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国家层面城市发展背景下湛江的发展演变中国城市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国家战略和计划的重大影响,以改革开放为转折点,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城市发展也经历了非均衡、低水平均衡、非均衡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变化过程,城市化建设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重点战略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1.1949—1960年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为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重点强调了发展重工业,推进工业化,改变小农经济的国民经济性质,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是工业化建设的中心,大规模有计划的工业化开始。一五初期湛江被列为国家重要建设的城市之一,主要建设项目有湛江港和黎湛铁路等。湛江市制订了《1955-1975年湛江市初步规划》,定位湛江为“粤西与广西南部交通枢纽、粤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6年湛江港开港。2.1960—1977年城市发展大起大落时期1960年后国际形势严峻,中苏关系僵化,中国城市开始了新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城市发展停滞不前。1964年开始,国家开展了“三线建设”工作,对西南和西北内陆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线建设违背了发展规律,很少形成城镇规模,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但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73年湛江港被列为全国重点项目进行扩建,同年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开始建设,1976年兴建湛茂输油管道。湛江市制订了《1975-1985年湛江市总体规划》,定位湛江为“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有亚热带风光的清洁社会主义港口城市”。3.1978—1991年改革开放开始,从农村改革走向城市改革,城市发展重点由中西部转向东部地区1978年国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1978年以后国家逐步实行了东南沿海率先开放的战略。1980年批准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实行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七五时期提出“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不应当过于分散,应当以大城市为中心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规模不等、分布合理、各有特色的城市网络。”1983年湛江升为省辖市,1984年湛江成为首批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编制了《1986-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以发展工业为中心,贸易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把湛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净美,具有热带风光的现代化海港城市。”但实际上1985-1992年期间湛江实施的是发展水产、水果和畜牧业的两水一牧战略,实际上是传统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农业主导型,忽略了港口、铁路、机场以及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等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4.1992—1999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沿海省市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出现新高潮90年代全国城市化战略仍以控制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为主,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90年《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九五计划倡导“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发展小城镇被认为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85年与90年湛江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单位:亿元)010203040501985年1990年第二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1992年广东省政府批准了建立东海岛经济技术开发实验区。1994年湛江编制了《1994-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位为“我国南方的重要海港和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发展钢铁和汽车工业为重点,轻工业第三产业发达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南巡以后湛江实施了“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有湛江特色的海港型工业化战略,但使海港经济战略实施上遇到了困难。5.21世纪以来大城市经济圈群涌现,城市发展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一体化十五计划突出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但在实践中强化了大城市的中心位置。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2003年湛江市确立了“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2006年国家批准在广东湛江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不再强调控制大城市的规模,要求“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中部崛起战略也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2008年湛江市又提出了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决定,形成“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确定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包括了湛江在内的北部湾地区,提到沿海推进战略,以钦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湛江为重点,建设主要利用海外资源的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建设石化、船舶和钢铁基地。二、区域层面湛江市的发展定位与要求6.国家层面湛江市的发展定位与要求时间发展规划或事件湛江的发展定位与要求2001年中国加入WTO提到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优惠政策,以促进对外开发,吸引外资2001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三绿工程”工作的意见》建立湛江至寿光、北京、哈尔滨、西安至乌鲁木齐的铁路蔬菜绿色通道2001年十五计划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三纵两横”国道主干线网包括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要求建设山口至湛江等高等级公路。湛江定位为沿海枢纽港口,要求改善进出港航道通航条件2002年《“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四大重点发展区域之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发展沿西南出海通道,以南昆铁路、重庆至湛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划定的11个海洋经济区中,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区主要发展方向为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搞好区内港口的优化配置,发挥广州、汕头、湛江等区域性枢纽港作用。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重点工程中要求建设湛江等沿海港口煤炭、进口油气、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2009年《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发展地区中的北部湾地区要求壮大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等城市,形成以南宁为核心,以城际快速交通为纽带的滨海特色城市群。实行沿海推进战略,以钦州、防城港、北海、湛江为重点,建设主要利用海外资源的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建设石化、船舶和钢铁基地。从区位和交通角度,国家层面的湛江作为重要的开放口岸,同时也是重要的海关,拥有我国的主要枢纽港湛江港,湛江港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是中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货物的出海主通道,对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湛江也是我国东部与西南地区联系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是促进东部带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节点。从产业经济角度,湛江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沿海重化工业,即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7.广东省层面对湛江市的发展定位与要求时间发展规划或事件湛江的发展定位与要求200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培育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市群;建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机场,湛江等机场为干线机场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继续发展完善湛江港等枢纽港口,重点发展大型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和集装箱运输系统,带动支线港口的发展。2001年《广东省海洋产业十五规划》枢纽港综合功能,加快“以港兴市”的步伐,提高综合效益;船厂改造扩建工程,建成现代化大型综合性船舶修造基地;进出口贸易大通道,增强沿海地区的内外辐射能力。粤西:建设油气资源开发基地、大型石化基地、海洋渔业基地和海洋高新技术园地,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主要出海通道。2003年《珠三角城市化专题规划》湛江位于广州-佛山-湛江-广西拓展轴和(港澳)珠海-湛江-广西拓展轴上,是珠三角联系并向广西拓展的核心枢纽城市节点。2004年《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粤西海洋经济区以湛江为龙头,发挥大西南出海口的优势,加快海上交通枢纽港建设,发展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和外向型渔业,建设成为优质海产品种苗、养殖、加工流通中心。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十一五规划》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形成珠三角、粤东和粤西3个海洋经济区,培育湛江等6个海洋经济重点市。2009年《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其中钢铁制造业布局要求抓住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的契机,建设以汽车、家电和造船用钢为主的广州高端板材制造基地,与湛江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一起,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钢铁产业新格局。2009年《省外经贸厅积极推动主动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工作方案》以湛江为重点,推动广东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口岸建设、投资环境建设和政策法律环境建设,加快吸收东盟优质产业、世界500强企业来粤投资和设立总部;并加大力度,推动广东企业“走出去”。201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进钢铁产业规模化,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湛江钢铁生产基地。推进石化产业集聚化,重点建设湛江东海岛、惠州大亚湾、揭阳惠来和茂名四大石化基地。提升湛江等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城镇群,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在湛江等海洋开发密集区建立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重点在湛江等地布局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后勤基地、油气终端处理和加工储备基地,建设成为我国南海战略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基地。积极推进湛江钢铁和石化两大产业内部、产业间及产业与社会间三大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东海岛循环经济示范区。湛江综合交通层面定位: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支持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建设。2011年《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优化港航基础设施布局,支持探索湛江深水港与澳门港合作,研究水上客运合作发展规划三、与相关城市的对比分析8.与14个沿海城市的对比分析以中国城市年鉴统计的地区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分析1984年后各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从总量来看,目前沿海经济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上海、天津和广州,上海居遥遥领先地位,第二梯度是大连、青岛、宁波、烟台、南通、福州、温州,第三梯度包括湛江、连云港、秦皇岛和北海。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198519901995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85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各市基本上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经济总量排名稍有浮动,较大的变化在于1985年后广州迅速超越天津成为第二大经济总量城市,温州和福州开始发展起来,从第一梯度迈入第二梯度。从发展速度来看,湛江在1985-1990年相对增速较快,1990-2005年在14市中处于绝对落后状态,期间湛江
本文标题:湛江大环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3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