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发酵豆粕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判研究
发酵豆粕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判研究王鹏1孙俊伟1王卫民1樊春光2(1广州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河南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摘要:豆粕作为畜牧业中应用昀广泛的优质植物蛋白质原料,但其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畜禽对豆粕的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可以有效地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解大分子蛋白质生成小肽,同时还可生成多种益生茵、积累有益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昀终得到具有多种功能的发酵豆粕。本文结合国内主要发酵豆粕厂家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评定指标及鉴别方法进行阐述,为各饲料厂家对发酵豆粕质量的检测及鉴定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及依据。关键词:豆粕;发酵豆粕;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评定发酵豆粕作为发酵蛋白饲料的领头羊,由于其产品特点独特、成本低廉,实施简单、易于推广的优势,已经吸引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知。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发酵豆粕的生产和销售,虽然产品名称都是发酵豆粕,但是产品营养成分差异很大,品质良莠不齐。由于产品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缺少评价体系,用户缺乏参考,在产品的选择上存在更多的盲目性和跟风行为。因此,针对市面上层出不穷的发酵豆粕,亟待制定一个发酵豆粕的质量标准,以规范化市场管理。另外,目前对于发酵豆粕的品质评定,更多的还是关注蛋白含量的变化,对蛋白品质的评价较少,比如说小肽含量、各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对于发酵前后抗营养因子等指标的具体变化也没有标识,上述提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研发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产品走向精细化。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主要发酵豆粕厂家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评定指标及鉴别方法进行阐述,为各饲料厂家对发酵豆粕质量的检测及鉴定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及依据。1发酵豆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昀大的养殖生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饲料原料特别是蛋白质原料的需求大国。我国饲料工业生产中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严重不足,对于鱼粉等高品质动物蛋白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目前全球性鱼类资源的日趋减少直接导致鱼粉价格直接上涨。尽管鱼粉被行业内人士认为是昀优质的蛋白原料,但受其价格影响,鱼粉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还是趋于下降,动物蛋白价格高昂使得人们将视线逐渐转向了高品质植物蛋白,通过生物技术的使用以及酶制剂在饲料原料生产加工中的广泛应用等,积极寻求一种新的替代品,使低质的蛋白原料转化为高质的蛋白原料。豆粕作为一种质量稳定的植物蛋白原料,一直是饼粕消费的主体,加之动物性蛋白资源日益短缺,价格居高不下,使其使用量受限,促使豆粕植物性蛋白原料需求的扩大。但由于豆粕中存在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动物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从而限制了它在幼龄畜禽和水产饲粮中的添加量。发酵豆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植物蛋白源同微生态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是微生态制剂在饲料中原料化的一个体现。发酵豆粕采用优质多菌种协同发酵,利用微生物丰富的酶系,将植物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寡肽,并将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血凝素、抗原蛋白等彻底分解,显著改善了适口性和消化率。同时通过工艺条件的控制,将大量有益菌及其产物(乳酸菌、酵母菌、小分子蛋白、乳酸、维生素和未知促生长因子都保留了下来,使得产品既具有优质蛋白饲料的特性,又具有微生态制剂的功能。Kiers[3]研究发现利用Rhizopussubtilis发酵豆粕饲喂仔猪能显著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采食量。日本HirabayashiM[4]报道,采用曲霉菌Aspergillususamii发酵豆粕,几乎可完全降解植酸磷。Hong等[5]采用米曲霉发酵处理豆粕显著降低了大分子抗原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水平。发酵豆粕可以替代日粮中血浆蛋白粉、鱼粉、肠膜蛋白和乳清粉等动物性饲料原料,可替代日粮中控制腹泻的预防性抗生素,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畜禽养殖对动物性饲料原料的依赖,杜绝动物性饲料原料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提高养殖业的安全与效益[2]。2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2.1发酵菌种豆粕发酵的目标是彻底清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降解大分子蛋白,充分利用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因此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菌种是生产优质发酵豆粕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选用的菌种具备下列特性:(1)菌种分泌各种酶的能力强。这样,可以快速分解大豆蛋白为小分子蛋白。同时,这些菌种中还有相当丰富的分解淀粉、纤维等多糖物质的酶,分解其中的抗营养因子。(2)菌种生命力强、繁殖速度快、能够以豆粕为底物进行较好的生长和繁殖,使有益菌形成生长优势,抵抗其它不利菌群的繁殖;(3)菌种性能稳定。这样可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生产发酵豆粕常选用的菌种一般为芽孢杆菌、曲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在菌种的组合上,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特定的菌种组合,菌种一般同名但不一定是同一菌株。一般芽孢杆菌和曲霉菌产酶能力较强,是降解抗营养因子和大分子蛋白的主要微生物,但它们只有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大量、快速繁殖;酵母菌能合成一定量的菌体蛋白,并产生一定的芳香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可以繁殖;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具有产酸作用,能降低产品pH值,抑制杂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产生酸甜芳香的气味,改善产品的风味和适口性。所以说,不同厂家使用不同的菌种组合、不同的发酵方式,发酵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6-9]。2.2发酵模式一般发酵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都是采用液态制种结合固态发酵的方法。固态发酵投资少,能耗低,技术较简单,且生产过程对无菌操作要求较低,产生的污染较少。不同厂家所采用的发酵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说可分为浅层发酵和深层发酵两种。(1)浅层发酵:浅层发酵的发酵物料厚度一般在10cm以下,适用于纯好氧发酵。由于物料的厚度对物料的通气性能有影响,物料厚度高不利于氧气的扩散。该发酵工艺发酵效果好,但难以机械化生产、所需生产车间较大。(2)深层发酵:深层发酵的物料一般在30cm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m以上。深层发酵又可分为地面堆积发酵、池式堆积发酵、槽式堆积发酵和箱式发酵。按工艺类型又可分为前期好氧、中后期兼性厌氧和纯厌氧发酵两种。前期好氧发酵有利于需氧菌产酶,从而分解抗营养因子和大分子蛋白,中后期兼性厌氧发酵有利于乳酸菌产酸,改善发酵豆粕的风味和适口性。如地面堆积发酵(翻动通氧)、槽式堆积发酵(直接通氧或翻动通氧)等属于该工艺类型;纯厌氧发酵不利于需氧菌的繁殖,发酵效果不如前者。如池式堆积发酵(可堆积3m)和箱式发酵。2.3发酵程度的控制及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发酵程度的选择和过程的控制对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发酵程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对于发酵到何种程度昀适合要做综合考虑。因为,固态发酵是非均相发酵,发酵豆粕的质量和稳定性受到物料、菌种、发酵环境、接种量、水分含量、发酵工艺、人为因素、生产经验等的影响,其中菌种和生产工艺是影响发酵豆粕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菌种选定以后,发酵工艺条件对发酵豆粕产品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需要对如发酵模式、料水比、菌种组成和比例、接种量、接种温度、pH值、发酵时间、通气量等参数进行一系列优化。朱平军等[10]对影响黑曲霉发酵豆粕中酸溶蛋白含量的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料水比进行了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72h、温度28℃、接种量4%和料水比1:0.9。在该条件下进行发酵,黑曲霉发酵豆粕中的酸溶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1.75%提高到13.62%。戚薇等[11]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同态发酵,结果表明昀适发酵工艺为先接纳豆芽孢杆菌,发酵12h后再接凝结芽孢杆菌,接种量为10%,两菌比例为1:1,发酵基质中豆粕与麸皮质量比为7:3,初始含水量为40%,初始pH值自然,37℃发酵48h。发酵豆粕产品的蛋白质水解度为20.14%,其中大多数肽类的分子质量在620~1242U之问;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降解率达95%,产品中含纳豆芽孢杆菌1.0×109cfu/g,凝结芽孢杆菌9.2×107cfu/g,此外,还含有蛋白酶、短肽和乳酸等生物活性物质。2.4干燥工艺干燥工艺不仅是影响发酵豆粕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酵豆粕产能的瓶颈。目前,国内许多发酵豆粕厂家都是用晾晒和烘干的方法进行干燥。晾晒成本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存留率高,但受环境和场地影响较大,无法规模化生产;大部分厂家都是用烘干的方法来提高产能,一般使用流化床、气流或滚筒等方法进行干燥,但考虑到成本,一般无法利用低温烘干技术(30℃~50℃),过高的烘干温度或烘干条件控制不佳导致发酵豆粕烘干不匀,甚至烘得过头发焦发黑。3发酵豆粕质量评定指标及检测方法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豆粕,在我国还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迄今为止国内生产发酵豆粕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且品质参差不齐,加之许多生产厂家片面宣传、有意或无意误导,使该类产品在市场上造成很大的混乱,用户无所适从。如何评判和检测发酵豆粕的质量成为各饲料厂家,甚至有些发酵豆粕厂家(小厂)的一大难题。以下将对如何评判发酵豆粕的质量和检测指标进行阐述。3.1感官指标包括色泽、气味、细度。豆粕经过发酵、干燥后颜色变深,优质的发酵豆粕皆为棕黄色或浅黄褐色。如果颜色浅而与豆粕一致,有可能发酵程度不够或掺入其他浅色蛋白原料;如果颜色过深(如深褐色),则表明干燥过度,发生美拉德反映。发酵豆粕的气味根据菌种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也略有差异,但均应无豆腥味和霉味。一般可分为酱香味、酸香味(较浓郁)、酱香中略带酸香的味道。酱香味产品以芽孢杆菌发酵为主,该类产品抗营养因子降解较为彻底、粗蛋白较高(可达到55%)、消化吸收率高,但损耗大(可达20%)、成本高、pH值偏高(一般可达8-9),考虑到成本,市场上这类产品很少;酸味较浓的产品是以乳酸菌发酵为主,该类产品损耗低、成本低、有机酸含量较高、诱食效果较好,但抗营养因子降解比较低、粗蛋白较低(一般可提高1-2%)、消化吸收率较低。既有酱香又有酸香味的产品,抗营养因子降解相对较为彻底,粗蛋白可达到50%以上,成本适中(损耗在8-10%),有机酸含量在2%以上,诱食效果好,市场上该类产品较多。发酵豆粕的粉碎粒度不宜过细。粒度越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损失就越多、眼观越不易判断是否产假。3.2常规理化指标常规理化指标(蛋白含量、水分、灰分、酸度等)在大多数饲料厂的实验室里都可以完成,根据这几个指标和感官指标,可以初步判定发酵豆粕质量的优劣和稳定性。蛋白含量一般都能够达到标准,建议各厂家检测发酵豆粕中真蛋白质的含量,简单判断是否产假。以去皮豆粕为原料生产发酵豆粕的真蛋白一般在44%~49%之间,但这也跟发酵产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关,游离氨基酸高,真蛋白相应就会低些[12]。厂家一般对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不太注重,只要不超出标准就行。其实,不同厂家对制定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会给部分用户造成误解。有些厂家灌输“水分低则产品有效物质多”这样的概念,其实不然,比如有两个产品:A水分12%,蛋白50%;B水分8%,蛋白50%。假如A将水分降到8%,则蛋白52.27%;B将水分升到12%,蛋白47.83%。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水分高并不能代表产品有效物质少,相反,水分低,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燥温度或者延长干燥时间,不可避免会对活性物质造成破坏。发酵工艺的不成熟或菌种的选取不当的厂家,一般会以此方法来提高蛋白含量。豆粕通常含有5.5%~7%的总灰分。因为在发酵过程中,成品要损耗10%左右,所以,发酵豆粕的粗灰分通常会比原料豆粕高一些。一般各厂家发酵豆粕的pH值在5左右,并不是pH越低的产品越好。3.3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检测3.3.1抗原蛋白大豆抗原蛋白是一种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是大豆中对动物(特别是幼龄动物)影响昀大的一类物质。按离心时沉降系数和免疫学方法可将大豆蛋白质分为1lS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S球蛋白(β和γ伴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免疫原性昀强的大豆抗原蛋白,两者共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65%~80%[13-15]。根据抗原蛋白特性建立了许多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分离及测定
本文标题:发酵豆粕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判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8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