了由自己引起危机,并没有转嫁危机的强大控制力,所有后果必须由自己的国民承担。中国能复制美国的是形式上的模式,而不是能够获利和推广的模式,这样的模式相当于给美国一个稳定的取款机环境,并不能给中国带来真实的好处。欧洲国家为什么不会复制美国的“金融模式”?是因为他们看清了美国的本质,他们建立了一套符合欧洲发展思路的独立模式,这是西方国家众多共同点之外的不同之处,中国是一个完全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复制美国更加缺乏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美国模式中的世界货币“美元”也不可复制。美元作为一种准世界货币的地位让多少中国的专家们羡慕不已,他们做梦都想颠覆它的国际地位,做梦都想把“人民币”变成另一个“美元”,在我看来,这很幼稚,与其让人民币变成另一个“美元”,不如想办法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将人民币复制成美元是众多选项中最差的诀择,人民币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大大的钉子——美国强行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在抵抗了一阵之后选择了妥协,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上升通道,在很多经济专家和金融专家的眼中,升值就升值,损失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说不定对中国经济还有好处。我不知道这些“专家们”的思维落角点放在哪里,如果人民币短期升值10%以上,说对中国经济没有影响那是自欺欺人的笑话,绝对不可能不产生影响,一旦中国经济受此影响超过了预想中的程度,中国有可能经受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停滞期,中国人预先设计的美梦全都会泡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停滞而停滞,一个发展遭受严重障碍的国家货币不可能突然成为国际上灸手可热的“硬通货”,国际化道路将遥遥无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货币稳定都是十分关键的,因为今天中国可以作出重大让步,只要没有达到美国目标,没有阻止中国经济正常运转,美国还会制造事端逼迫中国人民币调整。我前面说过美国的“金融模式”是“帝国模式”,除非你敢于向帝国挑战,否则,你就会被帝国殖民。中国的金融市场美国化危机重重。中国的证券市场、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主权基金和外储管理等等方面,都是在按照美国模式改造和经营,国家所有的政策蓝本也都取自于美国,美国的利益集团在这些行业中已经涉足广泛深入,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民间机构,它们都不是来中国做慈善事业的,他们是来掠夺的,举个例子说:高盛公司在美国就被喻为绞杀人民的吸血鬼,它来到中国还会对中国人仁慈吗?不可能,包括高盛在内的众多杀手已经潜入中国很深很广,并且被部分金融主管视为赚钱有理的利益攸关方,未来这些刽子手们会做什么不是明摆的吗?他们会真诚地帮助中国复制成功美国之路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都是美国大战略中的棋子。二、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权力战世界银行为了平复中国的不满,在2010年的春季会议中给中国人送了一个“大礼”: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本次改革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通过了国际金融公司提高基本投票权以及2亿美元规模的特别增资方案,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公司整体的投票权从33.41%上升到39.48%。表面上看,中国投入到世界银行的真金白银发挥了作用,获得了较大的投票权,象征性地位提高了不少,北京大学的林毅夫还当上了世行副行长,不可谓不给中国面子,但是,透过中国力量上升的背后是另一个长期性的陷阱:美国在用棒棒糖骗中国听话。我一直强调中国千万不要迷恋于单纯投票权的提升,因为历史只会给中国提供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大好机会,一旦世界经济走入正轨,中国将失去任何颠覆世行的可能性,中国要特别特别注意不要被“投票权”迷住了双眼,从中国所占股份需要的代价来讲,中国注入的是真金白银,而投票权的增加并非是真金白银,现在有些人对4.42%的权力很得意、很满足,这又是中国精英和政客一种新的不成熟的表现,中国的投票权增加了并不意味在未来的“实利”更大,我们最重要是看“西方七国”的投票权,他们的投票权才是核心力量,中国无论如何增加都无法抗衡西方联盟,甚至与美国相比还相差甚远,西方国家的力量在于面对中国时,他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如果碰到遏制中国的重大战略行为时是不需要动员的,这是中国无法打赢的战争,西方发达国家放弃的一小份投票权只是安抚性的,但是,让他们放弃利益的背后瞄准的是中国的资金注入,中国注入的是资金,承受代价的却是人民的血汗钱,中国在这个“投票权”膨胀过程中必将由千千万万的廉价劳动力和低价资源去补充,这就是中西方博弈的背后真相。有不少专家把希望寄托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和“金砖四国”的统一,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都想从世行得到好处,有谁愿意真心实意的当一个站在中国身边的打手?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容易被收买,只要有钱,变脸比脱裤子还快。依靠“金砖四国”的统一来对抗“西方七国”更不靠谱,印度和俄罗斯何曾与中国拧成过一股绳?我想中、巴、印、俄永远都不可能拧成一股绳来对抗七国集团,即便印度在经济上与中国有共同之处,它也不会选择关键时刻站在中国一边,西方国家会用不同的手法分化中印关系,印度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权力之争中帮中国一把,所以,本人认为,中国在世行争取投票权的增加只是表相和暂时的目标,而重心要放在分化七国集团的立场上来,只有把七国集团在世行的利益矛盾化才能有效分化七国间的各自立场,不分化西方国家,中国再增加投票权,还是在最后的表决中败北。短期看,我们无法动摇世界银行的美国化,也不能阻止世界银行的“新殖民主义”倾向,但是,我们尽快加速我们的渗透力度,“轻美国化”必须是中国的既定目标,并且要成为公开目标,中国在无法实现对主体进行颠覆的情况下,就转换思路改变主体的性质和主体架构,不管成功的可能性是大是小,都要一如既往地与美国对顶,在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不怕失去什么,我们也不怕组织出现什么杂音,我们更不怕世行的解体,我们要做的就削弱美国的统治力,坚持削美国的权,中国就会在不断的障碍中得到实惠。三、中国有关世界银行改革的终极目标第一个目标:有关领导权的改革。美国人不能是唯一行长人选,世行行长必须由亚、非、欧、美四大洲轮流任职,每任期四年,不能连任,一个大洲任行长,另外几个洲各推一名副行长,任期与行长同步。第二个目标:投票权的改革。将过去的“股份投票制”改为“双轨投票制”,所谓“双轨投票制”是指将51%投票权交由主要出资方,按出资股份分配投票权,但最高投票权不超过8%;另外49%的投票交由发展中国家,世行的宗旨本来就要帮助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如果发展中国家自己无法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参与,那么,与“殖民主义”没有任何区别,在这49%的投票权中,越落后的国家获得的比例相对越高,不以国家大小为标准,只以经济发展指标挂钩,随着各国发展指标的动态变化,投票权也会跟随变化,这样就会达到后国家加速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世界银行投票权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世行性质的变革,现在的世界银行已经逐步演变成发达国家的政治工具,未来的变革必须把世界银行变成一个纯粹的公共的、互助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扶贫机构。她只有国际合作的责任,不对任何政府承担政治诺言,也不给贷款国提出政治条件。第三个目标:实现项目由基础设施向产业化扶贫的转变。纵观世界各国,越穷的国家技术越落后,技术越落后的国家越不利环境的改善和能源的节约利用,越穷的国家越是无法培养自己的人才,与之相对应的是没办法建立自己的、可以依赖的产业支柱,所以,世界银行的改革必须由“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单纯地开展民生项目并不是最合理的扶贫济困,世行应当鼓励所有无偿或有偿援助落后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凡是愿意把新兴产业落户到最不发达国家的公司企业都可以从世行得到优惠贷款,技术越先进,贷款额越多,优惠越明显,贷款也可以期限更长,凡是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展教育扶贫的机构和教育集团都可以获得特别性质的低息信贷,世行如果做好了“教育扶贫”和“高科技扶贫”,那才叫世界复兴开发银行,全人类复兴了,世行的国际义务才算是做到了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推动世行的改革和上述目标的实现,决不是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中国自身的定位问题,因为中国自身也是发展中国家,提出这样的改革诉求很可能落得个“自私”的骂名,同时也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中国推动改革之前,必须有自身的国际承诺:中国不谋求与中国人口相对应的国际援助,甚至可以不谋求与中国贫困人口相对应的国际援助,只选择与中国部分最贫困地区相适应的贷款支持,中国准备作为世行复兴世界的最大推动者,而不是最大获利者。中国如果仅仅只有不谋求自身利益的国际承诺显然还是不够的,我认为,中国还可以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世界银行能够接受中国的改革方案,中国还可以在先进项目输出、教育援外和紧急救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完全以向世行管理的各种信托基金提供更多实质性支持。中国对世界银行改革的步子不应停在投票权上,而应当放在世行摆脱美国化的运作上,只有真正改变美国的操纵,世界复兴银行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世界性的。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沉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如果从专业角度分析太过复杂难
本文标题:孙锡良:美国正在做一件唤醒中国的“量化刺激方案”v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3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