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CHAPTER2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主讲教师:Chapter2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关键词儿童发展;遗传;环境;教育;发展;儿童观学习目标1.理解遗传、环境、教育、儿童发展与儿童观的内涵。2.把握教育与发展的关系。3.能对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剖析。4.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5.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内容结构图学前教育Chapter2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本章第一节介绍了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诸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第二节着重论述了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从教育对胎儿、新生儿、幼儿等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三节对儿童观进行了阐释,包括儿童观的概念、演变及正确儿童观的树立。本章学习的重点在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难点在于把握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目录第三节正确儿童观的树立第二节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问题导入乐乐是一个近5岁的孩子,她2岁半开始上小班,现在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上大班。乐乐经常带作业回家,教师布置了诸如把“五”写满一页纸这样的作业,而乐乐写字并不快,她边写边玩,爷爷奶奶边在后面催她。一般而言,乐乐每天需要一个来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分析:儿童遗传素质是儿童发展的先决条件,制约着儿童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点。不到5岁的乐乐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字和文字符号。而此时乐乐的精细肌肉、手眼协调的发展程度也不适于长时间写字,过于强求甚至可能导致乐乐近视和厌学,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问题从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乐乐不到5岁就开始写“家庭作业”好吗?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什么是儿童发展?遗传和环境对发展有何作用?如何开展幼儿环境创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的学习。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过程,即儿童在这些方面实现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其中,生理发展是指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前者指的是机体形态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如身高的增长;后者是指机体功能的成熟,如神经活动、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的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心理发展是指儿童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从而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人。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等领域,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发展。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儿童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是生物因素—遗传?还是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还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古往今来,这些问题就引起了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和研究。就教育学而言,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就会产生不同的儿童观,相应地产生不同的教育观,进而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因此,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总体而言,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可从生物的、社会的;生理、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先天的、后天的;遗传的、环境的、教育的等不同角度展开阐述。学前儿童的发展是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对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二、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三、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和可能性儿童的发展需要以遗传素质为前提。例如,一个天生失明或色盲的儿童,无从发展视力,培养成为画家。又如,儿童书写水平的提高,要以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和手骨及肌肉的发展为基础。遗传素质也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对人类潜能的估计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人脑的潜能。人的神经网络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即人脑的可塑性,这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学前儿童发展的过程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的发展与完善。例如,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遵循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顺序。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的就是学前儿童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基于此,让半岁的儿童学走路,不仅是徒劳,而且无益,甚至是有害的。同理,让学前儿童过早学习书写等中小学文化知识,对其发展也可能起到反作用。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人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同样的1岁半的学前儿童,有的会用简单句和各种人打招呼、能跑、性格活泼;有的还不会说话、走路不稳、比较安静。可见,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应速度、动作发展的程度和情感表现的强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近年来有关遗传基因的研究已经证明,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排列及活动,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据此,优生优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改变,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科学实验表明,神经细胞中的RNA含量与人在积极的活动中受到的感觉刺激直接相关,刺激的类型和数量可以延缓或促进先天的生长因素。形态学研究表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一定程度地影响视神经的精细、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大脑皮层的厚薄等。生活经验表明,人们由于长期从事某方面的工作,脑的某方面反应能力也能相应提高。例如,菜贩对重量的敏感度远远高于一般人,玉器商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玉器的能力。此外,生活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人在身高、体重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遗传素质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并非决定因素。历史上曾出现的“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吨教育胜过十吨教育”的“遗传决定论”,甚至反动的“血统论”,把人的知识和成就的高低,以及道德品质的好坏,都归结于天生的遗传因素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遗传不能孤立地决定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例如,出生后就被隔绝在人类社会之外,与动物共同生活的儿童,就不能获得人的特点。二、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但是也只是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后天生活的环境影响。(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环境的性质与作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身心与发展的自然界。社会环境是指人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总和。(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一出生下来,他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如居住环境、饮食条件等。自然环境不仅制约着学前儿童的顺利成长,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处在最初形成之中,他们还不能自己创造物质条件,而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学前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受教育可得到基本的保障。反之,过差的自然环境将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和教育。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二、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2.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的作用很大,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不同的人和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学前儿童不论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社会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受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语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因此,家庭、学前教育机构和社会都应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排除不良的社会污染对学前儿童的消极影响。(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园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所有室内外的活动设施设备。幼儿园精神环境是指教育观念和保教水平,它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内涵和灵魂。(1)幼儿园环境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环境除了为学前儿童提供物质保障、财力保障、人力保障、制度保障、信息保障、精神保障外,更是教师实施保育和教育、实现保教目标的重要载体。没有相应的环境资源,再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都难以实施。(2)丰富多样的幼儿园环境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适宜的户外体育器械、运动场所利于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学前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如教师创设的主题墙面,就能帮助学前儿童丰富相关的知识。教师创设的区域活动,利于学前儿童主动地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与同伴的共同交往中发展社会性。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国外教育家关于环境的论述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的设置与运用:(1)环境设置:典型的蒙台梭利学校包括教室、室外花园、操场、图书馆、起居室、储藏室。教室分为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七个区域。各个区域为儿童提供不同的“工作材料”,并随儿童的发展不断更换,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2)与儿童发展步调相一致:环境的设置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节奏和步调,并提供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各种活动材料。(3)能吸引儿童:环境必须是有次序的、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美的,同时也必须是能够保护儿童,并让儿童有安全感的。(4)能够自由操作各种活动材料:对活动材料有所限制,过多的材料会使儿童难以选择并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国外教育家关于环境的论述瑞吉欧教育环境的设置与运用:(1)环境设置:典型的瑞吉欧学校包括入口、长廊、教室、工作室、教室中的小画室、图书馆、档案馆、起居室、室外花园、储藏室。(2)开放与自由:强调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材料的相对自由使用,环境和材料作为一种促进儿童交流和对话的背景而存在。(3)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强调环境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要素,是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物件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是瑞吉欧教育中的第三位“老师”。(4)环境的“记录”功能:环境是“记录”儿童成长的最佳方式之一,环境对教师的工作与成长、儿童的自我认识以及家长对儿童、对学校教育的了解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三、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总的来说,教育也是个体自身之外的一种环境因素。然而,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环境,相对于人化环境,一般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随机性和自发性,而教育对人的影响则有很强的方向性、目的性、组织性和专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化的环境。在探讨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把握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1)发展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儿童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展决定和制约着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从属于发展。例如,哈佛大学Fischer等的研究提出了“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成长模式时,证实了皮亚杰的观点,即
本文标题:CHAPTER2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6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