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3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ICS13.100D09备案号:XXXX-201XMT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MT/T757—201X代替MT/T757-1997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eneraltechnicalconditionsofthetubebundlemonitoringsystemforcoalminespontaneouscombustion(送审稿)(本稿完成日期:208.12.9)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MT/T757—201X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系统分类..........................................................................25技术要求..........................................................................36试验方法..........................................................................77检验规则.........................................................................10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11MT/T757—201XI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要求编写。本标准代替MT/T757—1997《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与MT/T757—199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修改了工作环境条件的内容,把工作环境条件分为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条件、地面工作环境条件和存储温度三种,并分别进行了规定(见5.2,1997年版的4.1.1);——在“一般要求”中增加了“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系统中设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的条款(见5.1.1);——修改了关于防爆的技术要求(见5.1.2,1997年版的4.2.1和4.2.2);——增加了供电电源的技术要求(见5.3);——修改了外观要求和结构要求(见5.5和5.6,1997年版的4.2.3~4.2.9);——在系统组成中增加了监测主机、监控软件、抽气泵和取样过滤器等内容(见5.4,1997年版的第3章);——删除了“系统气体测定范围(体积浓度)与测定原理”条款(见1997年版的4.1.3);——修改了“气体传感器或气体分析器”条款(见5.8,1997年版的4.3);——修改了气体取样管路的技术要求(见5.9和5.12,1997年版的4.4);——增加了抽气泵的技术条款(见5.10);——修改了取样控制装置(见5.11,1997年版的4.5);——删除了井下监测分站与信号传输装置、地面中心站的内容(见1997年版的4.6和4.7);——增加了基本功能、系统容量、工作稳定性、电源波动适应能力、传输性能、气密性能技术内容(见5.7、5.13、5.15、5.16、5.17和5.18);——增加了试验条件、试验气体试验的内容(见6.1、6.2);——修改了分析仪器性能、系统工作稳定性、其他试验的试验方法(见6.4、6.5和6.15,1997年版的5.3、5.4和5.11);——增加了电源波动适应性、传输性能、系统气密性方法的内容(见6.6、6.7、6.8);——修改了型式检验项目的内容(见7.2.3,1997年版的6.3.3);——增加了运输、存储的内容(见8.3和8.4)。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提出。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淄博祥龙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运涛、于斌、冯文彬、王立兵、葛学玮、孟凡龙、肖开泰、白念祥、唐辉、任杰、张军杰、孟祥宁、周睿、戴立辉、徐洋、王锋、马凯成。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MT/T757—1997。MT/T757—201X1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通过束管取样测定矿井采空区、密闭区以及巷道空气中气体成分及浓度,并根据气体变化趋势而判断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的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2423.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242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GB/T2423.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3836.2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3836.4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0111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AQ/T1043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标识MT/T558.1煤矿井下用塑料管材第1部分:聚乙烯管材MT/T772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T899煤矿用信息传输装置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束管tubebundle用于抽取气样,进行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分析的管路。3.2MT/T757—201X2自然发火spontaneouscombustion由于煤炭或其他易燃物质自身氧化蓄热,发生燃烧而引起的火灾。3.3光谱分析spectralanalysis根据物质的光谱来鉴别物质及确定它的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方法。3.4显示值displayedvalue系统显示的测量数值。3.5零点zeropoint系统在输入信号为零时的正常显示值。3.6标定点calibrationpoint系统为满足测量准确度所选择的校准用标准气样浓度值。3.7准确度accuracy系统按时间规定进行测定的平均值减去标准气样浓度,除以标准气样浓度。3.8基本误差basicerror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确定的系统显示测量误差值。3.9稳定性stability在规定的工作条件和时间内,标定的零点、标定点和测量点保持在允许变化范围内的性能。3.10检测限detectability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3.11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试所得结果的最大偏差。4系统分类MT/T757—201X3系统按取样控制装置、气体分析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的布置地点,分为地面监测型和井下监测型。5技术要求5.1一般性要求5.1.1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系统中设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国家授权的检验机构审批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5.1.2应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符合GB3836.1、GB3836.2和GB3836.4的有关规定。5.2环境条件5.2.1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系统中应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温度:(0~40)℃;b)相对湿度:不大于95%;c)大气压力:(80~106)kPa;d)风速:不大于8m/s;e)使用场所:在具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危险场所。5.2.2系统中用于地面泵房、分析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温度:(15~30)℃;b)相对湿度:不大于90%;c)大气压力:(80~106)kPa;d)使用场所:无腐蚀性、爆炸性气体。5.2.3存储温度:(-40~60)℃。5.3供电电源5.3.1地面用设备交流电源应符合下列要求:a)额定电压:220V、380V,允许上偏差为﹢10%,下偏差为﹣10%;b)谐波:不大于5%;c)频率:50Hz,允许偏差±5%。5.3.2井下用设备交流电源应符合下列要求:a)额定电压:660V或1140V,允许上偏差为﹢10%,下偏差为﹣25%;b)谐波:不大于5%;c)频率:50Hz,允许偏差±5%。5.4系统组成系统组成要求如下:a)地面监测型:由监测主机、UPS电源、监控软件、取样控制装置、气体分析仪、抽气泵、煤矿用聚乙烯束管、束管连接箱、取样过滤器等组成;b)井下监测型:由监测主机、监控软件、取样控制装置、抽气泵、煤矿用聚乙烯束管、取样过滤MT/T757—201X4器等组成。5.5外观要求5.5.1系统装置表面、镀层或涂层不应有气泡、裂痕、明显剥落和斑点;其内部的元器件应安装焊接牢固,布局合理齐整。5.5.2系统装置的显示窗应透光良好、显示内容清晰完整。5.5.3内部控制印刷线路板在元件焊接调试后应至少喷涂两遍以上三防漆。5.5.4聚乙烯管壁应光滑,不允许有气泡、裂口和明显沟纹,外观色泽应均匀。5.6结构要求5.6.1系统装置应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易于操作和调整,其内部元器件应安装焊接牢固,布局合理齐整,井下设备应有适于井下安装的悬挂或支撑结构。5.6.2系统各组成部分应保证搬运、调试、操作、维修和安装的方便与可靠。5.6.3使用于井下的组成部分应采用不锈材料或进行防锈处理。5.6.4系统中所有管件及连接件、接插件或紧固件连接应牢固、可靠;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接插件应插接自如,插件应具有互换性,具有防误插措施。5.6.5系统中具有观测功能产品,其设计应便于观察。5.6.6系统装置中连接件和按钮应灵活可靠,指示灯和显示装置应清晰。5.7基本功能5.7.1控制系统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系统宜具有按时序自动控制取样管转换功能;b)系统宜具有手动进样检测功能。5.7.2数据采集、显示对气体分析仪分析出的所有气体组份,系统应具采集和显示有气体种类、浓度等功能。5.7.3压力调节功能调节系统宜具有取样管压力调节功能。5.7.4系统软件功能5.7.4.1操作管理软件应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5.7.4.2显示功能应能显示被测气体相关信息数据,并具有趋势分析功能。5.7.4.3存储和查询系统具有按取样点和监测参数为索引的存储和查询功能。5.7.4.4打印系统具有报表、曲线等打印功能。5.8分析仪器5.8.1地面监测型分析仪器5.8.1.1应能分析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乙烷、乙烯和乙炔等气体浓度。5.8.1.2测量范围、基本误差和定量重复性应符合表1的要求。MT/T757—201X5表1地面监测型仪器
本文标题:3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80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