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加快沿海崛起 实现新的跨越在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李强(2011年9月28日)同志们: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连云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连云港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代表中共连云港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回顾五年历程认清新的起点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连云港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3.3亿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总收入、—2—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52.6亿元和141.4亿元,年均增长44.3%和4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4.4亿元,年均增长25.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43.8亿元和946.3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和3倍;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年均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6.3亿元,是2005年的5.6倍,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35亿吨和387万标箱,是2005年的2.2倍和3.9倍;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57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旅游年接待游客1404.4万人次,是2005年的两倍;商贸金融、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连云港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有特色的五个典型城市之一,形成了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四个国家战略的聚焦态势,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明确城市定位、科学编制规划、实施基础建设入手,全面拉开“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发展框架。开工建设30万吨级航道,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东疏港公路、南疏港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启动建设徐圩、赣榆、灌河两翼港区,港口龙头功能进一步增强。按照“战略东进、拥抱大海”的思路,大规模推进“填海造地”,东部城区新的海滨风貌初步展现,新海城区加速互连东进,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05万,城市化率达到51.8%,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依托沿海地带辟建临港新兴产业园、板桥、柘汪、燕尾、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启动开发徐圩新区,项目承载—3—条件得到加强。加大山体修复、植树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2.2%,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四县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42省道和204国道北段主体建成,连盐、连临高速公路和通榆运河、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竣工,连盐铁路开工建设,一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民航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坚持以市带农、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把农业农村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粮食连续八年丰产丰收,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形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农产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前列。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四县经济总量全部翻番,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大力推进县城、中心集镇和康居示范村建设,乡容村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区经济加快发展,新浦、海州、连云三区综合实力增强。市开发区规模不断壮大,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前移10位,城乡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把执政为民、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推进富民利民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39元,年均分别增长13.7%、12.7%。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就业33.9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9.9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普惠民生,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达到95%,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医保全覆盖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即征即保,为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以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城市人居—4—环境进一步优化。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6.1%,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积极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立足于“内聚合力、外树形象”,切实抓好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共文明指数苏北领先。市革命纪念馆、体育馆建成使用,荣获“全省体育强市”称号。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兴旺。科教创业园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成运行,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物价、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医疗体制改革,有效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三会村治”、“信访代理制”等一批创新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水平进一步提升,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高度重视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建设,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统战、群团、民族宗教、人口资源环境、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坚持强化班子、锤炼队伍,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党建创新工程。高度重视理论武装,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跨越发展实践。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推动各级干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5—较好发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抓好反腐倡廉,有效预防和惩治了腐败、净化了党风政风,推动了机关作风转变、优化了投资发展环境。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时期是连云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十届市委团结带领港城人民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中共连云港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连云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最主要矛盾;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市配套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影响稳定的因素增多,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加强;机关效能和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行力与形势任务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投资发展软环境离客商和群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腐败现象在少数干部身上仍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明确目标思路把握工作导向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做好今后的工作,必须对面临的新形势、机遇与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从面临的机遇看,江苏沿海发展、—6—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们赢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有利于我们直接切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国仍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期,有利于我们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谋求更好更快发展。从我市自身发展的情况看,经过多年来的积累,连云港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期,进入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提升期,必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从面临的挑战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所表现出来的反复与低迷未来几年可能会趋于常态,我们在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面临的冲击不可低估。土地、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趋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在发展上稍有松懈,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地。为此,我们必须顺应形势的深刻变化,抢抓新机遇,战胜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我市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决策部署,以“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为总要求,以做强港口、做大产业、统筹城乡、改善民生为重点,整体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着力将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是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追求,必须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完成全面小康的四大—7—类25个指标。对已经达标的17个指标要不断巩固提高,对消费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8个难点指标,要逐项找差距,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确保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朝着基本现代化迈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是实现“六个提升”:一是综合实力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总量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8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人均主要指标达到江苏沿海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排名前移。二是港口建设大提升。主航道浚深至30万吨级,主港区建设第四代港口。徐圩、赣榆、灌河港区投入运营,基本建成“一体两翼”港口群。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2.5亿吨、800万标箱,在全国沿海港口中争先进位。三是产业发展大提升。形成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2%。培育出石化、钢铁、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六大千亿产业,成为东部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四是城市功能大提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城市化率达到60%,建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五是开放水平大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六是人民生活大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8—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切实把握好七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迅速扩大总量,做强综合实力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提高发展起点,做到能快则快、又好又快,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二是以港强市、做大引擎。充分发挥港口扩大开放、聚集要素、繁荣物流、服务产业的强大功能,拉动产业和城市快速发展,形成港产城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城市提升、辐射带动。立足连云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独特战略区位,着眼于拉动地区共同发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四是创新驱动、人才立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的主动力。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建设人才
本文标题:加快沿海崛起 实现新的跨越在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6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