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导航课前自学达标自测课内精读课外拓展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2.学习肖像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所展示的人物的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3.学习贝多芬不屈不挠地同不幸的命运做斗争的精神。考点链接何理解句子含义:(1)瞻前顾后,审读语境。(2)抓关键词,揣摩句意。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3)把握中心,整体领悟。一般来说,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一、请在书本上给“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注音,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新学词语的解释。二、自主阅读,完成课文结构图:三、达标自测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zhònɡhè()及命运的担子。(2)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hánxù()了许多chóukǔ()和力量的脸。(3)shēnsuì()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4)在那里,最rěrénzhùmù()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重荷含蓄愁苦深邃惹人注目(5)别以为这房间záluànwúzhānɡ(),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6)这犹如一座bújiàntiānrì()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7)女佣略一chóuchú()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杂乱无章不见天日踌躇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B.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C.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D.革命党人被抓进了不见天日的囚室里,经受着酷刑拷打,但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得更加刚强。CC(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这里应该是“不容置疑”。)3.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A.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膨胀。(修改:把“膨胀”改为“高涨”)B.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修改:把“将会”删掉)C.英语口语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注重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修改:在“注重”前面加“是否”)D.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修改:在“教育”后面加“的权利”)B(去掉“使”)B4.根据下面的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生命是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的一抹彩虹?不!彩虹是转瞬即逝的,而生命却是永恒的。?!,。示例:生命是如履薄冰的一个棋局吗?不!棋局是死的,而生命却是鲜活的。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中贝多芬的形象。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结合贝多芬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贝多芬是一个有着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人。正当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3.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4.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特蕾莎修女①她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②一九九七年九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③十八岁的时候,特蕾莎修女从她的家乡——马其顿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遥远的印度,来到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在这里,她看到有病的人无人照看,孤独的男人和女人躺在街头等死,成百上千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她感到了工作的召唤,于是脱下修女服,开始了护理和救助穷人的工作,并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④特蕾莎修女清醒的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于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它可能导出苦涩和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帮助他们减轻痛苦……⑤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人参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⑥一九七九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面对巨大的荣誉,特蕾莎修女的答辞是:“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她把奖金全部用于救助那些穷人和受苦难的人,并向诺贝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因为那太浪费了。几句朴实的话语,一身寻常的打扮,但特蕾莎修女身上的光芒却照耀着整个颁奖礼堂。委员会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且将省下来的七千一百美元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⑦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曾动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⑧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样的微笑了。那些脸上肌肉只会作机械运动的美女模特们,当她们面对特蕾莎修女的微笑的时候,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美。美与爱联系在一起,美是爱的一部分。不懂得爱的人,永远跟美无缘。注:修女: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女子。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特蕾莎修女是一个怎样的人。2.请分析第②自然段的场面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特蕾莎修女是一位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的人。通过对特蕾莎修女去世时人们悼念她的隆重场面的描写,借雨和泪突出了人们对她的真挚情感,从侧面烘托出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3.短文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特蕾莎修女也是一个穷人,又说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句的理解。不矛盾,说特蕾莎修女是一个穷人,是指她的生活朴实无华;说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指她有爱心,这是精神上的富有。美不仅是外在的容貌、漂亮的衣着,美更应该是爱的代名词。美,只有与爱结合,才能散发永恒的魅力。
本文标题: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5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