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都江堰中见精魂常山一中唐金木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作家及其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思辨性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跳读文本,理清脉络,把握文本结构。2.研读文本,对比分析都江堰与长城的历史功用,学习对比手法的应用。3.品读文本,感受都江堰的壮美,探究李冰的伟大精魂。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理解李冰造福民众、生死为民的政治走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品读散文语言,揣摩思辨性语句,提升审美境界。教学难点: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学习李冰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的政史观。教学时数:一课时一、知人论世,导入课文。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前几天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江三峡》,里面的神女峰如果没有动人的传说,它就仅仅是块俏丽的山峰,而加上盼夫归来的典故,这山峰就寄予了人们美好期待和情感。昨天我请大家去读了都江堰,你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2、介绍作者。要读懂都江堰,一定要先了解作者,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戏剧家、美学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出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二、研读文本,自主探究1、都江堰是一个怎样所在?作者首先并没有直接描绘都江堰的景致,而是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比较来突出都江堰的特征,请同学们找出它们不同之处,并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哪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是依附于社会功用的,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浓墨重彩地展开文化反思张本的。因此,作者在这一部分用较多笔墨在社会功用方面比照两大工程,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文化感受。2、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用比较或对比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所以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并得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3、品读第二部分,感受都江堰的壮美。本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未见之前”(水利工程罢了、心绪懒懒的、胡逛)、“走近之后”(脸面滋润、眼前清朗、紧张、趋附、陡然一惊)、“见到之后”(精神焕发、壮丽的驯服、咆哮、心魄俱夺),采用虚实相生,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本部分写都江堰景观。作者把实写水流的宏大气势与抒写自己魂销魄夺的感受交融起来,着力在水流的强悍与规整、撒野与驯顺上泼墨铺排,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强悍撒野,可见水性凶蛮,工程艰险;规整驯顺,可见治水人气度手段不凡,也是化害为利的形象体现。这样,就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激荡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及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涵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三、整合文本,合作探究1、李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学生先找出相关段落或语句,引导学生提炼、筛选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参考:李冰是一位官员,同时也是一名实践科学家。因为有过李冰,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指导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水坝,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对这位实干家的“伟大精魂”充满了赞美和崇敬之情。2、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刻画李冰的人物形象?对比手法。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和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与李冰修筑都江堰时“智慧、仁慈、透明”进行对比;与金仗玉玺、铁戟钢锤的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3、李冰精魂的实质是什么?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造福百姓,求真务实、淡泊名利、贴近苍生,是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神。4、怎么理解“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么理解这句话?参考:这个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李冰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时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应造福一方。四、拓展探究,小结课文1、像都江堰这样为民造福的工程还有哪些?2、像李冰这样的仁人志士还有多少?3、课堂小结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政治文化。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默默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的,作为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为民造福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4、课后反思:现代的山水,是几十万年来一直变化着的山水。现代的文化,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山水见证着文化的沉淀,文化使山水带上了别样的光彩。让我们在饱览山水的同时,去思索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附加材料句子含义理解1、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政治走向”,在这里是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向。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是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是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的时候,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只有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2、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学家的时候,他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这种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李冰手中的长锸说,政治要做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则在为权势、征战和镇压辩解。“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他的失败甚至表现在本世纪60年代的中国,因为那时候利民富民的政治走向也是要遭到批判的;“他终究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长锸象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正直的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而且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4、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这一方面是说,图谱社会意义的重大,可与当代政治、经济的重大事件媲美;另一方面是说,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路线中蕴含的造福于民的思路是相通的。5、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学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典籍的“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朽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永远“水气淋漓”。6、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7、怎样理解“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都江堰矗立着李冰精魂,营造着一种为民造福的浩荡氛围。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投射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甚至不应或不能有其他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李冰心愿,才不悖李冰精神。在官僚权贵们死后也要荣华富贵这种层层相因的腐浊观念的衬托下,李冰死后的归宿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应当感谢那位汉代水官,是他将李冰的生命延续了,是他将李冰利民富民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至。这样,都江堰就不但流泻着驯顺的江水去丰富物质世界,它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也是朴实清新、独特高格的8、“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堰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都江堰》是精讲篇目。余秋雨散文打破传统散文只注重表现自我的壁垒,转而关注群体人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散文创作从自家小院走向了中国大地。在《都江堰》中,以都江堰为“出发点”,以李冰精神为“归结点”进行速写式描绘,除了将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加以对比,显示了其作品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张力。成为余秋雨文化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本文标题:都江堰见精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1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