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案(分页)第周第次课总第次课授课章节周南汉广课时安排2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2、通过对《周南汉广》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诗经》诗歌。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2、了解《周南汉广》主旨。教学难点背诵《周南汉广》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导入新课】总能听到一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恰如其分的反映了人性,那就是,人们对于已经拥有的或是太轻易得到的总是忽略,而对于求之不得的东西却念念不忘。男女之情更是如此,有歌词道“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不能忘记你容颜”,仅一眼之间的电光石火,如果就此错过,怎能不留给人一生的思量?“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人是情感的动物,想要奋力抓住那一眼之间的怦然心动,是少年时期青葱岁月的特征,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都说诗经是前世无邪的记忆,诗经的字里行间,自有这种为情所困为情所恼,求之不得,坐立难安的青春表现,娓娓诉说着求之不得的痛与美。【新授】一、文学资讯(一)、作品资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二)、文体资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三)、其他资讯(一)《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二、词句注释⑴乔木:高大的树木。⑵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息:此处《韩诗》所载版本作“思”,语助词,与下文“思”同。⑶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⑷江:江水,即长江。永:水流长也。⑸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⑹翘翘(qiáo桥):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⑺刈(yì义):割。楚:灌木名,即牡荆。⑻归:嫁也。⑼秣(mò莫):喂马。⑽蒌(lóu楼):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⑾驹(jū居):小马。[2]三、内容理解(一)求之不得,痛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南国的乔木枝叶高耸无法遮阳,不能用来作为歇息的地方。就如同出游在汉江边的那个女子,让我可遇而不可求。汉江汤汤,在那滔滔江水的彼岸,有我心爱的女子。她在水边游玩嬉戏,身影纤细,动作灵巧。汉江雾霭氤氲,她的身影若隐若现。我站在汉江对岸,只能远远的望着她在雾气中的身影。我好像看到她泛舟江上,穿行于雾气之中。汉江波涛宽广,我无法游过汹涌的江水与她相会。汉江流域之长,我无法泛舟渡河与她相会。在这一段描述之中,形象的展示出了一位男子对汉江边出游的女子一见倾心,可是江水阻隔,无法与之相会。他绞尽脑汁,想游泳渡河,奈何汉江水流湍急,欲游不能;于是想驾船渡河,奈何汉江水流太长,欲渡不能。我不禁想到了《邶风静女》中的“爱而不现,搔首踟蹰”,求之不得的焦躁心境可见一斑。他只有将心爱的女子比作南国的乔木,无法休憩于乔木之下失望焦急的行人好比得不到心上人的他。短短几句,这首诗确将陷入情网的男子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所谓求之不得,其实就是心底深处强烈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然而越是得不到满足却越是强烈,最终化为了一种行动上的力量,即男子打算游过汉江或者摆渡过到汉江对岸,但江水湍急,想的办法也不能凑效,男子只能面对江水,眼巴巴的看着他心爱的游女。诗歌用比兴的手法将求之不得的心情类比精疲力竭的路人看到乔木在眼前却无法歇息,无奈忧愁的情绪,从而突显出焦躁不安的情绪,这岂能不是一种心中的痛?男子对女子一件钟情,始于一种心底最单纯最原始的渴望,就是渴望遇到能共度一生的好伴侣。古人也费尽心思为爱情努力追求,可是求之不得,这样的痛苦在现代也并不少见。人们追求爱情又被爱情所烦扰,求之不得的痛飘散在这字里行间,不知有多少读到这首诗的今人,和前世的那个男子求之不得的心情遥相呼应,产生了共鸣。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柴草交错丛生,郁郁葱葱。我在割柴草的时候重要挑选其中的楚荆来割。而我心中的那个女子,就好比被我挑中的楚荆,是女子中的佼佼者。我想象着某一天能与如此优秀的女子共结连理,想到要迎娶她,我要赶快渡江去用柴草喂饱她的马儿,好让她来与我相会,但我忧心的是汉江波涛宽广,我无法游过汹涌的江水与她相会。汉江流域之长,我无法泛舟渡河与她相会。江水阻碍着我们。柴草交错丛生,郁郁葱葱。我在割柴草的时候重要挑选其中的艾蒿来割。而我心中的那个女子,就好比被我挑中的艾蒿,是女子中的佼佼者。然而我突然听闻了她的婚讯。我心爱的女子最终要成为别人的新娘。但我依然要渡江去用柴草喂饱她的小马驹,送她去迎接她的幸福生活。从这一段描写之中,我们能看出男子是一个樵夫,因为他一直用割柴草来比兴他自己的心境。从他的反复咏叹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情景:他曾幻想过可以和自己心爱的女子成婚,甚至迫不及待要去帮她喂马,置办婚礼了。无奈隔着汉江,这个愿望好像难以实现,求之不得的惆怅再一次油然而生,然而姑娘的婚讯彻底的打破了他的幻想,更是痛上加痛,此时的樵夫只能想着喂饱姑娘的马送她去追寻她的幸福,无奈依然是隔着汉江,连最后一点想为她做些事的心愿都不能的以满足。求之不得的痛在这里达到一个高潮。如果说诗歌第一章节中,樵夫隔着渺渺江水还能偷偷望着心爱的姑娘,还能幻想着有朝一日找到渡江的方法与她结为连理,那么后两个章节“之子于归”的消息,可谓是晴天霹雳,希望就此破灭,随之而来的失望之情暂且不说,又是因为江水,连给姑娘秣马驹都无法实现,求之不得的痛更是深切。全诗反复咏唱着“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求之不得的无奈一浪高过一浪,使人不由得厌倦叹息。一个“不可”成为了全诗的诗眼。(二)求之不得,美我从中读出了一种还未曾得到就已经失去的无奈。樵夫一直是隔着汉水远远的望着姑娘,而那位姑娘连樵夫的存在可能都不曾知晓。但偏偏爱情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便不是你情我愿,只是单相思,却依然有勇气不求回报的为对方着想。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汉广》这首诗当中,这种纯洁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无邪”的意义。《诗经》当中大多是爱情诗,朱熹说《诗经》是淫词艳曲,这显然是欠妥的。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当道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各种纲常伦理所约束,自然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是所谓淫荡的东西。当今早已破除这种思想,从今人的角度来考虑,《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是赞颂了人类对美好感情,对幸福的追求,是非常朴素和单纯的。这首《汉广》也正是如此。因此有着一种纯洁的美。我认为这种美有两层,一是对姑娘热烈的爱与追求,二是为心爱的人着想的心。这里的“之子于归”一般上有两种解释,有解释为希望姑娘嫁给自己的,也有解释为姑娘就要嫁给别人了的。我认为这两种解释应该结合一下,是一个爱上姑娘,幻想姑娘嫁给自己,听到姑娘要嫁给别人的过程,这样就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求之不得的悲痛也越来越烈。因此才有了郁闷的樵夫要隔着江水反复咏唱这首《汉广》基于这样的想法,《汉广》中的美也就更明显了。首先,樵夫看重了水边的游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遭遇爱情本来就是美好的。江水的阻隔也没能将樵夫的思念隔断,反而让他更加想去追求那位活泼可爱的游女。求之不得之美,美到激发人们执着追求。之后,樵夫幻想游女可以嫁给自己,于是有了要去给姑娘喂马的冲动。江水或许不能让他们相见,却不能阻止爱上一个人憧憬美好未来的幸福感。最后,樵夫失恋了,他的姑娘要嫁给别人了,他还想着给姑娘喂马。这最后的愿望也会
本文标题:周南汉广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59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