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四王”山水与宋元山水审美境界的比较
“四王”山水与宋元山水审美境界的比较目录:1宋代山水的审美境界2元代山水的审美境界3“四王”山水的审美境界4比较总结1.1宋代山水审美境界—画作主题传世宋人山水画迹,多以“行旅”为题。如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郭熙的《关山行旅图》;立于生活超于生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董源写江南风光,李成写齐鲁风光,范宽写关中风光,刘李马夏写钱塘风光。1.2宋代山水审美境界—题咏宋代山水画家多为职业性画工;着眼于画面的丘壑美而一唱三叹;主观情思服从于描绘的客观物象(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物境美。1.3宋代山水审美境界—笔墨刻画客观物象的“造型语言”;李成的卷云皴—表现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齐鲁风光;范宽的雨点皴(即豆瓣皴)—表现峰峦雄厚、势壮雄美的关陕风光;李唐、马夏一路的大斧劈皴—表现钱塘边角之景山石质感;董巨的落茄点、披麻皴—表现江南峰峦出没、云雾显晦、草木葱茏。2.1元代山水审美境界—画作主题传世元人山水画迹,多以“隐逸”为题。如钱选的《浮玉山居图》、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尤以“元四家”为代表,借绘画传达心境。2.2元人山水审美意境—题咏元代山水画家以失意于时的文人士大夫居多;表达超然物外的隐逸思想;客观描绘都服从于主观意兴的发抒—心境美。2.3元代山水审美境界—笔墨传达主观意兴的“意象语言”;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并非完全没有对丘壑的关注和刻画(赵孟頫“到处云山是我师”、倪瓒“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筒。”)。2.4宋元山水审美境界异同:异:主观意兴上,宋人表达的是面对造化灵秀的一种由衷赞叹之情;元人表达的是面对山川自然的一种离世绝俗的隐逸思想。宋人侧重物境美;元人侧重心境美。同:对笔墨美的锤炼已卓有成就(荆浩《笔法记》),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它服从于特定的“内容”并为“内容”所决定。3.1“四王”山水审美境界—笔墨纯粹独立的“形式语言”不服从或服务于任何“内容”,也不是由任何“内容”所决定。山水审美的全部内容—笔墨美3.2“四王”山水审美境界—笔墨笔墨美的山水审美境界,真正的开山祖是董其昌,“四王”发扬光大并最终完成这一境界。传统—笔墨美的起始点、归宿点。笔墨美的山水境界的创作准则、评价标准。3.3“四王”山水审美境界—王时敏“画苑领袖”笔墨风格—浑成“以古人为师”(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迩来画道衰讶,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讶诡不可救挽”—确立新的绘画创作法则和评判标准。作于70岁《山水图轴》作于72岁《落木寒泉图轴》作于73岁《答菊图轴》3.4“四王”山水审美境界—王原祈强调萧散平淡的南宗正脉传统对笔墨的认识,始终与结构联系在一起笔墨特色—浑厚华滋《富春山图轴》王原祈《富春山居图卷》黄公望3.5“四王”山水审美境界—王鉴吸收南北二宗诸家之长尤对赵孟頫、王蒙“刻画细谨”一路孜孜追求,故绘画功力胜人一筹与王时敏的“浑成”相映争辉笔墨风格以精诣见长作于73岁《仿子久山水轴》3.6“四王”山水审美境界—王翚合南北二宗为一手,集传统之大成笔墨发展了王鉴的“精诣”作品严谨精致,法度周密,古朴而清丽,潇洒而明媚作于31岁《仿古山水册》作于41岁《小中见大册》作于39岁《溪山红树图轴》4总结宋人侧重于物境美,故以丘壑为胜;元人侧重于心境美,故以人品为尚;以“四王”为代表的清代“正统派”侧重于笔墨美,故以传统为宗。
本文标题:“四王”山水与宋元山水审美境界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1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