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学案宁阳九中张晓彬预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预习重点:(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预习任务:1、预习要求(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2、预习活动(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2)辨析下列“中国人”的含义。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⑤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3)完成表格①论据②(一)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③(第1、2段)论点:(二)直接反驳(3至5段)论点(三)间接反驳(6至8段)论据(四)结论(第9段)(4)请列举两位可以称作“中国的脊梁”的历史人物,并简述他们的事迹。3、预习结论通过预习,我学到了:预习诊断:一、加点字注音。1、玄.虚2、诓.骗3、抹.杀4、省.悟5、乾.隆6、脊.梁7、前仆.后继二、解释词语意思。1、诓骗2、搽3、自欺欺人4、不足为据5、为民请命6、玄虚7、省悟8、渺茫9、怀古伤今三、阅读语段,回答。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来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1、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B、正反对比论证C、引用论证D、比喻论证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和。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至少两个)、。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4、“状元宰相”指的是。5、“地底下”比喻。6、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所批驳的观点是。指出敌论要害的一句话是。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预习学案宁阳九中张晓彬预习目标: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2.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预习重点:l.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2.初步学习演绎论证法。预习任务:1、预习要求(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疏通四则文史资料文意。(2)用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从不同渠道查阅关于邓拓的资料,准备交流。2、预习活动(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①给下列加粗划线的字注音。自刎给事校正篡位祠堂捏造②解释词语。殊不知死心塌地无稽原封不动(2)了解文学常识。①邓拓,笔名,当代家,家。与合写杂文。本文选自。②《吴汉杀妻》又叫。(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古文的意思。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①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②《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③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④《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4)默读(2—8)段,思考下列问题:①第二段中关于《斩经堂》吴汉杀妻的大致情节是什么?②第(4—8)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条证据是最主要的?(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6)理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8):第四部分(9):3、预习结论通过预习,我学到了:预习诊断: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①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②《吴汉杀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杀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③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④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1、解释词语。无中生有大书特书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第③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5、“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预习题答案注音:wěnjǐjiàocuàncíniē常识:1、马南邨,历史学,杂文,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2、《斩经堂》(4)默读(2—8)段,思考下列问题:①第二段中关于《斩经堂》吴汉杀妻的大致情节是什么?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为报王莽杀父之仇,在母亲的促使下,使妻子自杀。即:吴汉杀了妻子。②第(4—8)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条证据是最主要的?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没有娶王莽的女儿,吴汉杀妻是无稽情节;吴汉与妻子关系正常,吴汉妻子的名位也很正常,没有杀妻可能;;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会杀妻。最主要的是第(3)段中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5)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一方面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滥造。(6)理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第二部分(2):介绍《吴汉杀妻》。第三部分(3-8):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第四部分(9):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预习诊断:1、略2、由旧戏《斩经堂》说起,提出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3、记叙为下文的批驳树起靶子。4、论据: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5、提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奸诈,多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很好。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那么坏。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大小猫洞》预习学案宁阳九中张晓彬预习目标:1.学会从故事中、生活中悟出道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分析故事的方法。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预习重点:1.学习本文叙述故事、分析故事的方法。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预习任务:1、预习要求(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2、预习活动(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①注音爵()士仆()人矮()小徒()步泮()宫祭()礼②词语解释[无独有偶][徒步](2)自读课文,回答。①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②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③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3)语言品析①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粗体字用得好在哪里?)②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体会“无独有偶”一词的作用。)3、预习结论通过预习,我学到了:预习诊断: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泮宫()仆役()2.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顿给猫开两个洞的?3.思考一下本文语言和结构的特点。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预习题答案:(1)注音释词:juépūǎitúpànjì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步行。(2)①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通过故事告诉大家,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②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讲述并分析大科学家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讲述并分析晏子使楚的故事——文庙的门和桥以人的等级为标准——北大的门和桥人人可过——小结:故事里面有道理。③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3)语言品析①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粗体字用得好在哪里?)“霸”字准确生动,体现了以“猫”为本的思想。②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体会“无独有偶”一词的作用。)过渡自然,“独”指代上文,“偶”引出晏子使楚的故事。结合上下文看,语言幽默、风趣,联想丰富。要写好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选好关键词也很重要。预习诊断:2、答案与提示:作者认为牛顿不是不灵活,而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3、答案与提示: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拉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行文流畅,如话家常,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预习学案宁阳九中张晓彬预习目标:1.领会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的特点和作用。2.认识到世上没有傻问题,应该永葆可贵的好奇心。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预习重点:1.领会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的特点和作用。2.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预习任务:1、预习要求(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课文内容,并作重点圈画。2、预习活动(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①加粗字注音疏()忽瞥()贬()低脆()弱深奥()乏()味呵()护灌()输②词语注释[滔滔不绝][疏忽][贬低][嘲弄][脆弱][乏味](2)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思想深刻体现在哪些方面?②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提出问题的原因有哪些?③请写出本文的行文思路、闪光的思想和表达特色。(3)语言品析①时不时的,我会非常幸运地给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讲课。(粗体词表达了什么感情?)②为什么成年人在不到六岁的孩子面前要装作无所不知?(“装作”一词用得好在哪里?)③承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吗?(这里为什么连用两个反问句?)3、预习结论通过预习,我学到了:预习诊断: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瞥()见疏()忽贬()低乏()味脆()弱倾()向呵()护幸()运愚()蠢领域()疑虑()渴()望2.阅读课文“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它不仅是青春期的问题。--------但是仅仅鼓励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回答下列问题。(1)能否将粗体词语“贬
本文标题: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预习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79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