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技术及平台,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2-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本重点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1.1.1.1.基础前沿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基础前沿技术1.1仿灵长类高机动运动机器人研究内容:面向野外丛林等复杂环境自主移动需求,研究足、踝、腿、脊椎、臂、爪等仿生机构和爆发式高功率密度驱动技术、高机动运动控制方法等,研制仿灵长类机器人原理样机,实现走、跑、跳、攀爬等多种运动方式,开展典型地形环境的实验验证。考核指标:机器人自重≤100kg,具有两足直立行走、四足行走和攀爬能力;最大运动速度≥5km/h,跳跃高度≥0.5m,跳跃距离≥1m,攀爬垂直障碍高度≥0.8m,自然坡坡度≥30°;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获得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1.2机器人新型复杂变构型机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面向冗余柔性变形、模块化自重构、刚软耦合等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具有环境自适应能力的可变形、冗余柔性、-3-刚软耦合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研究相关机器人的建模、感知、规划、控制技术,研制相应的机器人实验样机,实现验证。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10种以上变形能力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具有20个自由度以上的高冗余柔性机器人、可抓取不少于10种外形材质有显著差异物体的刚软耦合多指灵巧手等3类实验样机。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获得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1.3机器人仿生感知与驱动技术研究内容:基于仿生原理,研究新型可穿戴柔性传感器阵列;研究基于生物细胞机理的类生命视觉感知成像技术与器件实现;研究基于生物细胞机理的类生命驱动技术与器件实现;研制实验样机,实现原理验证及功能演示。考核指标:可穿戴柔性传感器阵列具有压力与温度感知功能,集成度不低于每平方厘米100个,单个传感单元(敏感区域)尺寸小于60μm×60μm;最小可检测压强<1Pa;压力响应时间<50μs;温度检测范围-20~80℃,检测分辨率≤0.5℃。研制可见光和红外2类类生命视觉感知器件,成像平面内目标姿态分辨率均优于0.2Rad;类生命红外感知器件可在室温下正常工作,成像光谱范围900~1400nm。所研制类生命驱动器器件,实现不少于3种可控动作。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4-获得不少于8项发明专利。1.4机器人用新型精密减速器研究内容:有别于现有机器人RV、谐波等减速器传动原理,研究机器人用减速器新型传动原理、新型结构,满足机器人关节大减速比、高精度、高刚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要求;研制原理样机,与现有RV、谐波减速器进行综合性能对比测试,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验证。考核指标:研制出至少3种类型新型原理减速器,在相同减速比、相同输出扭矩条件下,综合性能达到或优于现有RV、谐波减速器性能水平,在不少于5自由度工业机器人上装机验证。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1.5微纳操作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内容:研究亚纳米精度跨尺度驱动机理与运动控制技术,复杂环境下纳米探针动力学建模、宽频域/低噪声驱动与传感技术、多探针协调控制技术、多参数原位测试表征技术,纳米探针复杂三维轨迹实时跟踪与控制技术,微米尺度应变感知与流体负压控制技术;研制微纳操作机器人集成样机系统,结合典型需求开展技术验证。考核指标:研制出基于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透射电镜(SEM-TEM)的3种微/纳米操作机器人。基于光学显微镜的微操作机器人:不少于8个自由度,定位精度-5-优于1µm,力测量精度优于10µN,压强控制精度优于0.1Psi;基于AFM、SEM-TEM的2种纳米操作机器人:不少于6个自由度,定位精度优于2nm,力测量精度优于20pN,力控制精度优于50pN;面向细胞等生物活体、微纳米器件操作等不少于5类典型操作开展实验验证;申请/获得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1.6基于视觉的机器人环境建模与定位导航研究内容:针对少/弱纹理、运动模糊、光线变化、空旷区域、复杂动态等室内外环境中机器人环境建模和定位导航,研究基于视觉的语义级高精度地图自动构建和增量式自动更新、鲁棒定位与实时导航、动态目标检测与自主适应等技术,搭建机器人实验平台,实现技术验证与示范。考核指标:针对写字楼、商场、厂区、社区、废墟等5种以上、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典型室内外环境,机器人基于视觉构建三维地图覆盖度≥90%、精度0.2m以内;识别柱、窗、门、标志牌、室内外固定设施等10类以上部件,准确率≥95%;在存在30m以上长通道/走廊/强光线/弱纹理情况的室内场景下,1km行走测试平均实时定位精度优于15cm;在存在光照变化、复杂动态等情况的室外场景下,1km行走测试平均实时定位精度优于50cm;动态环境下基于视觉避障成功率≥90%。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获得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1.7人—机器人智能融合技术-6-研究内容:针对人—机协作型新一代机器人所处环境和完成任务的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研究人在回路移动、作业机器人的人机协作环境认知、行为优化决策、自主学习、任务级指令交互等混合智能技术,研制机器人实验平台,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示范。考核指标:构建不少于2类人机智能融合机器人实验系统,实现人在回路的机器人协同混合智能;针对不少于5种典型应用场景,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演示。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获得不少于8项发明专利。1.8多模态融合的机器人自然交互研究内容:研究自然语言、手势、体势、面部微表情等多模态融合的人机自然交互理论和方法,研究机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模型、对基本社交准则的学习、交互意图的识别方法,实现多模态的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研制机器人实验平台,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示范。考核指标:面向机器人与人多模态融合自然交互,构建不少于2类智能机器人实验平台;实现自然语言、手势、体势和微表情的识别,识别正确率≥95%,可基于多模态信息实现交互意图理解;针对5种以上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实验验证。至少有2项先进前沿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获得不少于10项发明专利。-7-1.9互助型冗余灵巧作业机器人研究内容:研制具有轻量化、高精度、大负载自重比、可变刚度、安全性高、编程简单、易于使用等特征的互助型冗余灵巧作业机械臂系统,具备牵引示教、柔顺力控作业、安全行为决策、人机友好交互等功能,支持应用程序二次开发;对整机功能与性能进行综合测试与验证,并面向典型应用开展实验验证。考核指标:互助型冗余灵巧作业机器人不少于7个自由度,重量≤20kg,工作半径≥900mm,负载能力≥7kg,末端最大运动速度≥1m/s,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1mm;整臂碰撞检测精度优于10N。面向不少于2个应用领域开展实验验证。1.10穿戴式外肢体辅助作业机器人研究内容:面向单人作业对辅助作业机械臂(穿戴式外肢体)的需求,开展穿戴式外肢体机构设计、便携式动力源与高功率驱动系统、人机混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机械肢体的智能操控、机器人辅助作业策略等研究,研制穿戴式辅助作业机器人系统,实现复杂作业过程中机器人辅助操作、安全保护等功能,开展应用验证。考核指标:研制出穿戴式辅助作业双臂机器人系统,总自重≤15kg,具备支撑卸荷能力,单臂主动驱动自由度不少于2个,单臂最大出力150N,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5mm,精细作业力控误差<1N。针对3种以上典型作业场景开展实验验证。-8-2.2.2.2.共性技术共性技术共性技术共性技术2.1面向机器人应用的激光扫描测距仪研究内容:针对机器人环境建模、导航定位、姿态测量等任务对激光扫描测距传感器的需求,研发低成本、可靠的单线、多线激光扫描测距仪,实现高精度高速解码、跟踪滤波、高精度深度感知。开展单线激光测距仪、多线激光扫描测距仪工程化开发和规模化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单线激光扫描测距仪:水平测量角度≥270°,角分辨率≤0.25°,扫描频率≥25Hz,测量距离≥70m,精度优于±30mm,工作温度-30~50℃;多线激光扫描测距仪:不少于16线,水平测量角度360°,水平角分辨率≤0.1°,垂直测量角度≥30°,垂直角分辨率≤2°,扫描频率5~20Hz,测量距离≥100m,精度优于±20mm,工作温度-10~60℃。实现激光测距仪推广应用不低于2000套。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2.2机器人六维力和触觉传感器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系列化力触觉传感器需求,研发六维力传感器的新型结构、多维力信息的全方位提取和动态解耦算法;研究仿生触觉传感器的制备、信号解耦、传感器标定、触视觉协同感知等技术。开展力和触觉传感器工程化开发和推广应用。考核指标:研制出不少于5种型号六维力传感器产品,力/-9-力矩量程范围±10N~±5000N/±0.2N·m~±350N·m,测量精度优于5%F.S.(满量程),其他指标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提交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报告,实现机器人典型作业的应用验证,实现推广应用不少于200台套;研制触觉传感器,传感器单元厚度<1mm,点阵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厘米16点,全向弯折角度达90°,力觉测量范围0~50N/cm²,测量精度优于5%F.S.(满量程),响应时间≤90ms。实现机器人典型应用验证,实现推广应用不少于200套。有关说明:由企业牵头申报。2.3面向工业机器人的三维视觉测量单元研究内容:研制面向工业机器人的大场景固定基座高精度三维视觉测量单元,实现弱纹理材质、混叠场景条件下工件的三维识别、测量和定位;研制面向机械臂手眼系统的三维视觉测量系统,实现局部三维识别、关键尺寸高精度测量和定位。形成相应产品并实现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大场景固定基座模式下,尺寸测量误差≤0.1mm,工件位置测量误差≤0.1mm,姿态测量误差≤1°;可同时识别的最大工件数量不低于5个,三维工件识别速度≥5fps;混叠复杂场景下,工件识别准确率≥95%;手眼系统模式下,尺寸测量误差≤0.05mm,工件位置测量误差≤0.05mm,姿态测量误差≤0.5°,工件识别速度≥5fps,工件识别准确率≥97%。实现在工业机器人上推广应用不少于200套。-10
本文标题: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2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