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吉林省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ICS13.020.01Z10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XX/XXXXX—XXXX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Tecchnicalregulationsforwetlandecologicalmonitoring(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XX/XXXXX—XXXX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霞、武海涛、吴雨华、张丽杰、陶兰、杨萌尧、管强。DBXX/XXXXX—XXXX1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湿地生态系统气象和大气环境、水文和水质、土壤和生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湿地生态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5749.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7492-87水质六六六、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13192-91有机磷农药气相色谱法GB/T14552-2003水、土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7135-1997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销酸银分光光度法GB/T17136-1997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0-1997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8204.2-201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24708-2009湿地分类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GB50179-2015河流流量测验规范HJ/T72-2001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液相色谱法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04-2017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680-2013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699-2014HJ699-2014水质有机氯农药和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LY/T1213-1999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LY/T1215-1999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LY/T1217-1999森林土壤稳定凋萎含水量的测定LY/T1218-1999森林土壤渗滤率的测定LY/T1223-1999森林土壤坚实度的测定LY/T1228-2015森林土壤氮的测定LY/T1237-1999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化的计算DBXX/XXXXX—XXXX2LY/T1239-1999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Y/T1244-1999森林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LY/T1253-1999森林土壤矿质全量元素(硅、铁、铝、钛、锰、钙、镁、磷)烧失量的测定LY/T1254-1999森林土壤全钾、全钠的测定LY/T2586-2016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观测技术规范LY/T2898-201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NY/T1121.3-2006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1121.4-2006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QX/T48-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QX/T49-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5部分:气压观测QX/T50-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QX/T51-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QX/T52-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8部分:降水观测QX/T54-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0部分:蒸发观测QX/T57-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3部分:地温观测SL58-2014水文测量规范SL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3气象和大气环境监测3.1气象监测定位观测按LY/T2898-2017规定执行。非定位观测的气象监测项目、监测频度及监测方法见表1。表1气象监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频度监测方法天气现象(降水、地面凝结、视程障碍及雷电等现象)-连续监测QX/T48-2007降水量mm连续监测QX/T52-2007降水强度mm·h-1连续监测QX/T52-2007蒸发mm连续监测QX/T54-2007空气温度(距地面1.50m)℃1次/季QX/T50-2007空气湿度(距地面1.50m)%1次/季QX/T50-2007土壤温度(离地面深0cm、5cm、10cm、15cm、20cm)℃1次/季QX/T57-2007风速m·s-11次/季QX/T51-2007风向-1次/季QX/T51-2007气压hPa1次/季QX/T49-2007注:天气现象(降水、地面凝结、视程障碍及雷电等现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蒸发数据通过最近(距监测点10KM以内)的自动气象台站获得。3.2大气环境监测DBXX/XXXXX—XXXX3大气环境监测项目、监测频度及监测方法见表2。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与气象监测数据同步获得。表2大气环境监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频度监测方法CO2mg·m-31次/季GB/T18204.2-2014CH4mg·m-31次/季HJ604-2017SO2μg·m-31次/季GB3095-2012O3μg·m-31次/季GB3095-2012NO2μg·m-31次/季GB3095-2012大气总悬浮颗粒物μg·m-31次/季GB/T15432-1995大气降尘量t/km21次/季GB/T15265-1994PM10μg·m-31次/季GB3095-2012PM2.5μg·m-31次/季GB3095-2012负氧离子个/m31次/季LY/T2586-2016注:PM10、PM2.5为城市区内重要湿地监测项目。4水文和水质监测4.1地表水水文监测定位观测按LY/T2898-2017规定执行。非定位观测的地表水水文监测项目、监测频度及监测方法见表3。表3地表水水文监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频度监测方法流速m·s-11次/季GB50179-2015径流量m3·s-11次/季GB50179-2015水位m1次/季GB/T50138-2010淹水深度m1次/季GB/T50138-20104.2地下水水文监测在湿地中布设观测井,按SL58-2014规定测量地下水位。每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各1次。4.3水质监测4.3.1地表水水质监测每年不少于3次,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不少于1次。地表水水质监测包括基本项目和增测项目。所有湿地均监测基本项目,在人为活动频繁或环境污染较重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增测项目。基本项目的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按GB3838-2002规定执行。增测项目的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见表4。表4地表水水质增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方法备注有机磷农药μg/LGB/T14552-2003、GB13192-91、GB/T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DBXX/XXXXX—XXXX44.3.2地下水质量常规指标的感观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微量元素和毒理学指标的监测项目、监测频度及监测方法按照GB/T14848-2017的规定执行。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步监测。5土壤监测5.1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5.1.1土壤采样方法、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方法按HJ/T166-2004规定执行。5.1.2湿地底泥的采样方法以及样品制备与保存方法按SL219-2013规定执行。5.2土壤物理性质监测土壤物理性质监测项目、监测频度及监测方法见表5。表5土壤物理性质监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频度监测方法土壤容重g·cm-3每年1次NY/T1121.4-2006土壤质地-每年1次NY/T1121.3-2006土壤坚实度N·cm-3每年1次LY/T1223-1999沉积层厚度m每年1次SL219-2013土壤饱和导水率mm·d-1每年1次LY/T1215-1999土壤总孔隙度%每年1次LY/T1215-1999土壤凋萎含水量%每年1次LY/T1217-1999湿地土壤深度10cm、20cm、40cm、60cm、80cm和100cm处温度℃每年1次LY/T1213-1999土壤渗透系数mm·d-1每年1次LY/T1218-19995.3土壤化学性质监测土壤化学性质监测项目、监测频度及监测方法见表6。表6土壤化学性质监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频度监测方法土壤pH-每年2次LY/T1239-1999氧化还原电位mV每年1次HJ/T166-20045750.9-2006果、敌敌畏、敌百虫、杀螟松、嗪农、水胺硫磷、溴硫磷、异稻瘟净、甲拌磷、速灭磷、稻丰散、杀扑磷、内吸磷、草甘膦有机氯农药μg/LHJ699-2014、GB/T5750.9-2006、GB7492-87滴滴涕、六六六、七氯、百菌清、五氯酚、甲草胺、莠去津其它农药μg/LGB/T5749.9-2006、GB/T5750.9-2006甲萘威、菊酯、灭草松、2,4滴、呋喃丹、毒死蜱邻苯二甲酸酯类μg/LHJ/T72-200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BXX/XXXXX—XXXX5土壤全盐量,土壤水溶性盐分〔包括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钾离子(K+),钠离子(Na+),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mg·kg-1每年1次LY/T1244-1999土壤有机碳mg·kg-1每年1次LY/T1237-1999土壤全氮,亚硝态氮mg·kg-1每年1次LY/T1228-2015土壤全磷,有效磷mg·kg-1每年1次LY/T1253-1999土壤全钾,有效钾mg·kg-1每年1次LY/T1254-1999土壤总镉mg·kg-1每年1次GB/T17141-1997土壤总铅mg·kg-1每年1次GB/T17141-1997土壤总砷mg·kg-1每年1次HJ680-2013土壤总汞mg·kg-1每年1次HJ680-2013注:在人为活动频繁或环境污染较重区域,有针对性地监测土壤重金属。6生物监测6.1植物监测6.1.1监测时间在生物量最高和开花结实期进行植物监测(包括苔藓类)。6.1.2监测方法采用样方监测,森林沼泽植物群落样方面积10m×10m,灌丛群落样方面积2m×2m,草本群落样方面积1m×1m。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小样方面积法,用种-面积曲线法确定最小样方面积。6.1.3监测项目及方法植物监测项目及方法见表7。监测记录参见表A.1。表7植物监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单位监测频度监测方法种类种每年1次样方法盖度%现场判定多度——现场判定群集度——现场判定生物量g·m-2样方法季相——现场判定高度cm现场判定密度株·m-2样方法生活型——现场判定6.2鸟类监测根据本地物候特点确定最佳监测时间,分别在繁殖季、越冬季和迁徙季选择鸟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DBXX/XXXXX—XXXX6的时期,样线2km~5km长,3d~5d完成,面积较大地区不超过14d。监测记录参见表A.2。6.3兽类监测在繁殖季和冬季,用样方法,对动物活动痕迹(粪便、尿迹、卧迹、足迹链等)进行统计。监测记录参见表A.3。6.4两栖、爬行类监测夏季和秋季入蛰前监测,每次6d~10d。监测记录参见表A.4。6.5鱼类监测春、夏、秋三季,每个季节监测10d左右。可用网捕和电捕的方法。监测记录参见表A.5。6.6水生无脊椎动物监测春、夏、秋三季,每个季节监测10d左右。根据湿地水文状况、基质类型和水生植物分布特征,设置代表性的断面或样线,每个断面或样线上设置若干样点。水体和土壤表层无脊椎动物采用D型网法,底栖动物采用底泥采样器。监测记录参见表A.6。6.7浮游生物监测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每个季节监测10d
本文标题:吉林省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9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