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6中外教育简史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论著是(《大学》)。9、《大学》将为学分成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学记》将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一是(建国君民),二是(化民成俗)。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的教育论著是(《学记》)。二、选择题1、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教学原则的教育家(A)2/16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提出“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学原则的教育家(B)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程概括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是A、《大学》B、《学记》C、《中庸》D、《论语》三、名词解释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2、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学习。3、盈科而进: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4、兼陈中衡:是荀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中认识事物不能片面,以偏慨全。要全面的考虑事物的方方面面,然后做出中正的结论。5、《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5、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原因:我国私学发端与春秋中后期,其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术下移”;二是“士阶层的崛起”。意义:(1)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2)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私学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探索。(4)私学办学、就学、讲学、竞争的四大自由,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2、简要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3)编订“六经”,奠定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基础。(4)总结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办私学者之一,是最早系统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教育遗产。3、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3/16(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填空1、汉武帝时期,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2、隋唐的文教政策是(尊崇儒术)兼重佛道。3、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124)年。4、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5、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是由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的。7、隋唐时期创设了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国子监)。8、在学校管理上首创“学田制”以保障学校经费的朝代是(宋)9、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养士与取士结合起来的教育家是(王安石)。10、“升斋积分法”是(元代)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1、(元)朝在地方官学中创立了学习天文、术数的(阴阳学)。12、“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3、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1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是(《急就篇》)。15、宋元明清时期私学使用最普遍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16、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7、南宋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8、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贤良方正)和(孝廉)。19、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20、科举考试的三步骤是乡试、(会试)、殿试。二、选择题1、汉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B)A、稷下学宫B、宫邸学C、国子学D、四门学2、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是在(A)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朝D、明朝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时期的选士制度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宋朝D、明朝3、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D)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4、《四书集注》作者是(B)A、朱熹B、张载C、王守仁D、王夫之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B)A、胡瑗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三、名词解释1、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儒术为目标,教师由儒士担任,儒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3、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4、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创立的教育改革模式。苏湖教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明体达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分斋教4/16学”改革措施,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5、三舍法:宋代太学的教学制度。北宋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入外舍2000人,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优秀者升入内舍,名额为300人。内舍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名额为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6、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7、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8、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著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简答题1、简述唐代的官学系统唐朝的官学系统可概括如下:(1)中央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个系统。直系主要是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旁系主要有东宫的弘文馆,门下省的崇文馆及隶属于政府各个部门的专科学校。如太医院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学;太卜寺的卜筮学等。(2)地方官学:唐朝在州府和县都普遍设立了地方官学,类型除儒学和医学外还有崇玄学。2、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于唐末,盛兴于两宋,一直沿袭到清末。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动荡和需要。唐末天下乱,士人失学,书院应运而生。(2)唐宋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我国自古以来的私人讲学传统为书院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当时佛教禅林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3、简述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书院的特点主要有:(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来院讲学。(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上多采用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6)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7)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教约”,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方针。4、简述科举制的产生、实施和演变(1)产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士制度之一。它产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被看做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2)实施:科举制的实施办法是①将考试科目分为每年进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而举行制科。②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中的学生——生徒,二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乡贡”。③报考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官学和地方经过考试选拔出合格者报送到尚书省,通过填写考生的基本情况和履历表并具保结后送户部审查,然后由礼部择日进行考试。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内容明经、进士科主要是儒家经典。⑤考试录取后
本文标题:中外教育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86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