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2.反复朗读,抓住主旨句和写景抒情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学习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的方法。3.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抓住主旨句和写景抒情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学习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一、自学指导预习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给加点字注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哉.zāi啼.tí2.字词翻译:1)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2)以.观沧海:连词,来。3)水何.澹澹:副词,多么。4)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5)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6)日月之.行: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若:好像。8)其:代词,指大海。9)星汉:银河。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11)歌以.咏志:介词,用。12)杨华:柳絮13)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14)啼.:叫。15)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16)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17)与.明月:给。18)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2.听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背诵并默写诗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作者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4.背景链接《观沧海》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13-14)是附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明确: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挺立在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明确: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明确: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心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明确: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闻道龙标过五溪。明确: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我寄愁心与明月,明确: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随君直到夜郎西!明确: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三、合作探究文本研读【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文本研读《观沧海》1.简介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能说出这一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2.细读品味:(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4.归纳主旨。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课堂小结《观沧海》小结: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板书设计观沧海曹操时间:秋远眺地点:碣石山↓水澹澹洪波近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想象日月星汉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第二课时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2一、自学指导预习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给加点字注音。枯藤.(téng)天涯.(yá)2.字词翻译:阔:宽阔。悬.(xuán):悬挂。生:升起。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昏鸦:黄昏时的乌鸦。2.听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背诵并默写诗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作者链接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4.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次北固山下》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明确:行客前进的路在青山之外,我乘着小舟在碧绿江水中前行。颔联:“潮平两岸阔,风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4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