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比较教学论(讲授三)比较意图一、寻求中西教学论差异的渊源二、探究教学论形成的影响因素三、形成对中西教学实践效果的深刻认识四、明确两种教育类型的优势与不足五、认清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走向六、用已知的方法思考全过程,习得方法。问题导引一、为什么西方的教育和教学真正能做到以个体为本?而我们不能?二、以知识为本位和以个体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是如何形成的?三、中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是怎样的?问题导引学生问题形成建议:个体经验知识结构关注的学科领域感兴趣的话题思考依据与策略一、文化主义法[英]霍尔斯认为:“每种教育制度都源自它得以存在的文化环境。”“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极力主张比较研究的文化主义方法。认为国家间的教育能够相互移植的关键在于文化类型的异同。思考依据与策略一、文化主义法霍尔斯:“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和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关系。”举了个瑞典道路安全教育方面从左到右驾驶的例子。“文化对更加深刻的教育意义的影响是必须探求的。所以,这种探求必须在思想史范围内进行。”引入“态度”术语来建立“文化指标”。“它们与下列诸项有关:(1)宗教态度,(2)哲学态度,(3)政治态度,(4)社会和经济态度,以及(5)关于知识的态度。思考依据与策略二、比较教育的历史法比较教育需要对事实进行解释,“没有解释就没有比较。”因此历史法是基本方法。历史法有助于揭示各种教育现象的传统和民族特性。(英:汉斯)“历史研究力图去揭示在宗教或民族的共同体当中个体与群体差别的历史原因。”思考依据与策略二、比较教育的历史法“历史研究倾向于弄清个别事实,而科学研究倾向于发现主宰这些事实的普遍法则。”[1]“历史学倾向于通过假设有意义的目的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而科学则倾向于把它的解释限制在因果关系的原则之内。”“比较教育作为一门既是静态又是动态的边缘学科,必须运用这两类原则。就其‘比较的’这个修饰词而言,它必须解释事实,因为没有解释就没有比较。而这种解释可能是描述性的或功能性的。”[2]思考依据与策略三、策略: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1)描述。贝雷迪认为,对外国教育制度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学校实地考察。(2)解释。在解释阶段,比较教育研究者要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在第一阶段得出的关于某一国家教育状况的资料描述进行分析,以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思考依据与策略三、策略: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3)并列。在贝雷迪看来,描述和解释都属于区域研究的范围,还不是真正的比较研究。并列是真正的比较研究的开始。简单地说,并列就是为比较而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它允许对材料进行处理,即对各研究对象国基本的教育实践做概括或细致的审视。(4)比较。比较是比较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研究的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列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思考依据与策略四、分析框架:霍尔姆斯设计的“理智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种模式。(1)规范模式:影响各国教育的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2)体制模式:研究对象国的教育制度,教育领域内部组织结构的模式和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政府组织、政党、经济、法律组织的体制结构(3)自然模式:地理、地质、气候、环境、人口等方面的资料。(4)精神状态模式:传统观念、民族意识和特性等方面的资料。值得思考的现象“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精神导师们相继出现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孔子(前551-前479);72岁苏格拉底(前469-前399)70岁墨子(约前468-前376)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孟子(约前372-前289);庄子(约前369-前286)。早期的思想家在想什么?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历史的同一时期(公元前6-3世纪)、地球的同一纬度(北纬30度上下),这是一个谜。更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远隔千山万水,但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理性态度”和“终极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正是这些思考,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达数千年之久。比较的范围1,对人的理解2,对教育目标的确定3,对教育内容的设定4,对教育过程的认识5,对教育原则和方法的阐释比较的过程1,描述2,并列3,分析4,结论一、描述阶段描述:贝雷迪认为,对外国教育制度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学校实地考察。(一)生平(二)教育思想(三)教育影响一、描述(一)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祖先是宋国贵族。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五十一岁见老子;五十二岁为中都宰;五十五岁为鲁司寇;五十六至六十九岁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之后修《诗》《书》,定《礼》《乐》,作《易传》《春秋》一、描述(一)孔子生平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描述(一)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雅典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在他青少年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蒸蒸日上。伯里克利的改革,使手工业者也有参加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成了爱琴海各城邦的盟主,迅速繁荣富足起来。这时雅典工商业发达,文化艺术达到当时最高的水平。但是繁荣富足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一、描述(一)苏格拉底生平雅典人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奢侈淫逸、见利忘义、道德败坏。民主制度逐渐变质,变成无政府主义,国家政权被一些争权夺利和平庸无能的人所掌握,民主徒有形式,逐渐走向衰落,最后竟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败北。中年以后的苏格拉底目睹了雅典的衰落过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一、描述(一)苏格拉底生平他三次从军作战,曾两次冒死救出他的学生和战友。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思考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一、描述(一)苏格拉底生平由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经常批评雅典统治阶层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最高领导人,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在他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的统治者以“不敬神”“腐蚀青年”为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跑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他认为,尽管加给他的罪名纯属诬陷,但他既是雅典的公民,就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的那天,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友都十分悲痛,而他却镇定自若,谈笑依旧,最后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从容赴死。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的体现。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作用:对国家和社会:“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忽视女子的教育。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描述(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一、描述(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一、描述(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一、描述(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描述(三)教育影响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典范。对尊师重教,学而优则士的社会风尚有深刻的影响;也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论形成的源头。《学记》:一千
本文标题: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3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