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废物不废》教案教学目标:1、亲历调查活动,感受废物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了解废物的处理方法,商讨哪种方法更合理、科学。2、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变废为宝”为主题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废物再利用价值和科学处理方法,了解在废物的再利用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以“变废为宝”为题写一份调查报告。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变魔术“一定会是你拧开瓶盖儿。”你觉得我这个魔术怎么样?不必说好听话。通过一个小魔术一下子喜欢上了你们,喜欢你们爱动脑筋,喜欢你们小脑袋瓜转动起来的样子。希望在这节品德课上,大家能够多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这个会场(教室)内的耀眼明星。导入:其实,老师带来的这个瓶子很是普通,是我刚刚喝水剩下的一个空瓶子。现在这个瓶子已经没有用了,谁能帮我处理掉它?①扔掉②卖给废品收购站③继续干点什么哪个点子好?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展开讨论: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把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说出来。一、分类扔掉:师:都有谁随手扔过瓶子?为什么扔?是呀,多省事呀,也不必随身携带增加累赘,更不必把它放哪又占地方又碍事。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当我们把一些不再使用的废旧物品扔掉时,它们就会变成垃圾。一个人扔一点不起眼,每个人或每天扔一点这个数字就庞大了。出示:10000吨(这是沈阳市每天扔掉的垃圾量);5000000吨(这是我市一年扔掉的垃圾量)。备注:一吨大约是20个老师的体重。目前,固体废弃物的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地球环境的十大问题之一。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回答。(抓住“不扔”“不乱扔”字眼)师:所有的垃圾都不扔了行吗?你猜猜爸爸妈妈会同意吗?我们又能做到吗?生:发表意见。师:垃圾不能乱扔,乱扔的垃圾只能被填埋在这样的大坑里(出示图片),长此以往我们的蓝色星球岂不变成了垃圾星球。师:到底怎么扔能让废物不废?(生答)翻书浏览一下,我的这个瓶子扔哪?(板书分类扔掉)关于垃圾分类,下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二、卖废品师:卖废品都是回收的一种途径。知道什么可以拿去卖废品吗?师:最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听说废品回收在“大缩水”现在一个塑料瓶子能卖多少钱?我把这个瓶子辛苦拎回去,卖给那个一年也碰不上几次的收破烂的人,值得吗?(生回答)师:积少成多呀!我们不知道回收后的社会经济价值可是惊人的丰厚呀,多麻烦都值得。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废旧物品加工成的吗?(出示图片举例)把书翻到P58阅读。这方面的知识相当丰富,同学们课后多多查阅资料我们下下节课继续探讨。三、循环使用师:想把这个瓶子继续留用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想用这个瓶子干点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评价——1、节约下一个大数字或浪费掉一个大数字。2、善于废物利用是拥有了不起的创造力的体现。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瓶子能继续干点什么?(随着学生的发言拿出实物)(像瓶子这样的空瓶空罐空盒还有吗还能装点什么?)师:(拿出两个洗笔筒比较)你喜欢哪一个,买的多漂亮呀?生:瓶子扔掉了是垃圾,买个笔筒最终也会成为垃圾,这就是两个垃圾,可是把瓶子变成笔筒就会减少一个垃圾的产生。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其实是我们家庭生活中的循环使用(板书),循环使用在家庭中很常见。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废旧物品被我们继续或多次使用的例子?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让我们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启发。师:能够把废旧物品循环使用是了不起的智慧。看看别人的智慧吧!(欣赏图片)师:大家都带来了废旧物品,下地走动看一看,这些废旧物品有没有你能用的上的。师:美国有个活动叫“后院拍卖”家里没有用的东西放在后院的一个地点,谁有用给钱就拿走或捐赠到福利院,我们的网站上有个“废物交换”的空间也是这个性质。今天的课堂上只要你有点子,就把你心仪的废物卖给你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赶快抢购呀!(评价:21世纪什么最值钱,你的点子呀。提示: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师:(在这个环节中穿插适度消费的理念)我看到有的同学的废旧物品好像还没废能继续使用。记得这个拍卖活动我在我的班级也搞过,我班有个学生很热情,把他的很多玩具拿来拍卖(点击课件),多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还多?有没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富裕了,消费欲望也在膨胀,特别爱买东西,有吗?比如孩子爱买玩具、文具、爸爸总是换新手机,妈妈爱买漂亮的衣裳,可惜呀这么多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废物。到贵屿看看,那里是淘汰电子产品的终点站,那里死气沉沉正被电子垃圾毒害着身心。所以合理消费,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让废物不废呀!师:(板书)总之,让废物不废,就是我们身边可以做到的环保行为。
本文标题:《废物不废》教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86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