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四章--中国早期的的奥林匹克运动
第十四章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系教授:徐虎泼第一节难忘的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急剧的变化,洋务派掀起的洋务教育。首先对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运动,促成了中国新的体育思想的出现。清末涌现的兴办新学浪潮,特别是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逐渐传入和兴起的。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190-1年许多中国报刊曾报导过第3届奥运会的消息,但未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1907年以后,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同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虽然许多欧洲国家获奖机会甚微,但仍派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应加紧准备,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教会学校运动会,其后出现的校际运动会、省、地区运动会,定期举行的全国以及大区运动会.特别是1913年开始举办的远东运动会(中国为发起者之一).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先驱。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奥运意识,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初步开展。20世纪初开展较早的现代竞技运动是田径和水上项目,其次是球类运动。总体而言,沿海地区比内地早,男子项目比女子项目早。这些竞技运动的开展,为中国竞赛制度的初步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中国的竞赛制度是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直接推动下逐渐形成的。1908年,《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里提出了争取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建议:两年以后,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于10月18-22日,在南京劝业会会场筹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并将其定名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简称“全国学界运动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就在这次运动会期间。还成立了一个同名的体育组织。参加筹备这一组织的人有唐绍仪、伍延芳、王正廷和张伯菩等。该组织设董事25名,其中外国人占12名。由于这是一个以青年人士为主体的临时性体育组织,既无固定会址,又无机构和组织系统,因此,动会一结束,这一组织便不复存在了。但是,该组织中的一些热才1体育的人士后来参与发起和组织了远东运动会,这样一来.后来于1924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由于是在远东运动会的推动下发起的,旋即承认“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是自己的前身,并定10月18日为其成立纪念日。举办全运会、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逐步确立,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随后,中国又以积极参加远东运动会为契机,使得以现代体育加速从学校走向社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在举办全国运动会和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同时,在近代中国的华北、华中等地区,还纷纷举办地区性运动会。1910年,北京青年会组织一个有清华学校、协和书院和燕京大学参加的体育联合会。1912年,该会在北京田径运动会后又联络北京高师和汇文书院,组成“北京体育竞进会”。次年,在北京举办首届华北运动会。1914年,北京体育竞进会又联合天津、唐山、保定3市和河南、山西两省约20所学校,在北京举行第2届华北运动会。在这届运动会期间,根据参加单位的商议,又在北京体育竞进会基础上成立“华北联合运动会”(1926年更名为“华北体育联合会”),通过了会章,并决定以后每年在华北各地轮流举行一次运动会。到1934年,由华北体育联合会组织的华北运动会共举行了18届。由于受奥运会的影响,华北运动会逐渐仿照奥运会的项目和竞赛方法进行比赛,因而许多运动项目比较接近于当时的国际比赛项目,运动技术水平在当时全国是较高的。它对促进华北地区早期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运动竞赛与奥运会比赛接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运动会的前10届是被外国人控制的,器材用洋货,规则、术语用英文,反映了西方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一个方面:‘“五四”运动以后,在收回体育主权的斗争中,华北运动会才真正成了由中国人自己举办的运动会。华中运动会由华中体育联合会组织,其宗旨是提倡华中体育,为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选拔运动员。1921年5月在上海举行第5届远东运动会期间、有关人士曾倡议组织华中运动会,但因当时只有湘赣两省,参加预选赛的运动员不足百名而未果。1923年。为迎接在日本举行的第6届远东运动会,在武昌举行了华中区的选拔赛。其间,武昌中华大学校长陈时,武昌青年会执行干事宋如海与湘、赣、皖等省接洽、协商,终于在同年5月,于武昌第一公共体育场举行了首届华中运动会。在此期间,还成立了华中体育联合会(1933年后改称华中体育协进会)。其宗旨是提倡华中体育,为参加远东运动会奥运会选拔运动员经过看规定每年轮流在各省举办华中运动会一次。从1923年到1936年,该运动会前后举行了6届,华中运动会举办历届成绩以湖南较好,且均获得团体冠军。但总的说来,运动成绩不如华北运动会。尽管如此,华中运动会对华中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逐渐普及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竞技运动的开展和竞赛制度的逐渐形成,也促成了一些单项运动组织的建立,如“史高塔杯(足球)赛”(1902)·和“万国足球赛”(1908)“万国篮球赛”(1925)的组织机构,以及上海的“乒乓球联合会”(1925)等,这些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奥林匹克组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全国性奥林匹克组织出现前,中国的体育竞赛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发起并组织。如第1届全国运动会和中国最初参加远东运动会前的选拔赛,都是在青年会的发动与指导下举办与组织的。所举力、的活动逐渐仿效奥运会的项目(田径、球类等)和竞赛方法进行比赛,这标志着中国体育有了质的变化。青年会还通过修建体育场所、举办体育培训班和选派体育人才(如郝伯阳、郝更生、马约翰、董守义等人)赴美留学,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22年4月3日,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在北京青年会会所正式成立,会长由张伯荃担任。该会参与筹办了1924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及1923年第6届远东运动会的选拔赛。在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前,该会实际上起到了领导全国社会体育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922年,国际奥委会增选远东体育协会的发起人和赞助人之一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结果,时任北京中国大学校长的王正廷人选,成为第一位中国籍和远东地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由此,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都已进人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由外国人在中国办体育的局面基本结束。这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促进。同年,中国派出3名网球运动员,参加巴黎第8届奥运会的网球表演赛。之后,中国陆续加入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和篮球8个国际体育联合会。1928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出代表宋如海,参加阿姆斯特丹第9届奥运会的开幕典礼,但未派运动员参赛。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从此,中国与奥运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奥委会的一些重大比赛活动。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本不打算选派运动员参加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仅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前往观礼,并参加世界体育会议。后因日本企图以所谓的“满洲国”来取代中国的地位.才不得不同意体育界派出一个仅由几人组成的代表团,代表团中仅有刘长春一人是运动员。虽然成绩不佳,但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选派69名运动员前往参加,并派遣一个由3-l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一同前往。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在全国体协的努力下。中国派出了3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领队王正廷,总干事董守义,总教练马约翰(后未去)。参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游泳和自行车等,但各项均未能进入决赛。中国早期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和所参加的上述国际比赛活动。促进了各级各类运动会、竞赛活动及体育场地设施的逐步规范化。有利于体育的传播和发展。其次,它促进了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体育的社会化。最后,它增强了国民的现代体育意识和奥运意识。这些都为日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些运动员除符保卢一人进人撑竿跳高的复赛外,其他人都在预赛中被淘汰,但武术表演却引起各国体育界人士的极大兴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1939年和1947年,国际奥委会又分别增补孔祥熙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董守义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国际奥委会中的第一位中国委员一王正廷和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董守义,曾训练出当时全国闻名的“华南五虎”蓝球运动员.后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中国早期的的奥林匹克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24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