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探讨
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探讨作者:董继红,DONGJi-hong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设计院,吉林,长春,130021刊名:辽宁化工英文刊名:LIAONINGCHEMICALINDUSTRY年,卷(期):2009,38(1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4条)1.FalkentoftCThesignificanceofzonationina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ingbiofilm19992.王亚宜.王淑莹.彭永臻MLSS、pH及NO-2-N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2005(7)3.WachtmeisterA.KubaTAsludgecharacterizationassayforaerobicand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ingsludge1997(3)4.丁彩娟.吉芳英.高小平.张良金.张斌A/ASBR中PHB转化与反硝化吸磷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5.许劲.孙俊贻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工程设计中的污泥龄[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5)6.周海东.刘勤亚.张业健泥龄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污染防治技术2003(2)7.MerzoukiM.BernetNBiologicaldenitrifyingphosphruremovalinSBR:effectofaddednitrateconcentrationandsludgeretentiontime2001(3)8.常飞.操家顺.徐续.彭汉寿泥龄对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效率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水资源保护2004(5)9.赵耘挚.刘振鸿SBR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4)10.FilipeCDM.GTDaigger.CPLJrGradyStoichiometryandkineticsofacetateuptakeunderanaerobicconditionsbyanenrichedcultureofphosphorous-accumulatingorganismsatdifferentPHs2001(1)11.任南琪.陈鸣岐pH值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5)12.王爱杰.吴丽红.任南琪.赵丹.鄢敏林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2005(5)13.曹长青.雷中方.胡志荣.刘翔反硝化除磷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2005(7)14.FalkentoftCThesignificanceofzonationina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ingbiofilm1999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黄荣新新型反硝化生物脱氮除磷全流程工艺的实验研究2004污水的生物除磷脱氮技术一直是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热点.在该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并于2003年4月15日完成实验反应器装置设计,在理论上探讨了生物除磷脱氮的机理与各种影响因素后进行了实验室的试验研究.本课题摒弃了传统除磷脱氮工艺的不足,寻求反硝化除磷菌(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alBacteria简称DPB)在缺氧(有硝酸氮且溶解氧在0.5mg/L以下)条件下,能同时除磷脱氮的特性要求,并在好氧硝化池投加填料载体以强化硝化效果(硝化率均能在95%以上),且在不需要外加碳源和减少曝气量的情况下,利用反硝化聚磷菌体内储存的PHB的一碳两用实现氮磷的同时去除.建立试验模型,通过静态的烧杯试验和动态反硝化全流程工艺的研究,包括对系统的启动、反硝化除磷污泥的特性、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的诱导富集及其运行控制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在缺氧的条件下把污水中的氮与磷同时去除掉的双污泥系统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试验过程中还发现COD/TN、ORP、DO、回流比、硝酸盐氮浓度、MLSS和SRT等因素对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影响很大.本研究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连续流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双污泥工艺进行了实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好各种运行条件的情况下,该工艺对TN、TP和COD的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88%、95%和90%以上,出水指标均达到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新型高效反硝化除磷技术的提出,对于降低生物除磷系统的供氧能耗、解决反硝化过程中碳源的不足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本研究旨在通过试验研究探讨反硝化除磷机理及基本运行参数,为反硝化脱氮除磷的新工艺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的设计和运行参数.2.期刊论文王亚宜.彭永臻.王淑莹.李勇智.潘绵立反硝化除磷理论、工艺及影响因素-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探讨了反硝化除磷的基本理论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单、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和生物膜反硝化除磷工艺.3.期刊论文孙彦富.刘晖.周康群.刘洁萍.赵金亮连续流A/O/A工艺中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及种群跟踪-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目的]为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连续流A/O/A工艺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并采用平板计数法和PCR-DGGE法对功能菌群进行跟踪和鉴定.[结果]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菌、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分别增加了7.1×102、8.1×104和8.0×105倍;稳定运行时活性污泥中存在3种优势菌种,a菌群与产碱杆菌属的同源性高达96%,为反硝化聚磷菌;b菌群与副球菌属的同源性高达94%,同样为反硝化聚磷菌;c菌群与紫色杆菌属的同源性高达96%,既是一种反硝化菌,也是一种酵解菌.其中副球菌具有反硝化聚磷功能尚未见报道;稳定运行出水指标为:COD47.0mg/L、PO3-4-P0.2mg/L、NH+4-N2.6mg/L和NO-3-N3.5mg/L.[结论]采用先启动膜法硝化池、后启动泥法反硝化除磷池(厌氧和缺氧)的功能菌富集方式是可行的,且A/O/A工艺是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要求.4.期刊论文杨国靖.李小明.曾光明.杨麒.谢珊.刘精今.YANGGuo-jing.LIXiao-ming.ZENGGuang-ming.YANGQi.XIEShan.LIUJing-jin一体化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反硝化除磷-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介绍了一种高效、节能的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反硝化除磷.通过与传统生物除磷技术的比较,总结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影响因素并探讨它在脱氮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应用.5.期刊论文张杰.刘婧.李相昆.鲍林林.ZhangJie.LiuJing.LiXiangkun.BaoLinlin新型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初步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25(1)介绍了基于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双污泥工艺(A2N工艺),分析了传统双污泥工艺的优点和影响因素.摒弃了固有工艺流程冗长,基建费用过高;工艺出水氨氮过高等缺陷.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双污泥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出水水质.改进后的工艺不仅可以解决同步脱氮除磷的问题,而且可用于再生水的生产.目前该工艺正在小试中,运行良好.6.学位论文王立立同步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试验研究2005由于全球性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给经济发展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控制污水中的氮磷含量的重要性。因此,研究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的氮磷去除技术成为当今水处理界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建立在传统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基础上的脱氮除磷技术,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相互竞争的反应过程,因此除磷和脱氮效果往往不能同时达到最佳状态。近年来,反硝化除磷现象的发现,为解决二者的矛盾,开发新型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本文以反硝化除磷理论为基础,采用厌氧/缺氧(A/A)SBR反应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同步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和影响运行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在不同有机物浓度和类型条件下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变化。通过启动试验研究了反硝化聚磷菌(DPB)的选择和富集的必要条件。启动期间采用了高注水和厌氧/沉淀排水/缺氧/沉淀排水的方式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的脱氮污泥中存在一定数量的DPB,通过创造合适的培养条件,主要是厌氧/缺氧交替的环境和合适的C、N值,DPB可快速成为系统中的优势菌群;稳定运行后的系统,当进水COD:N:P为250:60:10.5时除磷所用碳源最少,且C、N、P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实验选取了反硝化除磷的主要影响因子SRT、NO3-、COD为研究对象,对反应器在这些因子干扰下,系统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探讨了这些因子对系统的影响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A/ASBR反硝化除磷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由试验可知,工艺的运行控制对反应器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其稳定运行的主要条件是合适的泥龄和反应器中NO-3的浓度,本试验中得出,当进水COD为250mg/L,SRT为18d左右,出水硝氮浓度在1.5~7mg/L时,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好。通过反应器在不同有机物浓度下运行结果的对比发现,在反硝化除磷污泥中存在合成-能量代谢分离的现象,当进水COD为350mg/L时,污泥的产率极低,反应器可以在完全不排泥的条件下,维持SV30值在20%以下,同时不影响系统对COD和磷的去除,但除磷的效果稍差;当反应器分别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时,尽管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反硝化除磷作用,但与以乙酸钠为碳源的反硝化除磷系统相比,葡萄糖导致的释磷量较少。而且,碳源不同时,会使污泥的颜色、沉降性、污泥絮体的大小等发生明显改变。7.期刊论文卢峰.杨殿海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开发进展-中国给水排水2003,19(9)介绍了国内外生物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应用反硝化除磷机理而开发的几种新工艺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前景.8.学位论文令云芳厌氧/缺氧/硝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2006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必须从以单一去除有机物为目的的功能逐渐向深度脱氮除磷的功能转变。传统脱氮除磷工艺普遍存在工艺流程较长,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运行不稳定等缺点,因此高效节能的脱氮除磷工艺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反硝化除磷是目前广受关注的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之一,基于该理论开发的厌氧/缺氧/硝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既可大幅度节省供氧量,又能减少有机碳源投加量、剩余污泥产量,并减小反应器的容积。这对于提高低C/N比值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厌氧/缺氧/硝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模型结合间歇式批量试验,对处理实际城市生活污水的运行参数进行了研究。厌氧/缺氧/硝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的主要功能区包括厌氧段、快速分离沉淀池、生物膜硝化段、缺氧段和后置曝气段。研究主要考察了各功能段水力停留时间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时各段最合理的水力停留时间及其比例;同时考察了提高工艺脱氮效率的控制因素及对策以及提高进水P/N比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另外,还考察了厌氧/缺氧/硝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短程硝化后实现反硝化除磷的可行性以及反硝化聚磷菌(DPB)以NO2--N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吸磷及其特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中,厌氧段释磷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最关键因素。厌氧段HRT对厌氧释磷和后续的反硝化聚磷产生极大影响。厌氧段的HRT太长,出现没有有机物吸附的无效释磷。导致缺氧段氮和磷的去除率并没有因为厌氧段释磷量的增加而提高。如果厌氧段的HRT较短,DPB在厌氧段不能完全吸收进水中的CODRB并转化成PHA储存,大部分COD进入硝化段被微生物好氧降解,造成硝化段好氧异养菌的过量繁殖,影响对氨氮的硝化能力。这既不利于脱氮,也不利于除磷。在后续
本文标题: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9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