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1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2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一)脑挫裂伤(contusionandlacerationofbrain)【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3出血机化)。3、晚期:经历数月至数年,小病灶有瘢痕修复,大病灶形成囊腔,邻近脑组织萎缩,脑膜增厚与脑粘连。【临床表现】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影像学表现】1、CT表现损伤后局部低密度改变:脑水肿、脑肿胀和脑软化。散在点片状出血:在低密度区内散在点片状高密度灶。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及萎缩表现:急性期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萎缩表现。合并其他征象:脑内外血肿、骨折、积气。2、MRI表现:脑水肿、出血、软化灶信号表现。(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理基础】头颅受到旋转暴力致大脑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导致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处受到剪切力损伤,引起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状出血和水肿。【临床表现】伤后立即意识丧失,多数立刻死亡,部分患者持续昏迷达数周数月,甚至成为植物人。【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弥漫性脑肿胀,白质或/和脑灰白质交界处散在不对称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出血。42、MRI表现:弥漫性脑肿胀,出血信号表现。(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hematoma)【病理基础】系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所致。【临床表现】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影像学表现】1、CT表现:血肿形成期(1~2周):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血肿吸收期(2~4周):血肿逐渐吸收缩小,密度减低,周围水肿减少,占位效应减轻。血肿囊变期(超过4周):密度减低,囊变软化灶。2、MRI表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生化状态及MR信号变化分期时间生化状态信号变化超急性期≤24hOHBT1WI=或↓T2WI↑急性期1~2dDHBT1WI=或↓T2WI↓↓亚急性期(早)3~7dMHB(Rbc内)T1WI↑↑T2WI↓↓亚急性期(晚)7~14dMHB(Rbc外)T1WI↑↑T2WI↑↑慢性期>14dHDT1WI=或↓T2WI↓↓OHB—含氧血红蛋白;DHB—去氧血红蛋白5MHB—正铁血红蛋白;HD—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四)硬膜外血肿(epiduralhematoma)【病理基础】颅内积血位于颅骨与硬膜之间,多急性,局部易伴骨折,出血源以动脉性出血为主,因颅骨与硬膜粘连紧密,故血肿范围易局限。【临床表现】头部外伤后原发昏迷时间较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可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颅板下高密度区,MRI为相应期血肿信号。血肿呈双凸形,边界较锐利清晰,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邻近脑组织受压,脑沟裂池及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移位更明显。(五)硬膜下血肿(subduralhematoma)【病理基础】颅内出血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急性(3d内),亚急性(3d至2周)和慢性(3周以上)。因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在颅板下呈新月状。【临床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或没有明显外伤史,至少经过3周以上时间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61、急性期CT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影,MRI显示相应信号。常合并脑挫裂伤。较硬膜外血肿范围广泛,占位效应显著。2、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等密度,MRI出现特有的信号变化,脑皮质、脑沟受压向内侧移位。(六)脑外伤后遗症【病理基础】脑外伤常见后遗症包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穿通畸形囊肿、脑积水和蛛网膜囊肿等,均为不可逆性改变。【影像学表现】1、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CT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邻近脑室扩大和脑沟加深。2、脑萎缩(brainatrophy):弥漫性脑萎缩表现为两侧侧脑室、脑沟和脑池扩大。局限性脑萎缩局部脑沟和脑室扩大。3、脑穿通畸形囊肿: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脑脊液低密度区,并与相应扩大脑室相通。4、脑积水:脑室对称性扩大,无脑沟加宽加深。三、颅内肿瘤(一)概述1、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2、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和限度:颅骨平片诊断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7脑血管造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CT定位定量诊断达98%,定性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确,CT和MRI优于传统的X线,MRI优于CT3、发病年龄情况: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二)脑肿瘤基本病变表现1、X线平片:(1)颅内压增高:颅缝增宽,蝶鞍改变,脑回压迹增多,颅壁变薄(2)颅内肿瘤的定位征象局限性颅骨改变,蝶鞍改变,钙化,松果体钙斑移位。2、脑血管造影:血管移位,血管形态改变,血循环改变。3、CT和MRI:(1)病灶显示CT: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MRI: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混杂信号(2)病灶的强化表现:均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3)脑水肿:8CT:低密度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无强化(4)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的移位,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脑沟的变化,脑体积的改变。(5)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压力正常,脑脊液增加)。(三)神经上皮肿瘤占原发脑瘤40%~50%,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病理基础】分为Ⅰ~Ⅳ级,Ⅰ、Ⅱ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Ⅲ、Ⅳ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分化良好星形细胞瘤:多位于白质区,含神经胶质纤维多,无包膜,可有囊变。分化不良星形细胞瘤:浸润生长,不规则,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楚,有囊变、坏死和出血。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为囊实性病变,囊变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呈浸润生长,无明显边界。【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状、癫痫及肢体活动障碍。【影像学表现】(1)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9肿瘤边界多不清楚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MRI表现:病灶信号均匀呈长T1和长T2改变,其他与CT表现相同。(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边缘清楚光滑,瘤周水肿约90%,增强扫描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环壁瘤结节;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各级肿瘤均有,以Ⅲ~Ⅳ级占位征象显著。MRI表现:信号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其余与CT表现相同。(3)小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80%位于小半球,20%位于小脑蚓部有囊变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瘤结节不规则强化,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密度改变,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水肿轻,Ⅳ脑室和脑干受压。MRI表现:病灶为囊实性占位病变,信号不均匀,囊变率高,其余与CT表现相同。2、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病理基础】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无包膜,并可侵及颅10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变,出血坏死少见,70%以上发生钙化。【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主要表现有癫痫、偏瘫、感觉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影像学表现】(1)CT表现: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2)MRI表现: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不同程度强化或不强化,其余与CT相同。3、室管膜瘤(ependymoma)【病理基础】占颅内肿瘤3~5%、占神经上皮肿瘤12%;儿童多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依次侧、三脑室、导水管、脊髓、马尾、大脑半球;10~20%脑脊液转移。肿瘤起自室管膜细胞,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的位置,癫痫和颅高压常出现,脑室内肿瘤定位体征少。【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平扫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11(2)MRI表现: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变、坏死时信号不均;脑积水,实性部分明显强化。4、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病理基础】占颅内肿瘤4~8%、占神经上皮肿瘤1~6%,多见于20岁以内,男性多见。是一种神经上皮胚胎性恶性肿瘤,发生于小脑蚓部,最易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椎管,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表现】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表现:肿瘤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边界清楚,半数周围有水肿,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转移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表现
本文标题: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1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