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网控全局][把脉高考]一、考情回顾从历年高考看,本部分涉及考点较多,侧重于对各农业区域自然特征、灾害成因与防治;区域农业的发展;河流流域的开发等的考查。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T43考查西北地区沙尘暴频发原因;山东文综T32考查山区农业主体布局及其影响;全国文综ⅠT1~2考查沿海滩涂地的治理。二、考向前瞻1.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考查荒漠化的地理原因,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成因比较,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是命题方向。2.大江大河洪涝灾害成因、治理措施,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与工程建设的利弊都可能成为命题的关注点。3.重要农业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发展条件、制约因素,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及措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考点一三类灾害区的防治模式命题方向从分析具体案例入手,综合分析每一类灾害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形成每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项目灾害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因素沟壑纵横,地形坡度大,土层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植被稀疏,多大风,平地上疏松沙质沉积物深厚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项目灾害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森林、草地),围湖造田项目灾害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措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以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以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以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飞机播种造林,钻孔深栽,营造防护林;工程措施:沙障固沙开发性移民,就近安置搬迁、移植、人工培育1.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和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影响等。(3)损失程度:包括单位土地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量;恢复难易程度;当地工农业经济发展程度2.洪水治理方法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例1](2010·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考点定位]本题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为背景考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流域的综合治理。[解析]第(1)题,直接读图可知。1950~1969年期间有些年份输沙量与径流量变化并不同步;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有些年份是相同的;1950~2005年输沙量变化率高于径流量变化率;图中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并不是逐一对应的。由以上分析可知C项说法正确。第(2)题,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之前相比变化不大,但输沙量明显减少。上游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等措施都可以明显减少河流的输沙量。[答案](1)C(2)B考点二三类农业区的综合开发命题方向农业区的综合开发是考查热点,而且综合性较强。复习时,要联系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农业等知识,对每一类农业区的发展条件具体分析和评价,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性条件,结合其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区域农业中、低产田治理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区域区位特征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多低山丘陵;季风气候显著,水热配合较好;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域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季风气候区,水热配合较好;平原面积最大区域农业中、低产田治理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优势与问题优势平原地势低平;水资源丰富;土壤质地好光、热、水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更新能力强;土地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广大,耕地广阔,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土壤肥沃,水热协调问题旱涝、盐碱、风沙危害严重气象灾害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严重黑土冲刷严重,肥力降低;森林破坏严重,质量降低,覆盖率减小区域农业中、低产田治理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整治与发展方向治理低湿洼地、旱涝盐碱地发展立体农业,形成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进行生态建设开发土地资源,整治利用黑土,计划开发沼泽土,建设商品粮和林业基地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例2](2010·湖北预测卷)读我国某区域图,关于图示地区国土整治的正确说法是()①山区大量种植茶树、马尾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②保塬、护坡、固沟是该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③平原地区大力发展鱼塘—台田模式,可防止低地易涝的问题④增施有机肥、添加熟石灰是有效改良当地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南丘陵地区自然特征的认识和国土整治方向及措施的理解,正确的区位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以植树可以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添加熟石灰是改良红壤的重要措施之一。[答案]D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图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考一般以区域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区域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同学们要掌握以下两类区域发展图的判读思路。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图的判读思路:首先要根据提供的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分布图或相关统计图,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2.区域开发(如东北农业区开发、长江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山西能源开发等)问题图的判读思路:首先要借助区域自然地理图或示意图,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下图示意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下表。商品粮基地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甲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丙旱涝灾害频繁(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是,社会原因是。(3)简要说明箭头A、B、C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甲、乙、丙三地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状况。甲地纬度高、热量不足;乙地位于西北内陆,水资源不足;丙地位于江河的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众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故需要从东、中部地区运进粮食。答案:(1)商品粮基地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乙水资源不足丙光热、水充足(2)地块小,土壤黏重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耕地,市场对经济作物需求量增加(3)有利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本文标题:【二轮三轮精品】(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二轮三轮突破地理(人教版)第一部分__专题九__第二讲__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5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