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部分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二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本章要点:学习心理概述学习与脑的关系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为主义新进展(一)学习的界定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知识和思维能力的相对持久改变过程。特点:①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③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④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一、学习心理概述三、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生物意义:有机体适应环境一种方式。社会意义: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第2节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这些结构变化又改变大脑的功能组织;3.大脑的不同部位可能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准备。一、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neuron)细胞体、树突、轴突大脑细胞的发育胞体神经突起树突触突一个神经元的基本结构3-15岁大脑构造发生巨大变化总体积变化不大神经元之间节点急剧增加关键期:个体的某些行为在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人类容易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但环境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得到弥补。关键期假说关键期的提出:视觉机能关键期(Hubel等,1963)研究发现,将出生后的小猫或小猴子用外科手术缝上眼皮,数月后打开,这些动物无法获得视觉信息,尽管它们的眼生理机制是正常的。这些被剥夺了早期视觉经验的动物在大脑视觉皮层上的结构有异于正常动物。Hubel等人由此提出视觉机能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小鸡的母亲印刻是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约在生后3-7周。关键期的又一证据:印刻反应人的心理发展敏感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敏感期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敏感期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敏感期对学习关键期假说的批评:①人的学习的关键期尚无神经科学的证据;②有证据显示学习可能主要发生在突触的形成稳定之后,即10岁以后(Goldman-Rakic,1996).二、经验与环境对脑发育的作用1、学习使神经细胞的活动更有效、更有力。实验:有人曾以两组动物做实验,一组在复杂环境中喂养,另一组在笼子内喂养。结果:前者每一个神经细胞中有更多毛细血管,因而能给大脑提供更多血液;后者不论是单独喂养还是成对喂养,它们每个神经细胞中的毛细血管都较少,这就意味着它们将得到较少的氧和其他营养物。星形细胞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并排除废物的细胞。用它们作指标,复杂环境中生长的动物比笼子内喂养的动物有更多的星形细胞。2、学习使大脑神经之间的联结线路增多实验:一组白鼠生活在复杂环境中,它们有探索和游戏的机会,因为它们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每天变换,而且被重新安排;对照组从断奶到成熟一直被置于典型的实验笼中。两组动物分别在非常丰富的环境和被剥夺的环境中生活。结果:当它们面对学习任务时,前者一开始犯的错误就少,而且以后的学习速度也快。研究表明:学习改变了白鼠的大脑,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白鼠比生活在笼中的白鼠的每个视觉皮层神经细胞多20%—25%的突触。实验:A组“杂技演员”,通过一个月左右的练习,它们要学会穿越设有障碍物的路程;B组“强制操练者”,每天被置于踏车上一次,每跑3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再跑30分钟;C组“自愿操练者”,它们的笼中带有活动轮盘,可以自由使用该轮盘进行活动;D组“笼中土豆”,无操作活动。结果:B组“强制操练者”和C组“自愿操练者”,血管密度提高。A组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活动量并不大,血管密度未增加,而突触数量增加显著。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经验以不同方式制约大脑。突触形成和血管形成是脑适应的两种重要形式,但它们是由受不同生理机制和不同行为事件驱动的。3、学习能使突触数量增加,但单纯的练习并不能使突触数量增加4、动物学习特殊任务导致与任务相应的皮层的特殊区域发生变化实验:教白鼠走迷宫,在它们的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发生结构变化。当它们在学习时一只眼睁开,而另一只眼被遮挡,结果只有与睁开的眼相联系的皮层区发生变化。当它们学习一套复杂的动作技能时,结构的变化出现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小脑。表明学习使脑产生了新的组织模式。三、语言与脑发育1、语音刺激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神经细胞之间突触数量增加;2、人脑对不同的语言学习任务似乎有专门分工;3、通过语言教学和训练,脑机能的组织也可以改变。四、记忆与大脑加工大脑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加工信息。实验1:随机呈现一列事件,被试在回忆时将事件重新排列并赋予某种意义。实验2:当问儿童某类错误的事件是否出现时,他们将回答说,未曾见过;但是如果围绕这类事件重复长时间讨论,儿童就开始把这类事件当作真的出现过。这样的讨论延续12周后,儿童将这些虚构的事件作出完全精心的描述,其中涉及父母、兄弟和一整套支持性证据。(一)根据学习主体分类1.机器学习: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机器,让机器模拟人的某些智能,以代替和扩展人脑的某些功能。2.动物学习:靠直接方式获得个体经验,消极地适应环境,以满足其生理需要。3.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人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间接性计划性被动性三、学习的主要类型2、根据学习内容分类(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1)知识的学习掌握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联系、关系的知识体系(2)技能的学习掌握顺利进行活动的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3)心智的能力的学习掌握具有高度概括特征的认识能力(4)行为规范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3、根据学习繁简的水平分类(加涅(Gagne))水平学习层次的名称及含义(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联结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动作连锁——将多个刺激-反应联结串连成复杂行为(4)言语连锁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的反应。(5)辨别学习——能辨别多个大同小异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不同反应认知学习(6)概念学习——能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7)规则学习——能理解由若干概念构成的规则(8)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能通过思维将学到的概念与规则灵活地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1、言语信息的学习掌握的是以言语传递的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来“管理”他的学习过程的方式。4、态度的学习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对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的内部状态。5、运动技能的学习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四)根据学习结果分类(R.M.Gagne)5、根据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系统阐述了针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5、根据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弄清概念之间关系听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听演讲或看材料学校实验室活动常规的“研究”或心智的“生成”科学研究背乘法表解题应用公式解题尝试错误“迷宫”问题解决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独立的发现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总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假设,任何理论总是临时性的,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因此,人类是生活在信仰当中。学习理论是从对人类学习行为的实际观察和检验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人类学习行为作出描述、解释、预见和验证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被验证了的概念与命题,主要关注学习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四、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概述产生背景:垄断资本主义和实证主义主要观点:心理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概述主要观点:心理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代表学说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观察-联结说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提出经典条件反射这一概念,并以此著名,因对消化生理的研究而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巴甫洛夫(I.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条件作用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刺激————→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反应(铃声)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食物)(唾液分泌)条件作用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铃声)(唾液分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泛化与原条件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产生相似反应的现象学生因生物考试受到批评,在准备化学考试时感到紧张,因为这两门学科关系紧密。分化有机体只对某种刺激而非其它刺激产生反应学生参加英语或历史测验时紧张程度较低,因为这些学科与生物差异很大。消退在缺乏无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减弱的现象学生在生物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进步,老师不再批评,学生的焦虑逐渐消失。含义举例巴甫洛夫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②关于学习过程:通过新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产生替代作用,使前者可以引起原先由后者引发的反应,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主要问题:有机体许多行为无法用某种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因此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些行为的形成。2.华生的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华生(J.B.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坚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方法,否认行为的遗传和本能作用。是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外形完好的儿童,把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特殊的环境里培养,我敢保证,随便挑出一个人来我就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领袖,甚至是乞丐或小偷,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的先辈们的职业或种族是什么。”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有机体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2)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替代作用,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联结。(3)习惯的形成遵循:①频因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②近因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系统脱敏法基于经典条件反射的治疗方法,要求个人循序渐进地想象引起越来越多焦虑的情境,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与极度放松的联结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的程序是逐渐加大刺激的程度。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我害怕汽车一女大学生,某日和同学逛街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了一辆汽车撞倒一女青年的经过。她当时全身发软,出了一身的虚汗。她同学见状赶紧扶她坐下,过了一段时间她虽然恢复了正常,但从此以后,她对汽车产生了恐怖反应,甚至看到摩托车和自行车都害怕。•1.谈论小童车•2.看小童车的照片•3
本文标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6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