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学概论(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
上海,2009药学导论—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第一章中药学研究的内容及现状第二章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及现状第三章生药学研究的内容及现状一、药物的分类1.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2.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中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3.民族药: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藏药:西藏延龄草、独一味、水母雪莲花蒙药:兰盆花、铁线莲、照山白中药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天然药物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生药生药指的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的总称。第一章中药学研究的内容及现状中医的基本理论1.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2.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基本理论1:阴-阳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一切组织结构既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并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阴阳中医理论2: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联系。相生的关系例如木生火;木生火(如左图土黄色箭头所标);火生土红色箭头体现了五行之间相克的关系:例如:水克火,火克金脏腑脏:心、肝、脾、肺、肾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理论3:藏象及经络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部分络脉十二皮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4:病因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病理产物其他病因中医理论5: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阴阳学说的应用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平阳秘气、血、精,津液一是指人体流动着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就是由于上面所说的气,随着经脉不断的运行,起着内养脏腑,外养肌肤的作用。气分为4种来自于父母的气:是在出身前生命被孕育时就形成的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真气”积存于心肺中的“宗气”分布在血脉中的“营气”分布在血脉之外的“卫气”久病重病劳累过度年老脏弱元气自衰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元气亏虚机能减退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神疲懒言(疲)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头晕目眩血行乏力——脉虚无力(虚)卫表失固——自汗劳则耗气——动则加甚(一)气虚(二)气滞情郁气机阻滞病理产物滞塞脏虚寒凝气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气窜游走—走窜(轻重,部位不定)血代表着润泽,滋润,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血共同作用可以保持身心的愉悦感血脉受阻或溢出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可能致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精是生命的物质化源,人体与生具来“生殖之精”“水谷之精”津液是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如胃液,唾液,泪液,起到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津液也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6:诊断八纲-对相对应的证候是对人体进行诊断的基础和依据表-里是辩识身体不和谐的两纲例如皮肤,肌肉为表症,病轻;内部器官是里症例如肺,肾,肝,病重寒-热不和谐会影响人体的平衡寒症是受寒邪或阳虚阴盛造成的;热症是受热邪,或情志内伤/阴虚阳亢造成的例如愤怒,刺激,性急,严重的头痛均会引起高血压而需要凉性去火的药物。中医理论6:诊断虚-实被用来确定正气和邪气的盛衰虚是指人的正气不足,造成各种虚弱征候;实是指体内邪气盛实,正气不虚,邪正激烈斗争。阴-阳是八纲的总纲阴症:气不足则功能衰退,阳不足则虚寒内生阳症:邪正相争,阳热亢盛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集、性能、功效能、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中药的产地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等。道地药材的变迁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七),现为云南(滇三七)。植物药物的采收1.全草类:在植物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2.叶类药材: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3.花类药材:在花正开放时进行4.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5.根和根茎类药材:以阴历二、八月为佳6.树皮和根皮类药材: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动物药物的采收中药的采集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中药的贮存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扩大应用范围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使用中药的炮制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毒性)等。中药的性能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淡味和涩味。归经脏腑、经络药名功效归经确定依据羌活泽泻发散风寒膀胱经络理论利水渗湿膀胱脏腑理论升降浮沉毒性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中药配伍单行相须(“单方不用辅也”):是指用单味药治病。(“同类不可离也”):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黄芩、大黄)相使(“我之佐使也”):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黄芪、茯苓)(“制彼之毒也”):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生姜杀半夏)(“夺我之能也”):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子)(“受彼之制也”):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畏生姜)(“两不相合也”):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朱砂、昆布)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八反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九畏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二章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及现状医药产业—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2001997年43002003年70002010年世界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亿美元)靶点发达国家–24大制药公司合计市场资本达18370亿美元–成为继IT银行电传视讯后第四大创利支柱产业全球500家最大公司情况行业公司数目利润率银行684.5炼油314.5食品店和药店283.4汽车252.4电子与电气设备252.1电讯228.1计算机97.3制药1017.2其利润率高居各行业榜首,达17.2%,显著高于占据第二位的电讯业(8.1%)和第三位的计算机产业(7.3%)1981-2004全球上市的新化学实体(NCE)类新药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占28.1%天然产物的合成、半合成物占24.1%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占32.8%生物药物和疫苗占14.9%超过50%屠呦呦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2011年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疟疾典型症状是先发冷、后发热。发病原因是疟原虫裂殖子及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后,引起对体温调节中枢反应,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疟疾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圆疟四种,其中最凶险的是恶性疟,有可能两天即致人死命。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仍有20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南美。每年大约有2亿人被感染,100多万人因此丧命,主要是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相当于每半分钟就有一名非洲儿童被疟疾夺去生命,得了疟疾而幸存下来的儿童往往会大脑受损或是瘫痪,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英国人Ross1897年发现疟原虫是由雌性疟蚊传播的。1.消灭疟蚊2.制取疫苗3.研发治疗疟疾的特效药1820年从中分离出了有效成分——生物碱奎宁。到了20世纪初,人们已弄清楚其主要结构为氮杂环类,并据此进行化学结构改造,相继人工合成了阿的平、氯奎、伯奎等药物。在20世纪中叶,疟疾的临床治疗基本上以氯奎为首选,因为它高效,且非常便宜,特别适合于疟疾流行的广大贫困地区。在调查和收集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apiaceaHance)的全草。不含青蒿素。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牡蒿:为菊科植物牡蒿(ArtemisiajaponicaThunb.)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全草。东北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青蒿素。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parvifloraR.)的全草。以青蒿收载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传统中药青蒿包括有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其次中药常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实际上,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东晋名医葛洪(公元283-343年)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中,屠呦呦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在其后的实验中,她又进一步将提取物区分为中性物(青蒿素)和酸性物(青蒿酸),并发现中性提取物抗疟效果好且毒性小,而酸性提取物对疟疾无效且毒性大。青蒿素作为一种新的抗疟药,已被证实功效卓著,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优点。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不溶于水和油,只能做油溶混盐剂,生物利用率低,不利于对疟疾病人的抢救;杀虫不彻底,治疗周期长,剂量大,复燃率高。青蒿素的化学结构青蒿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立体结构OOOOOCH3OOOOCH3OHOOOOCH3OROOOOCH3OOOOCH3OCOOROOOOCH3OCORCro3+pyNaBH4青蒿素(1)还原青蒿素(3)烷化烷化还原青蒿素(4)比(1)强1倍比1强14倍H/Pd-cClCOOR酰化氢化青蒿素
本文标题:药学概论(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74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