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 环境保护概论06第六专题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概论第六专题环境管理第六专题环境管理第一章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体系*第三章我国环境管理的制度*第四章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Hi,不要偷排漏排!你说呢?!第一章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1.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面对环境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一显示,人们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发现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单个生产商将环境成本转嫁个社会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外部论”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将环境资源看承是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因此生产商无需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支付费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没有将应包括的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将其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从而使成本外在化。2、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另外,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还说明了人类是可以逐渐认识并把握到自然的存在价值的,更说明了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觉醒了的人类完全有可能克服这个发展的难题和保障。1.2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其基本概念1、目的: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一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基于这种思考,人类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2、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3、实质: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1.3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1、概念: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的规律科学,它在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2、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3)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3、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为:1)对环境管理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和完善;2)研究环境管理的方法学。1.4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1、物质生产:其含义近乎通常所谓的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质的总过程。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显然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其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人力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生活资料消费再生物消费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自然力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环物古文明时代物环物环物环农业文明时代物环人工业文明时代返回第四章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1、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UNEP)第23届联合国大会在2581号决议中确定,于1972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经过几年的筹备后,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可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除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还通过了包括109项建议的《行动计划》,并向联合国建议,在联合国体系内建立负责处理与人类环境有关事务的国际组织。1972年底,第27届联大审议通过了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决定1973年1月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其总部先设于瑞士日内瓦,临时开展工作,同年十月迁至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这是联合国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全球环境性组织。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规划理事会是一个集体代表机关,它领导着环境规划署的整个组织机构,由58个会员国组成,任期三年,其名额分配为:非洲国家16个,亚洲国家13个,东欧国家6个,拉丁美洲国家10个。西欧及其其他国家13个,正常情况下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自1985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会期为10d至12d,在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4.1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机构环境事务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理事会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国际资源查询系统环境规划局全球观察地理物理全球污染与健康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经济与社会规划环境基金委员会环境基金国际基金委员会技术协作训练经济合作一发展组织(OECD)的环境委员会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是1960年成立的。该组织的成员除了欧洲的18个国家外,还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宗旨是各成员国在维持财政稳定的同时,实现做高经济增长和就业以及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所贡献。在1969年底的理事会上,经合组织提出了把环境问题作为工作焦点的报告,在1970年7月召开的理事会上,决定把有关环境的工作全部交给新设立的环境委员会。环境委员会特别的重视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的结合,它对成员国政府所认为的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和制度加以研究,然后交经合组织最高决策层审议。作为经合组织的决议(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或劝告(成员国承担道义上的义务)通过,由各国政府付诸实施。1.经合组织环境委员会的主要活动经合组织环境委员会成立以来,主要从事了以下的活动:①召开环境部长会议,协调成员国的环境政策,讨论和起草未来的环境政策;②倡导和提出国际法中的一些原则,如1972年该组织批准了“污染者负担原则”作为成员国的指导原则。该组织还建议在实践中实行“不歧视”和“内外平等”的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各国应当在自己的经济政策及或中既要考虑本国的利益,还要考虑邻国的生态利益。③在讨论国家文件。环境委员会自1970年成立以来作出了多项劝告和决定。如要求成员国政策采取减少或停止排放多氯联苯和水银毒害环境的措施的《关于多联苯规定的决定》和《关于水银规定的劝告》等。2.环境委员会的目标为:①经济效率和费用效果来进行计划,积极的推行以预防为重点的决策;②在作出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一切重要决定时,先把环境考虑进去,并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办法作为手段;③尽快制定某些必须采取国际行动的特殊问题的法规;④完善作为环境政策基础的情报网络。⑤加强经合组织机构中的合作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是全开展自然保护活动的全球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成立于1961年,原名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8年改名为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其宗旨是主要是为自然保护提供财政资助。它于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以及环境规划署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其成员十分广泛,在世界五洲的27各国家和地区社有分会。它的组织机构包括国际会议、理事会和秘书处。野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其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促进物种多样化的研究;自然保护教育计划;发展自然保护组织和机构;进行自然保护培训。迄今为止,已拨款资助130多个国家的数千个自然保护项目,支持了世界各地260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至少拯救了33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中国是1979年开始与该组织建立联系的,1980年3月。我国环境科学学会加入该组织,并于6月于该组织签定了关于建立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决议书。根据该协议书,基金会资助我国100万美元建立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研究中心。1992年,我国政府又决定与该基金携手制订并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栖息地工程》,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大熊猫面临的危机。2、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保护臭氧层公约》及其议定书针对臭氧层以面临枯竭这一现象,UNEP在1981年召开的高级政府官员环境法专家特别会议上明确提出将臭氧层保护列为首要立法项目。1985年3月22日,22个国家和欧洲经济委员会在维也纳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是UNEP首次制订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国际环境法文件,也是第一部全球性的大气保护公约,依照该公约的规定,缔约国将承担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遭人类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活动而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义务。缔约国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法律手段,控制、限制、减少或防止这类物质改变或可能改变臭氧层的活动。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参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研究、系统观察、法律科学及在技术领域力进行合作,促进并鼓励与该公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商业及法律情报的交换。1987年9月14日至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来自43各国家的环境部长和代表,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氯氟烃的使用量的保护臭氧层的决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决定书》。根据该项决定书,发达国家在20实际末应该把造成臭氧层减少的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少50%;对于发展中国家,如果氯氟烃的人均消耗量部超过0.3KG,他们可以又10年的宽限期。1989年7月27日,中国批准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但并没有同时加入《蒙特利尔决定书》,主要原因是:该《议定书》存在回避发达国家破坏臭氧层的责任,有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而且该《决议书》中规定的限控物质范围太小,不能满足和达到防止臭氧层继续恶化的目的。如果不对该《议定书》进行修正,将会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议定书》的缔约国。为了减轻发展中国家对《议定书》中现有的歧视性条款的忧虑,并使发展中国家也能参加拯救臭氧层的活动,中国和印度共同就《议定书》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些修改意见旨在确保在优惠和非商商业性的基础上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不破坏臭氧层的技术,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补偿他们为遵守议定书的规定所必须承担的额外费用。1990年6月,《议定书》的55个缔约国和41个非缔约国的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经修正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经修正的《议定书》使受控物质除一种可延长至2005年外,其他全部在2000年1月1日停止使用。经修正的《议定书》还确定了建立保护臭氧层的基金机制,并规定了发达国家以公平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迅速转让替代品等有关技术。尽管经修正的《议定书》还有不足之处,但基本上兼顾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特别是建立国家基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所达成的一致,为环境领域中的合作树立了典范,是国际社会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开端。我国已于1991年6月19日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有关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关注,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但在该委员会中发达国家的努力较强,其活动大多反映了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观点,发展中国家未广泛的参加,因此,该委员会有关保护气候文件的影响较为有限。有鉴于此,不少发展中国家表示,希望谈判能在联合国内进行,以便给世界各国提供均等的机会和公开的论坛。1989年,第44届联大决定由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与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联合筹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工作。1990年12月11日第45届联大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委员会,讨论制定有关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以防止大气进一步污染和全球增温加剧,该谈判委员会对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专门机构开放。199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该宣言明确指出,应从历史的、积累的和显示的角度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解决办法应以公平的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概论06第六专题环境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5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