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陈尤文 设计未来目标:用应有牵引现有
11.用科学发展观目标牵引现实的变革与创新陈尤文内容摘要:目标是事实定位与价值定位的统一,也是领导者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有机融合。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也是各项领导工作如何开展、怎样推进的指导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各级领导必须站在目标的战略高度创新于今天的工作,这就是牵引思维范式。牵引式思维不是停留在今天的状态上,而是从未来发展目标的要求上,看今天应该如何去做,然后一步步接近未来的目标。用未来筹划今天的应然目标、解决实然问题,通过今天的未雨绸缪、积极准备以应对明天的变化与挑战,实现未来、阶段性和应然目标的三者融合。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目标牵引式思维变革与创新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在目标的指引下,领导者就要对领导行为进行选择、控制与调节,所以目标挖掘了领导潜力,激发领导者的创造力。领导活动的核心价值是“率众达标”,没有目标也就不需要有领导者与领导活动。在确立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后,领导者就必须从这一目标出发,决定工作的主次与轻重,明确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方。特别是应站在科学发展的目标高度牵引现实的发展,即运用牵引式思维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一、目标价值:领导的理想与人民的期望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符合自己需要的“诱因”,它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是一种激励行为的力量源泉。在明确了目标之后,就会有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努力方向;在达到目标之后,会产生成就感和满意感,形成再接再厉的新的行为动力。所以,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目标。目标对于领导活动的意义,是由领导的理想、人民的期望和工作的职责决定的。1、理想——目标价值层面的意义。目标是领导理想追求的体现,是领导者的一种精神动力,这种动力对于领导思维创新是一种无穷的力量。“领导者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明确的理想所带来的方向和信任的共同感觉。”①领导的理想、精神是价值层面的追求和动力,既希望在工作中展现怎样的思想,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体现什么样的效果等。如果领导的理想与人民、社会和事业发展相连,就会有敢于变革和突破的勇气,敢于迈向新的发展目标。如戴高乐所讲,有的人爬上高位是为了当大人物,有的则是为了做一番事业。若只是为了谋取高位而当领导,不仅不可能为人民的利益奔波操劳,还有可能专营投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难以为主持正义而有所作为。李光耀说:“没有前瞻性、也没有能力改善现况的领导,是坏领导。这种领导只能原地踏步,不会进步。”②确实,领导这个名词本身就包含着这样的意义:有引导的能力,能够在指出未来的道路时超越现在看到未来。目标也是领导能力和才华的体现。领导者的能力就意味着通过一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①[美]詹姆斯·奎恩等《创新爆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②高明《伟大的领导者》,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2方法,将自己对于事业的抱负、理想、目标等理念影响于群体,使众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正如尼克松所说:“领袖人物在国家该朝什么方向前进、为什么要这样前进、怎样达到目的地等问题上,要比老百姓有更清楚的认识。但是,领袖必须带老百姓前进---领袖必须做说服工作,争取老百姓同意他提出的想法。---做耐心说服工作,---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对什么问题有保留,希望什么,害怕什么,这都是领袖应该处理的问题。”①在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键时刻领导人若没有能力给人民指明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出现混乱,导致经济和整个社会的衰退。罗斯福曾说:“有领袖的先见之明,我们都将面临困惑和迷失方向”。正因为如此,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或具体部门的群众不渴望领导人有胆识、有远见,因为这是为民造福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来的,它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各级领导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今后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国领导人在发展方向上理想与价值的追求。2、期望——目标现实层面的意义。目标对于领导的理想,首先是由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决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以及在追求美好未来的过程所产生的问题,都需要领导者有更高的视角分析困惑、妥善解决面临的种种难题。人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也是领导思维创新,工作不断要有新思路、新目标的源头。一个领导者的社会形象和魅力是来自他对于人们渴望的关注,以及恰到好处地提出这种渴望的内涵与实现的路径。人们的目标和追求各式各样、千差万别,就是一个组织也有一堆盘根错节的动机。虽然目标的来源有很多,而领导者的任务就是替大家把话说出来,所以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体察和引导民情,探索那些积极行动的动机以集聚众人共同关注的目标,使组织与个人的目标紧密相连。众人的目标不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不同的时期,目标追求的方向与内容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领导者不仅要向人们表明现在的状况,困难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这样做?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或是组织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紧张,就更会将注意力投向领导者,期望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行动方向。若能够达成,领导者的能力和魅力就会充分展现,成为人们拥戴和敬仰的对象;反之领导的地位和权力就会遭到削弱。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们急切地渴望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问题。中国领导人早在2003年就提出科学发展观,就如何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总结与学习探索,逐渐提出一系列转型的应对措施,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发展问题的观念与社会变革。面对爆发的危机,中国领导人在不利因素中看到机遇,充分利用环境变量因素中的积极效应,更进一步地全面落实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面迈进。在这里领导者对消极变量的产生,不仅没有悲观的哀叹情绪,没有停滞不前的彷徨排回,而是主动对接变量,采取应对策略,谋求新的提升。温家宝总理鼓励民众“在危机面前一定要要提振信心”,并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百姓后顾之忧等系列举措,凝聚民心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人们走出了危机,取得了世界为之羡慕的骄人业绩。在实现众人的愿望与目标过程中,增强了党的执政与领导地位。3、职能——目标引领层面的意义。决策是领导的主要职能,而决策的意图是为了更优化地实现理想的目标。领导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没有止境。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对一个领导者来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你也要知道你已经走到什么地方,你还①[美]尼克松《领导者》,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386页。3能走多远。”①这就是领导的职能和必须要担负的思维创新使命,领导力可以说是一个计划,一种远见,是对未来的规划。虽然领导决策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探寻未知、决策未来却是领导者永恒的课题。面对这个职责或课题,承担者有水平高低、科学与错误之分,也有积极开拓、消极应对的区分,就是没有要不要的选择,领导者即决策者,这两者是难以断裂和分割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什么是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够掌握住这才叫领导。”②领导者要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决策的目标必须正确,否则它不仅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也会在目标牵引的过程中使整个程序偏离正轨。目标是由社会发展的趋向所决定的,社会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自己的轨迹有规律地发展着,领导决策的正确或成功必须探寻发展的规律,看清发展的趋势,然后科学地确定应该怎么做的行动方案与措施。对科学规律的探索最开始有可能是一片漆黑,但只要坚持了解客观、探明趋向漆黑就会变成深灰色,然后又变成浅灰色,慢慢清晰明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更深层次推进的科学指导和目标。它集中体现了领导人对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质的清晰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虽然在推进发展的开端就可以看到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这过程如不能有效遏止违背发展真正本意的问题,趋势就会受挫,甚至倒退。科学发展观既为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今天问题如何解决提供了方法指导,牵引着现实一步步向理想的目标迈进。二、目标导向:决定领导行为重点与聚焦点目标是事实定位与价值定位的统一。要将目标的无形价值塑造成有形,必须以目标的精神为指导审视与分析现实的状况,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指明的目标,所确定的不仅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是表明了领导者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方。注意力的积聚程度,决定着创新爆发力的实际成效。1、目标是判断主要矛盾和行动重点的依据。目标领域内的主要矛盾决定了领导行为的重点。领导就是解决矛盾,但实际工作之中,矛盾是多丛的、纷繁复杂的。毛泽东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对事物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捉住这个主要矛盾,这样其它问题才容易解决。判断主要矛盾的依据的目标。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东西部差距等等,但现代化的目标决定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水平问题,经济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或有了解决的条件。所以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因为这是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所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不放。但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各级领导在抓发展中需要思维创新的重要方面。如果在抓发展时,这个关键的观念认识问题没有实现转变,那就等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要想改变现状赢得领导工作的成功是不可能的。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思维创新的产物,领导者要抓住主要矛盾只有运用新的理论思维,敢于突破与超越以往的经验,善于把握对发展规律性、整体性的认识,实现从抽象到本质的飞跃,才能牵引实践活动向深度发展。领导行为重点与一般是历史的和具体的。领导的选择性行为与矛盾的动力变化与发展是①刘卫平王莉丽《全球领导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②《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201页。4相关的。矛盾出现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显性的往往易于及时发现,并能及时得到解决,而隐性的矛盾往往一下子很难被发现,难以及时得到纠正和处理,所以对一些问题的苗头,要采用一些模糊的处理方法,或者说有些矛盾先暂时不急于解决,而是等条件成熟后再来解决它。历史和现实证明,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是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强调绝对的平衡倒是不科学的了。如邓小平在谈到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的关系的问题,就揭示了这样一种相对平衡的发展观,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就是说,首先发展沿海,不仅仅是为了沿海自身,首先是着眼于全国发展的大局,所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同时,邓小平又说:“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①现在已到了沿海地区要更多地帮助内地发展的时候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个转折关头提出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开发大西部的战略表明发展重点的相对转移,但又要保持沿海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就需要有全面协调的观念和能力。这也是当今领导思维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与原先注重单方面发展
本文标题:陈尤文 设计未来目标:用应有牵引现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8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