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浙教版七下科学错题集
1.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物体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cmB.15cmC.10cmD.5cm解:倒立缩小的像,u2f即20cm2f,10cmf,答案D2.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A.掷实心球B.助跑跳远C.弯弓射箭D.保持车距解:A、掷实心球时,人给球一个速度,球离开人后,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是利用了惯性;B、跳远之前先助跑,起跳后,由于惯性人在空中继续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就会跳得更远,是利用了惯性;C、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箭离开弦后,由于惯性继续运动,是利用了惯性;D、车辆行驶时速度很快,刹车后,由于惯性车不会立即停下来,会继续运动一段距离,车距太小容易追尾,保持车距是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故选D.3.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解:(1)由甲图可知: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从图象来看,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由v=st可知,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可知物体做匀速运动.v=st=30m6s=5m/s(2)由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由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3m/s.(4)由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v=5m/s.故选B.4.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A.鼓膜的振动B.听小骨的振动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D.神经冲动的传导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呵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故A5.如图所示,放在M、N两水平桌面上的P、Q两物体,分别在FP=5N、F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A.桌面M一定比桌面N粗糙B.P的速度一定大于Q的速度C.P的质量一定大于Q的质量D.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解:(1)物体P、Q分别在FP=5N、F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得,物体P、Q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5N、3N.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故D符合题意.(2)P受到的摩擦力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P受到的摩擦力大,可能是因为桌面M比桌面N粗糙造成的;可能是P的质量大,重力大,对桌面的压力大造成的.故A和C不符合题意.(3)摩擦力大小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6.利用分根、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花卉或果树的最主要的优点是()A.缩短植物的成熟时间B.增强植物生活力C.保留了亲代的优良性状D.有利于大量繁殖新个体解:嫁接、扦插、分根没有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而结合,保留了亲代的优良性状。故选:C.7.在上海世博园内,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日光将透过亚克力杆照亮“种子殿堂”的内部,并将数万颗种子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些有生命力的种子保存在亚克力杆中不萌发,被控制的种子萌发条件是()A.空气、水B.温度、光C.空气、光D.温度、水解:种子的萌发不仅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外部条件,而且种子本身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A、因为透明的亚克力杆内没有充足的空气和水,空气和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的外部条件,故符合题意.B、因为亚克力杆是透明的,所以有光照,就有温度,种子本身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有可能萌发,故不符合题意.C、有充足的空气,和光照,有生命力的种子,种子能萌发,这不是必要条件,故不符合题意.D、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呼吸作用逐渐增强,温度、水不能控制种子萌发,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8.叶子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虚”或“实”).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故答案为: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故答案为: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体等大,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不变.(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从而验证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答案为:不会;虚.9.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b.(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解:(1)b表格中入射角i从10°逐渐增大到80°,折射角γ随之从6.7°逐渐增大到40.6°,而且对应的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故答案为: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从表格中数据还可以看出:入射角为10°.折射角为6.7°;入射角变为20°,折射较为13.3°=2×6.7°-0.1°;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19.6°=3×6.7°-0.5°;入射角为40°.折射角为25.2°=4×6.7°-1.6°;入射角为50°.折射角为30.7°=5×6.7°-2.8°;可见,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增大几倍,折射角近似增大几倍;入射角增大的倍数较大时,这种关系不再成立.故答案为: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与折射角γ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10.小明弯曲手中的钢锯片,感觉到弹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弹力大小可能还跟钢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钢锯片夹在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钢锯片开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侧移量x表示,钢锯片的弹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测力计的读数.实验数据如下表.(1)由第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形变量x一定时,弹力F随长度L的而(选填“增大”或“减小”);(2)由第3~7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长度L一定时,弹力F跟形变量x成;(3)请用表中钢锯片长度L为25cm时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弹力F跟形变量x关系的图象;(4)分析图象,进一步归纳得出:解:(1)由第1、2、4次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在形变量x一定时,钢锯片的弹力F随长度L的增大而减小,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2)由第3~7次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钢锯片在长度L为25cm时,弹力每增加0.6N,钢锯片的形变量就会增大1cm,由此可见:钢锯片在长度L一定时,弹力F跟形变量x成正比.(3)(4)由图象可以进一步看出在形变量x≤5cm时,弹力F与x成正比,x>5cm时,弹力F与x不成正比.故答案为:(1)1、2、4;增大(或减小)减小(或增大);11.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影响因素).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解:(1)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由速度公式可得:V=St=0.064m0.4s=0.16m/s;(2)①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12.如图所示,P字形发光物经透镜L在毛玻璃光屏肘上成一实像,观察者处于E处,他看到屏肘上的像的形状为()A.qB.pC.dD.b解:此时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故在光屏M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原物是“p”,在M上所成的像是“d”,由于观察处E在光屏M的后方,所以透过透明的玻璃光屏看到的又是一个与光屏M上所成的像相反的一个像,即会看到“b”形状的像.故选D.13.重500N的一袋大米静止放到传送带上,米袋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米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5倍.米袋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N,方向向,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解:f=0.5×G=0.5×500N=250N;因为米袋刚放上去时会向右运动,因此米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当米袋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米袋受力平衡,即米袋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作用,而水平方向没有外力作用,因此米袋不受摩擦力作用.故答案为:250、右、0.14.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与木块M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先将长木板N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在N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甲;然后再将N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沿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乙.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A.两次M所受滑动摩擦力f甲<f乙B.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C.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乙D.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解:A、甲在水平面上移动,乙在斜面上运动,则甲的压力大于乙的压力,所以甲中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中受到的摩擦力.所以A错误.B、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因此B正确.C、在乙中,拉力不仅要克服摩擦力的大小,还要克服重力,所以拉力大小大于摩擦力.所以C错误.D、这两次实验中,控制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D错误.故选B.15.如图所示,当传送带静止不动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动,沿传送带从上端A点滑到下端B点所需时间为5分钟;则当皮带轮转动,传送带斜向上匀速运动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动,沿传送带从上端A点滑到下端B点所需时间为()A.5分钟B.大于5分钟C.小于5分钟D.无法确定解:物体两次受到的都是滑动摩擦力,无论物体与传输带相对速度是多大,只要滑动起来,摩擦力就不变了.也就是两次受力相同,运动过程也就相同,因此从A点滑到B点仍用5分钟的时间.故选A.16.从高空下落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大,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某一小球下落一段距离后的运动
本文标题:浙教版七下科学错题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22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