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1.文学特征: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2.小说:现实主义a.库普林(1870—1938):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摩洛赫》《决斗》《火坑》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大满贯》《红笑》3.诗歌:现代主义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1921年消失。阿克梅派“六杰”――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c.未来主义:产生于象征主义的“危机时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宣言,只有若干互相斗争的派别。立体未来主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主要代表:马雅可夫斯基、布尔柳克兄弟、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等文学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政治主张不一,但思想观念相同:1)欢迎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文明和传统道德观念,甚至否定一切文化传统。2)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格外重视创造新词新意。20年代后期该流派逐渐消亡。d.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内心世界,充满质朴、单纯、宁静的美,又略带忧伤的韵味,给诗坛吹入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开创一代诗风,诗化祖国,诗化大自然,诗化人的感情生活。创立了苏联文学中跟马雅可夫斯基传统相互补充的叶赛宁传统。e.“白银时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以19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为参照,用来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俄罗斯文学,表示它是仅次于普希金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又一个文学创作丰硕期。二、1917年至20年代末的文学1.活跃于“白银时代”的作家队伍发生严重分化。2.宗派林立,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大量出现。a.“西徐亚人”(1917—1918)b.“意象派”(1919—1927)c.“谢拉皮翁兄弟”(1921—1926):无领导人、无宣言的松散型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隆茨、吉洪诺夫、费定、左琴科,反对政治对艺术的干预,强调形式与技巧。d.列夫(1922--1929):左翼艺术战线简称e.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无产阶级文化派)(1917—1920):最广泛的无产阶级群众文艺团体f.“山隘派”(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1924--1932)《红色处女地》、组织者批评家沃隆斯基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文学遗产的作用,提出“真诚”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原则,对“同路人”采取团结的态度。g.“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3-1932):领导人物为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文学阵地主要在刊物《在岗位上》和后期的《在文学岗位上》又被称为“岗位派”。由于“拉普”在其活动期间大搞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在创作上将文学与政治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提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动用组织手段终止“拉普”的活动。3.无产阶级文学长足发展和作家队伍的快速壮大。诗坛:“革命文学是从诗歌开始的”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大街》(1922)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时期(1912--1917年)未来主义诗歌创作阶段《穿裤子的云》(1914--1915)第二时期(1917--1924年)探索苏维埃诗歌创作。《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向左进行曲》(1918)、《开会迷》(1922)第三时期(1924—1930)创作高峰期《列宁》(1924)、《好!》(1927)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1923)法捷耶夫:《毁灭》(1927)绥拉菲莫维奇:《铁流》(1924)a.作者都是来自革命斗争的前线。b.以亲历事实为素材,带有纪实性的特点。c.创作方法则是把浪漫主义的激情同对人物性格、生活环境所做的现实主义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d.着力塑造共产党员形象,预示出主流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马克西姆·高尔基(MaksimGorky,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第一时期--19世纪90年代。探索时期a.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少女和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婆》(1895)、《鹰之歌》(1898)等: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密切的思想联系,强调对所描写事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态度。b.现实主义作品--《叶美良·皮里亚伊》(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二十六个和一个》(1898)等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流浪汉艺术风貌--现实主义基础上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倾向第二时期--20世纪前20年,奠基期《海燕之歌》(1901)、《母亲》(1906)、《俄罗斯童话》(1912--1917)、《俄罗斯游记》(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3)、《我的大学》(1922)第三时期—十月革命以后,创建期《列宁》(1924)、《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三大力作之一《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母亲》--俄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物:尼洛夫娜和巴威尔a.一部新型的社会小说。内容新颖,描写俄国生活的手法与众不同,通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b.创作方法遵循新的思想艺术原则,其突出的特征是表现人的新概念c.对“三种现实”,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人的社会本质d.坚持了列宁所指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主流之外的文学:叶赛宁--“最后一个乡村诗人”勃洛克--象征主义长诗《十二个》(1918)皮里尼亚克(1894--1937)--《裸年》(1921)费定(1892--1977)--《城与年》(1924)阿·托尔斯泰(1883—1945)--《苦难的历程》(《两姐妹》1919--1920、《1918》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1)左琴科(1895—1958)--中短篇幽默讽刺小说巴别尔(1894--1941)--《骑兵军》(1924)扎米亚京(1884—1937)--《我们》(1921)布尔加科夫(1891--1940)--《白卫军》(1923)《不祥的蛋》(1925)、《狗心》(1926)《大师与玛格丽特》(1940):多种主题互相交织,充满时空的切换变幻,融历史传统、宗教故事、神秘幻想、现实世界于一体《圣经》故事-耶舒阿与彼拉多--神魔鬼传说--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鬼现实生活--大师和玛格丽特--人普拉东诺夫(1899---1951)--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中描写真理探索者的传统,喜剧和悲剧因素结合,怪诞与写实、讽刺与幽默、抒情与调侃、严肃与滑稽相交融的艺术风格。反官僚主义三部曲--《切文古尔》(1929)、《地槽》(1930)和《初生海》(1934)三、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文学1.1934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建立苏联作家协会,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2.30年代文学特征:a.反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流文学作品应时而起:革拉特科夫《水泥》(1925),列昂诺夫《索契》(1930),莎吉娘《中央水电站》(1931),卡达耶夫《时间呀,前进!》(1932),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爱伦堡《一鼓作气》(1935),潘菲洛夫《磨刀石山庄》(1937),马雷什金《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1938)。b.表现苏维埃时代新人新思想新风尚的形成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诗》(1935)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保尔·柯察金:英雄主义和道德纯洁的象征c.诗坛--伊萨科夫斯基和特瓦尔多夫斯基d.出现一批史诗性的作品--《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苦难的历程》《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1905—1984):“顿河史诗作家”早期--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善于安排戏剧性的情节,抓住典型特征刻画鲜明的性格,语言生动并富有感情色彩,对大自然做细腻而动人的描绘中期--长篇史诗《静静的顿河》(八卷四部,于1928、1929、1933、1940年陆续出版)成就:a.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广泛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导致哥萨克乃至整个俄国命运大变化的杰作b.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阿克西妮亚、娜塔利亚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c.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悲剧史诗艺术表现:高度自觉地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方法“严峻的现实主义”-“直书全部的真实”晚期--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普通平凡的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揭示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表达深刻的人道主义主题,为苏联军事战争题材的作品指出了“新的前景”。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唯一被政府承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40年代卫国战争文学:主导性体裁是特写政论和抒情短诗,其典型特征是多以战争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阿利格尔(1915一):长诗《卓娅》(1942)法捷耶夫(1901--1956):《青年近卫军》战后工作中心:意识形态问题1946---1948年间联共(布)中央的一系列决议,实际上是剥夺了所有作家、诗人真实反映生活的自由。这是经过30年代大规模肃反镇压后,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极盛状态在文艺界的体现。“无冲突论”在文学创作领域盛行。四、50年代后的苏联文学概况1.重要会议及历史事件a.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清算斯大林主义。二十大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方针,对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从而在全苏掀起一股重新审视过去一切的社会思潮。敏感的文艺界领风气之先,西方评论界借用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书名,称文艺界的这种倾向为“解冻”思潮。直到60年代中期整个苏俄社会都处于全面解冻时期b.1954年苏联作家第二次代表大会,严厉批判了“无冲突论”倾向,提出“积极干预生活”口号,重提“写真实”口号。从此,苏联文学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c.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和“人与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等口号。促使50年代以来文坛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倾向进一步得到发展d.1985年戈尔巴
本文标题: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0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