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黄炎培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1、黄炎培生平及其教育活动简介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改字韧之,一作讱之,又改任之,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同父,人称珐琅博士。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任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在2O世纪的艰难岁月,黄炎培先生突破几千年封建旧教育的束缚,积极倡导和兴办职业教育,历尽艰辛,矢志不渝,在职业教育理论上勇于探索,在实践上亲自实验,使我国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遗产。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几乎涉及到职业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既有理论色彩浓郁的关于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又有浅显易懂的关于职业教育教育原则的论述,既有宏观的教育原理,又有微观的教学内容,这些理念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且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调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继承这份宝贵的教育遗产,以为今天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借鉴,意义深远,尤其是对指导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使我国从清末的实业教育转向了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他最大的历史贡献。也是今天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我国清末,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和新学制的颁布,从日本引进了实业教育的概念。实业教育是从欧洲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技术教育,经日本转化而形成的概念。其重点在进行工农业技术教育,重点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以提高生产率,并不涉及全部的社会职业(清末实业教育仅包括工、农、商三科),不顾及解决人民的生计、就业问题和人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思想上重技术轻职业。对这一点我国清末学制的引进处、日本的教育家也是这样认识的。黄炎培曾记述他在1917年赴日考察日本教育时,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校长、老教育家手岛精一对他说的一段话:“你们中国现在提倡职业教育很好,我们日本只知道为资产阶级帮助殖产的实业教育,哪里顾得到为劳动人民解决生计问题的职业教育呀!我老了,你们好好去干,将来大家总有觉悟的一天的。”这所学校的“生徒监”杉田也对黄炎培说:“诸君谈职业教育乎,幸在中国,若在日本,今日开会所标揭之题目日为实业教育也,教育家席为之满。若日为职业教育,则中流以上社会决无往者。”清末引进实业教育的洋务派,也是将实业教育作为技术教育振兴工农商实业而引进的,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职业平等的民主思想和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的人权思想,以及谋个性之发展的人本教育思想,等等。黄炎培倡导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实业教育观点。作为教育家,他最初是有感于教育之脱离实际,既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又不能切合实用。因而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以后又针对三大问题,提出三大奋斗目标,进而倡导职业教育。他以社会职业分类作为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据此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和专业教育六类。他认为前五类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广义的职业教育中包括专门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凡律师、医生、教师、新闻家、艺术家皆入之”。大大扩展了职业教育的涵义和范畴。黄炎培根据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一个很完备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上世纪40年代以后,更把职业和职业教育问题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起来。他说:“吾人感到过去人民生活是个人问题,今后使人民不处匮乏,乃是民主政府须尽的责任。过去个人获得职业是一种机遇与幸福,今后乃是现代化国家一个公民应享的基本自由权利。”1941年他进一步提出:“吾们确信,职业教育,只有在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社会里,才能实现他的造福人群的理想。反过来讲,又赖有职业教育的努力,吾们民族解放、民权平衡、民生幸福的国家社会,才能加速的出现。”这就说明了黄炎培为什么既是教育家,又是政治活动家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下。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结构、实施原则与办法都做了详尽的论述,确立了不同于实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由于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展开论述,这里仅就总的方面谈四个问题。2.1、职业教育的目的尽管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表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场合各有不同,但自上世纪20年代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后,黄炎培总是把这两句话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前后一贯。黄炎培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求生和求群是人类的两种本能。所谓求生就是“使无业者有业”,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所谓求群就是“使有业者乐业”,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职业教育要给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上以培养和教育。谋个性发展,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增进生产力做好准备,进而达到解决社会失业问题和增进社会生产能力问题,最后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他“既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又注重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并将低层次的谋生和高层次的乐业相统一”,从而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观。这不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2.2、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一、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根据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黄炎培谰明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方针,是让学生立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事业。他在《河车记》中写道:“办理职业教育,应特别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社会性,职业教育的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关起门来办的,不能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他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张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的规定.都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之上,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提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黄炎培把科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他特别重视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的科学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实施职业教育。他说:“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外国用科学较早,占了先着;中国落后,就为不早用科学。这种道理,已为一般人所公认。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会在科学以外,别有解决的新方法。”在课程设置的科学化问题上,他认为:“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科学之后。”而科学化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接受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聘请教师方面,他主张聘用职业理论和职业经验并重的教师。黄炎培说,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请具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要好些。在考核学生方面,中华职业学校规定,凡学生修业期满仅发修业证书,在工作单位实习一年,证明能胜任工作后,再发给毕业证书。强调“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做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就是为了实现这种职业教育思想。“人不可无业,任何职业,必须积小为大,先轻后重。今之当大任者,即昔日服微末之务而不以为小者也;今之不屑服微末之务者,即他日并微末之务而不得者。”黄炎培既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又重视在实践中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实践中他强调职业教育为求“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的实现。2.3、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兴于清末的实业教育,“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使学生“有读书之惯习”,却普遍缺乏动手劳动的习惯,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针对这种状况,黄炎培指出,“实习非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他意识到偏重理论知
本文标题:教育史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7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