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2讲-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及建筑内涵
第二讲:北京城的历史及文化沿革主讲人:杨虎一个城市就是一本历史的书,是用石头和砖头组成的历史书。——建筑师王东一、北京的特殊地位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自伏羲至元历代首都、陪都凡46处,北京居其一(时称幽州)。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五大古都:加开封六大古都:五大古都加杭州七大古都:六大古都加安阳(盘庚迁殷,殷墟甲骨)一、北京的特殊地位七大古都中:第一等:西安、北京、洛阳第二等:南京、开封第三等:安阳、杭州中国史上最重要的首都,前期为西安,后期为北京。——谭其骧800年看北京,3000年看西安。一、北京的特殊地位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盘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明太祖朱元璋北京也许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城市了。西安太老,洛阳、开封、曲阜、江陵太小,南京和杭州总让人联想到偏安江南、纸醉金迷,况且屡遭冰火,也元气大伤。只有北京,曾经是元明清时代帝国京都和民国时期文化首府的北京,才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最能代表中国。——易中天二、选择都城的条件自然环境: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物产。便于生活、交通、灌溉;地理形势:控制全局,有险可守,即便于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基础:物质供应方便、充足。水源充足、经济中心、运输便利;社会基础:政权根本、民族关系、社会心理。三、考古发现中的“北京人”北京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1、“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12月1日,房山周口店龙骨山。距今70万到20万年,是“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北京人”会使用工具、使用火,已经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三、考古发现中的“北京人”2、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已进化为晚期智人。有劳动分工,会缝制衣物,且进行最原始的贸易交换活动。右:山顶洞人复原图三、考古发现中的“北京人”3、其他重要的考古发现:(1)门头沟东胡林人:约10000年。居于平原,原始畜牧业萌芽。(2)平谷上宅村及北埝头遗址:约7500年—6500年前,原始农业开始发展。(3)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约6000年前。海淀、朝阳、通州、怀柔、密云、顺义、平谷等地均有类似发现。出现从事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聚落,种植庄稼、饲养家禽、缝制衣物、建造房屋。…………四、历史传说中的“北京”1、涿鹿之战。炎黄二帝联手在北京以西涿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酋长蚩尤。2、阪泉之战。炎帝侵凌诸侯,诸侯归顺黄帝,黄帝“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阪泉,今怀柔一带。黄帝胜后,建都邑于涿鹿。3、幽陵祭祀。黄帝孙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即幽州,为北京地区最早名称。四、历史传说中的“北京”4、帝尧设邑。称“幽都”,派人居幽治理北方。5、流放共公。帝舜流放治水失败的工共氏于此。北京远在4000年前,已经处于野蛮时代的末期,即将迎来文明时代。五、燕山蓟水:北京最早的国家与都城1、蓟国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武王于前1045年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历400年余年,都蓟城,居今广安门一带。公元前1045年为北京建城年。“蓟”本为草,蓟城来源于“蓟丘”。至今仍有“蓟门烟树”,为“燕景八景”之一。五、燕山蓟水:北京最早的国家与都城2、燕国“燕”在甲骨文、金文中还写作“郾”,已有都邑之义。古燕国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召公奭于燕。前7世纪左右,燕并蓟,迁都于蓟城。春秋时,燕国北有山戎,常遭侵扰。已有民族融和。五、燕山蓟水:北京最早的国家与都城战国时,燕位列七雄之一。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北京历史上的郡县制自此始。燕昭王“金台招贤”,国力大增,蓟都有“富冠天下”之誉。战国末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五、燕山蓟水:北京最早的国家与都城近年在房山区琉璃河地区,发现燕国文化遗址。由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址3部分组成。琉璃河燕国古城城角遗址六、秦—西晋时期:北方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秦置广阳郡,治所为蓟城。成为由华北平原进入东北地区的要路。南通齐、赵,东北与胡人相接,北临乌桓、夫余,东交朝鲜、真番。此后,凡中原汉族政权,在中原安定后,向外拓展疆域,必以蓟城为经略东北的基地;当中原衰微时,游牧民族乘机内侵,蓟城又成为汉族政权军事防守的重镇;防守无效后,游牧民族必以蓟城为南下据点。因此而成兵家必争之地。(侯仁之)六、秦—西晋时期:北方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西汉,广阳或为国,或为郡。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刘旦在蓟城建万载宫、明光殿。土地被大片开垦,城内水井密集,手工业发达。汉代于涿郡、渔阳(今密云)曾设铁官。1974年,在丰台区大葆台发掘一号汉墓,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燕地墓葬情况。六、秦—西晋时期:北方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东汉,蓟城属渔阳郡。东汉政府北击匈奴的重要基地之一。三国,为幽州属地,曹魏北部军事重镇,曾于此地兴修水利,溉当地农田。西晋,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其时佛教流行,北京现存最早的佛教名刹潭柘寺即建于此时。初名嘉福寺。因寺后有龙潭,寺内有柘树,俗称潭柘寺。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七、东晋—隋唐时期:地位逐日上升自晋元帝建武元年(317)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其间644年,曾先后三次成为“都城”。“五胡十六国”中鲜卑族前燕主慕容俊于352年即皇帝位,都蓟城,仅6年,为北京史上少数民族初次在北京建都。七、东晋—隋唐时期:地位逐日上升隋称幽州,后改涿郡,均治蓟城。隋炀帝开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西至长安,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蓟城。自余杭至蓟城,全长近2000公里。隋炀帝用兵辽东,即以蓟城为转运站。隋代静琬和尚始于房山云居寺刻“房山石经”。历唐、辽、金、元、明,共刻佛经1100多种,3500余卷,15000余石,并有碑刻与题记6800余条。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七、东晋—隋唐时期:地位逐日上升唐改涿郡为幽州,仍治蓟城(又称幽州城)。幽州城始见规模。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用兵辽东,经蓟城。为追念死亡将士,下诏在蓟城建佛寺。是为悯忠寺。清代改称法源寺。为北京城区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七、东晋—隋唐时期:地位逐日上升唐天宝年间,改称范阳郡,并设范阳节度使。兼领范阳、平卢(辽宁朝阳)、河东(山西太原)节度使的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755)起兵范阳。后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阳为大都。是为北京称大都之始。后史思明称帝,并以范阳为燕京,为北京正式称燕京之始。乱后,唐改范阳为幽州。五代十国,刘守光于911年,自号大燕皇帝,以蓟为京,三年而亡。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938-1368)五代十国,中原大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崛兴提供了机遇。辽代为契丹人所建。辽助石敬瑭灭后唐,立其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于会同元年(938)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耶律德光旋即升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又称燕京,为辽国五京之一。后又置析津府。辽五京: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其中南京城规模最大。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宋辽曾因幽云十六州而发生多次战争,均以宋败告终。宋景德元年定“澶渊之盟”,其后和平相处。辽南京人口稠密、市井繁华,为北中国文化教育中心。《契丹国志》:“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辽创制契丹文字,并于南京开科取士。兴寺拜佛,大觉寺、戒台寺、天宁寺塔、牛街清真寺,均为辽代胜迹。刻印大藏经《契丹藏》,为当时中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朝,都上京(贺龙江阿城)。宋徽宗时,金宋联合攻辽。1123年,金夺辽南京,移交宋。宋改为燕山府。1125年,金灭辽。1126年,得燕山府,1127年,靖康之役后,北宋亡。后以淮水—大散关为界,金统一北方中国。金主完颜亮于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为中都,正式将其定为国都。同时改析津府为大兴府。至此,北京开始成为一个正式王朝的都城。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侯仁之:《北京建都记》:“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金袭辽制,设立五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以中都为京师。中都仿北京东京汴梁城规制,就辽南京城改建而成。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示意图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金代不仅修建城池宫殿,而且大兴离宫苑囿。在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上建太宁离宫。在京城西北郊建行宫别馆,在颐和园、香山、玉泉山址均有离宫殿。在今钓鱼台国宾馆亦建离宫。燕京八景始见于金代:琼岛春荫、太液秋波、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居庸叠翠、金台夕照。章宗明昌三年(1192)于永定河上建成卢沟石桥,长266.5米,宽7.6米,下分11孔,石雕柱140根,石狮492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举世闻名的元大都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67年,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蒙古人称“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国”。侯仁之:元大都的兴建,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放弃了莲花池水系上历代相沿的旧址,而在其东北郊外高粱河水系重建新城,标志者北京城址的转移。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元大都的设计,比较严格地遵循了《周礼·考工记》的要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庙,前朝后市。体现儒家追求秩序、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为明代建造北京城所继承。外郭周长28600米,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南墙在今北京城东西长安街,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以北2.5公里处,至今仍存残迹。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居民区划分为50坊。主要市场区在今积水潭东北岸,此处为当时通惠渠东北岸。漕运使此地粮船如织,异常繁华。元大都具有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元大都是元杂剧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均为大都人。兴建国子监、孔庙、妙应寺、白云观。宗教发达。八、辽金元时期:从辽南京到元大都经营元大都,刘秉忠、郭守敬功劳最大。郭守敬开通京密引水渠,解决京城饮水问题。主持通惠河引水工程,解决漕运问题。主持编制《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时间只差26妙,准确程度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早出300年左右。九、明清北京城(1368-1911)明初,定都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洪武帝以汴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屡有迁都之意。北平由燕王朱棣镇守。后朱棣夺建文帝位,为永乐大帝。为巩固地位,决定迁都。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始营北京城。是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北京之名。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定都北京,称京师。以南京为陪都,形成两京制度。九、明清北京城(1368-1911)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将城址南移5里左右,参酌南京城池而营建。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正南为承天门(清改天安门),东西分别为东、西华门,北玄武门(清改神武门)。前部为外朝,以奉天殿(后改皇极)、华盖(后改中极)、谨身(后改建极)三大殿为主,文华、武英为两翼。后宫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题,东西六宫为两翼。最后为御花园。九、明清北京城(1368-1911)皇城:周围18里,有6门:南为大明门(清改大清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内城:称京城,因增筑外城,才
本文标题:第2讲-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及建筑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98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