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JTT5322019桥梁用碳纤维布板
目 次前言Ⅱ…………………………………………………………………………………………………………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分类、规格和型号1…………………………………………………………………………………………5 技术要求2…………………………………………………………………………………………………6 试验方法3…………………………………………………………………………………………………7 检验规则4…………………………………………………………………………………………………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5…………………………………………………………………………………附录A(规范性附录) 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计算方法7…………………………………………………ⅠJT/T532—2019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T/T532—2004《桥梁结构用碳纤维片材》。与JT/T532—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碳纤维片材的术语和定义(见2004年版的3.1);———修改了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的产品分类、规格和型号标记(见4.1、4.2和4.3,2004年版的4.1、4.2和4.3);———删除了碳纤维片材外形和长度规格(见2004年版的4.3.1和4.3.2);———删除了技术要求中关于黏结材料的规定(见2004年版的5.1.3);———修改了外观中关于缺纬、缺经等指标的要求(见5.1.3,2004年版的5.2.2);———增加了碳纤维布力学性能指标(见5.3.1);———增加了碳纤维板力学性能指标(见5.3.2);———删除了碳纤维片材耐候性能(见2004版的5.4);———删除了碳纤维片材耐化学药品性能(见2004版的5.5);———修改了外观检查的要求(见6.1,2004年版的6.2);———增加了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试验方法(见6.2.1);———增加了碳纤维布(板)尺寸偏差的试验方法(见6.2.3);———修改了力学性能检查的试验方法(见6.3、6.4和6.5,2004年版的6.3);———增加了碳纤维布(板)弯曲性能的试验方法(见6.6);———增加了纤维复合材料与基材正拉黏结强度的试验方法(见6.7);———增加了层间剪切强度的试验方法(见6.8);———删除了碳纤维布(板)耐候性能的试验方法(见2004版的6.4);———删除了碳纤维布(板)耐化学介质性能的试验方法(见2004版的6.5);———增加了碳纤维布(板)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的要求(见7.1.1);———修改了碳纤维布(板)组批和抽样的要求(见7.3.1和7.3.2,2004年版的7.3.1和7.3.2);———删除了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黏结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见2004年版的附录A);———增加了碳纤维布计算厚度计算方法(见附录A)。本标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新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卡本复合材料(天津)有限公司、中奥碳纤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麦臣建筑材料股份(香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庆康、雷俊卿、赵之杰、卢文良、申强、路凯冀、罗贵州、何小兵、汤飞、黄刚、罗昌财、孙希来、吴荣贵、张磊、王威、刘渊、徐岚、张春霞、石丰祥、马少飞、张阳、赵美玲、何亚斌。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JT/T532—2004。ⅢJT/T532—2019桥梁用碳纤维布(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桥梁用碳纤维布(板)的产品分类、规格和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桥梁用碳纤维布(板)的生产、检验和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354 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3356定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3365碳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和纤维体积含量试验方法GB/T9914.3增强制品试验方法 第3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GB50728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碳纤维布 carbonfibersheet(CFS)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未经树脂浸渍或用少量树脂浸渍的布状碳纤维制品。3.2碳纤维板 carbonfiberplate(CFP)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并经树脂浸渍固化的板状碳纤维制品。4 分类、规格和型号4.1 分类4.1.1 碳纤维布按力学性能分为Ⅰ级、Ⅱ级。4.1.2 碳纤维板按力学性能分为Ⅰ级、Ⅱ级。4.2 规格4.2.1 碳纤维布的宽度为100mm、200mm、300mm、500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0g/m2和300g/m2。4.2.2 碳纤维板的宽度为20mm、50mm、100mm;厚度为1.2mm、1.4mm、2.0mm、3.0mm。1JT/T532—20194.3 型号4.3.1 碳纤维布碳纤维布型号表示方法见图1。图1 碳纤维布型号表示方法示例:宽度为500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0g/m2的力学性能Ⅰ级碳纤维布的型号为:CFS⁃Ⅰ⁃200⁃500。4.3.2 碳纤维板碳纤维板型号表示方法见图2。图2 碳纤维板型号表示方法示例:宽度为100mm,厚度为1.4mm,力学性能Ⅰ级的碳纤维板的型号为:CFP⁃Ⅰ⁃14⁃100。5 技术要求5.1 外观5.1.1 碳纤维排列均匀、顺直,不应有歪斜、弯起、起皱现象。5.1.2 外观应均一、整齐,表面干净,不应夹杂杂物,不应有破洞、灰尘和其他污染。5.1.3 缺纬、脱纬、断纬及缺经、脱经、断经现象每50m不应多于2处。5.2 尺寸及质量偏差5.2.1 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误差为0~5%。5.2.2 碳纤维板的纤维体积含量应为60%~70%。5.2.3 碳纤维布(板)的尺寸误差应为±1%。5.3 力学性能5.3.1 碳纤维布的力学性能应满足表1的规定。2JT/T532—2019表1 碳纤维布的力学性能序号项 目Ⅰ 级Ⅱ 级1抗拉强度标准值(MPa)≥3400≥30002受拉弹性模量(MPa)≥2.4×105≥2.1×1053伸长率(%)≥1.7≥1.54弯曲强度(MPa)≥700≥6005 纤维复合材料与基材正拉黏结强度(MPa) 对混凝土基材:≥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对钢基材:≥3.5,且不应为黏附破坏 注: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和受拉弹性模量按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计算,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计算方法见附录A。5.3.2 碳纤维板的力学性能应满足表2的规定。表2 碳纤维板的力学性能序号项 目Ⅰ 级Ⅱ 级1抗拉强度标准值(MPa)≥2400≥20002受拉弹性模量(MPa)≥1.6×105≥1.4×1053伸长率(%)≥1.7≥1.54 纤维复合材料与基材正拉黏结强度(MPa) 对混凝土基材:≥2.5,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 对钢基材:≥3.5,且不应为黏附破坏5层间剪切强度(MPa)≥50≥406 试验方法6.1 外观在光线明亮的场所,眼睛距材料0.5m,对材料进行目视检验。6.2 尺寸及质量偏差6.2.1 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按GB/T9914.3的规定进行试验。6.2.2 碳纤维板的纤维体积含量按GB/T3365的规定进行试验。6.2.3 对于碳纤维布,宽度测量采用精度0.5mm的钢直尺,任意取3处测量,取算术平均值;对于碳纤维板,宽度和厚度测量采用精度0.01mm的游标卡尺,任意取3处测量,取算术平均值。6.3 抗拉强度按GB/T3354的规定进行试验。6.4 受拉弹性模量按GB/T3354的规定进行试验。3JT/T532—20196.5 伸长率按GB/T3354的规定进行试验。6.6 弯曲强度按GB/T3356的规定进行试验。6.7 纤维复合材料与基材正拉黏结强度按GB50728中黏结材料黏合加固材与基材的正拉黏结强度试验室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的规定进行试验。6.8 层间剪切强度按GB50728中纤维复合材层间剪切强度测定方法的规定进行试验。7 检验规则7.1 检验分类7.1.1 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7.1.2 产品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 正式生产后新产品或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 产品的配方、原料或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c) 产品停产6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7.1.3 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出厂检验。7.2 检验项目碳纤维布的检验项目见表3,碳纤维板的检验项目见表4。表3 碳纤维布检验项目序号项目名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1外观5.16.1++2单位面积质量5.2.16.2.1++3尺寸误差5.2.36.2.3++4抗拉强度标准值5.3.16.3++5受拉弹性模量5.3.16.4++6伸长率5.3.16.5++7弯曲强度5.3.16.6+-8纤维复合材料与基材正拉黏结强度5.3.16.7+- 注:“+”为检测;“-”为不检测。4JT/T532—2019表4 碳纤维板检验项目序号项目名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1外观5.16.1++2纤维体积含量5.2.26.2.2++3尺寸误差5.2.36.2.3++4抗拉强度标准值5.3.26.3++5受拉弹性模量5.3.26.4++6伸长率5.3.26.5++7纤维复合材料与基材正拉黏结强度5.3.26.7+-8层间剪切强度5.3.26.8+- 注:“+”为检测;“-”为不检测。7.3 组批和抽样7.3.1 组批正常连续生产时,碳纤维布以3000m2为一批,碳纤维板以3000m为一批,不满此数亦按一批计。7.3.2 抽样外观、尺寸及质量偏差、力学性能采用一次抽样法,每组批随机抽取5个样本。7.4 判定规则所有样本的所有检验项目均符合要求则判定为合格产品。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应双倍抽样重检,若仍不符合要求,则判定为不合格产品。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8.1 标志产品出厂时,每箱产品应附有合格证,并在上面标明:a) 制造厂名及地址;b) 产品名称和型号;c) 制造日期、生产批号和产品数量;d) 商标;e) 检验员签章。8.2 包装8.2.1 碳纤维布应紧密整齐地卷在硬质卷芯上,不应有折叠和不匀称等现象,每卷应用结实、柔软的包装材料包装,再装入干燥的箱内。5JT/T532—20198.2.2 碳纤维板应用结实、柔软的包装材料包装,再装入干燥的箱内。8.3 运输运输中应防水、防潮、防挤压,小心轻放。8.4 储存碳纤维布(板)应放置在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密封储存。6JT/T532—2019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计算方法A.1 碳纤维布单位宽度的截面面积按式(A.1)计算,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按式(A.2)计算。Ac=Mu×106ρcL(A.1)t=Ac1000(A.2)式中:Ac———单位宽度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每米(mm2/m);Mu———碳纤维布单位面积质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ρc———碳纤维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3);L———单位系数,L=10-6mm2/m2;t———碳纤维布计算厚度,单位为毫米(mm)。A.2 典型规格碳纤维布单位宽度的截面面积和计算厚度见表A.1。表A.1 典型规格碳纤维布单位宽度的截面面积和计算厚度碳纤维布单位面积质量(g/m2)密度(g/m3)单位宽度的截面面积(mm2/m)计算厚度(mm)2003001.8×1061110.1111670.1677
本文标题:JTT5322019桥梁用碳纤维布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84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