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的趋势与挑战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的趋势与挑战发布时间:2014-04-03作者:邱天龙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描述:文章对医教结合的涵义、医教结合实施的政策背景、医教结合改革的理论基础、技术条件与实践探索进行了论述,对特殊学校实施医教结合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解决的途径。摘要:文章对医教结合的涵义、医教结合实施的政策背景、医教结合改革的理论基础、技术条件与实践探索进行了论述,对特殊学校实施医教结合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一、医教结合的涵义医教结合是在幼儿园、学校等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中将医疗康复和教育训练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融合教育,将二者融于一体,以此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现代医学能够对特殊儿童的许多功能缺陷进行补偿和重建,在功能补偿和重建后特殊儿童面临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需求,二是得到听觉、言语、认知、运动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的需求。这两个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却又相互冲突,在医院或康复机构只能得到医疗康复的训练而缺乏教育的训练,在教育机构只能得到教育训练而缺乏医疗康复的训练。医教结合将教育与康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一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二、医教结合的理论基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列一章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特殊教育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2007年2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强调要在各类特殊学校中对残疾学生进行康复医疗的训练,开展相关康复课程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医教结合的理论。黄昭鸣等强调将“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结合起来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构建了“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的特殊儿童综合康复体系,黄昭鸣、杜晓新等提出了听力障碍患者的HSL理论和1+X+Y模式的康复教育理论。杜晓新等人指出培智学校课程应当由康复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文化课程三大部分构成。这些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理论吸收了特殊教育与现代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了特殊教育、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体现了医教结合的思想和理念,为医教结合走向实践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三、医教结合的技术条件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关系最为紧密,临床医学如听力学、耳科学、眼科学等可以采用现代诊疗技术为特殊儿童检查和诊断疾病,运用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而康复医学是通过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帮助患者恢复其生理和心理的基本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他们重新走向社会。临床医学的进步使特殊儿童的一些生理功能得到补偿或重建,康复医学的进步为特殊儿童的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是医教结合走向实践的重要条件。四、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从理论探讨向实践的过渡是教育改革的必经环节,目前教育部与华东师范大学正在联合实施医教结合的“千百十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培训更新特殊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培养一批掌握康复技术,精于业务的骨干教师,建立医教结合的实验基地,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千百十计划”的实施,是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是医教结合进入特殊教育实践领域的标志,对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五、特殊学校实施医教结合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树立医教结合的理念、进行医教结合的实践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特殊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仍存在观念滞后、人才缺乏、教育康复手段落后等各种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特殊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一)树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由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发展的内容、方向上都有所不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康复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是优先发展的内容。因此,面对改革的趋势,特殊学校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医教结合的特殊儿童教育理念,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二)调整师资结构,培养康复型的特殊教育教师医教结合下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技能。为此,可以采取送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送出去就是对在职的特殊学校教师进行医教结合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可以根据教师所在的学校类型和所任课程选择相应的康复方向进修和培训;引进来就是引进掌握康复技术与方法的教师,如与医疗机构合作,聘请专、兼职的康复医生,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人才等。(三)构建医教结合的课堂医教结合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到特校教师的教学上,这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同的课堂上、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不同的特殊儿童身上医和教具体结合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进行正确地评估,采取合适的方法,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地结合。(四)积极利用现代康复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康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康复训练设备,使用新的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因此,特殊学校应当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康复技术和设备,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服务。尽管医教结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应当看到关注特殊儿童,促进特殊儿童康复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行医教结合改革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起医教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创新医教结合的教学,促使特殊儿童得到健康发展。什么叫医教结合“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使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1“医教结合”的基本原理1.1“医教结合”的含义“医教结合”的“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与补救性教育。1.2“医教结合”的枢纽“医教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感觉、运动、语言及脑其他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也为教育和训练提供了良机。众所周知,0~6岁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能够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丰富的环境刺激和经验可改变脑结构总体重量、神经元的大小、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但环境刺激一旦被剥夺,将会严重阻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关键期对孩子一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6岁前是一个人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智力发育方面,遗传是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决定条件,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稳定而积极的情感支持,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大量的自主活动和探索,可以使儿童的智力得到良好迅速的发展。如果良好的环境在婴幼儿早期就被剥夺,则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将不可逆转,儿童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在语言发展方面,3岁前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对残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也应越早越好,错过关键期再训练也只能事倍功半。身心障碍儿童虽然身体的某一器官损伤或功能丧失,但他们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根据器官的“用进废退”和“功能代偿”原理,器官的补偿功能是生物所具有一种特性,因此在发育的敏感期,当机体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机体可以建立新的联系,通过调动该器官的残存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和代替。如果在这一器官发育的敏感期,没有积极地为个体提供良好的、适度的刺激及功能补偿,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2“医教结合”的基本措施关键期架起医学与教育的桥梁。特殊教育离不开医学,医学与特殊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医学为特殊教育奠定了基础,而特殊教育又促使医学的跟进,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2.1“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医教结合”强调的是“早”,通过早期开展,可以杜绝或降低残障儿童的发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治疗或补偿缺陷,有效防止残障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残障儿童的潜能,使其社会行为和情感得到良好发育,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身心残疾儿童及早融入主流社会。早期发现即在第一时间发现疑为缺陷或残障儿。对于一些无法根治的疾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出生时医学筛查等措施,及早发现缺陷儿及疑似残障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控制它的产生和发展。早诊断是指对未通过筛查的疑似残障儿,在6个月内完成医学的相关检查、综合评定,对缺陷儿及早诊断,并确定其障碍的性质、程度、类型,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后期的治疗、缺陷补救抢占时间。早期干预是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可能或已出现发展缺陷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营养、医疗、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养育指导等综合性服务。通过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身体、行为、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得到改善和提高,为其以后进入普通教育机构创造条件。2.2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越早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和训练,效果就越好,可使原已损伤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代偿性的改变。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如果到了4~6岁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接受干预措施,效果稍差,但只要儿童和家长积极配合,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也可以取得成功。早期干预不仅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残障儿童的康复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期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掌握必要的交往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进入主流社会,同时还能减少家庭的烦恼、压力和负担,减轻对社会的依赖。3“医教结合”的意义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残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单一的医疗或单一的教育,其资源是有限的,加之社会传统家庭育儿观念的左右,使很多有不同障碍方面问题或疑似问题的婴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诊断,因而延误或错失早期干预的良好时机,造成这些儿童在语言、认知、交往、情感等方面发育上的滞后。而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使得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能够使障碍发现的时间前移,使得早期干预走进家庭,使家长能够科学认识自己孩子残障的原因,以积极的态度加入到早期干预的行列中来,并主动与多学科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使更多的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成功的康复,达到使婴幼儿及其家庭都受益的共赢效果。
本文标题: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的趋势与挑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8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