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学地理教材的一般分析•第二节中学地理教材整体分析•第三节中学地理教材局部分析与练习第一节中学地理教材的一般分析一、中学地理教材及其形成(一)概念:中学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全部内容,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及各种直观教具所提供的地理知识等,其中地理教科书是核心、基础。狭义的理解:限于中学地理教科书.(二)中学地理教材的形成1、选择:根据大纲制定的目的要求,从地理科学知识中选择而来.基本指导思想是:(1)保证教材的科学、系统和思想性(2)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3)重视理性知识在地理教材中的指导作用,以理性知识为中心,建立知识结构(4)注意与小学地理教材的衔接,与相关学科知识间的相互配合(5)地理教材编写要适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2、配置(1)配置原则循序渐进按最佳年龄与学制相适应有计划安排总论和分论由近及远及由整体到部分原则等(2)配置方法直线式和圆周式归纳法和演绎法区域列述法和中心问题法二、中学地理教材与地理科学的关系1.联系①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从地理科学知识中选择而来,反映了地理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地理学②中学地理教材反映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③中学地理教材的水平受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制约④中学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与地图学的关系。教材中有大量的地图,有关地图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部分2.区别①地理科学立足于揭示地理规律,发展地理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地理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使用地理科学知识来教育学生,发展教育事业②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狭小,仅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③地理科学关心的是科学价值。而教材更关心教育价值,教材只选择教育价值大的内容④地理科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的研究是教学方法第二节中学地理教材整体分析——初中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材的整体分析以册为单位,从教材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教材的整体特征。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新的课程观新的教材观新的教学观(一)新的课程观1、旧的的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2、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要给予新的内涵!以学生发展为本跳出过分注重以学科体系架构的框框跳出过分注重以传承知识为主的框框从公民教育角度构建教材的宏观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教材的微观结构体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二)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什么?•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的“手段”1、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工具性——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有助于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能力•有益于实践活动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2、新教材的调整要点(表达方式上的调整)旧教材: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新教材: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旧教材: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新教材: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旧教材: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结新教材: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三)新的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地理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选择——如何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1.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突破意图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强调从身边走向科学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2.基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教学必须:(1)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2)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优顺序(3)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个用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的形成为教材创新提供基石!3.突破口的选择教学内容编排的探究性教学内容表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选择的有用性教材语言的通俗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三、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呈现方式世界地理总论分论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亞)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极地地区中国地理总论分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认识省级行政区(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走向世界的中国1.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满足基本要求把《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逐一分解,并落实到教材的相应部分,以保证新教材对课程标准的验证性。(2)突出学习方法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强调探究: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与理科课程不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的探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价值取向!例1七年级上册对气候类型内容的设计(地理规律)目标设定: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内容设计:从与天气的对比和人们的感受中体会什么是气候阅读气候类型图,了解世界气候是有差异的找规律、析原因: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影响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不逐一讲述气候类型不要求记忆气候类型的名称某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散到有关区域中讲述例2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内容设计(要素之间的联系)目标设定: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内容设计:从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引入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例3八年级下册区域的选择(区域特色)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精选区域:对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选择,不追求“量”,而要求“质”(特色)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选择区域:世界地理部分——1个大洲、5个地区、6个国家中国地理部分——9个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区域知识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3)注重拓展空间教材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例4七年级下册对“亚洲”内容的设计亚洲涉及到的其他大洲世界第一大洲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地形和河流(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北美洲的地形(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复杂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非洲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对比)(4)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汲取国内外教材成功的编写经验,为我所用。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2.表达教学内容的多种思路(1)基于问题的思路整套教材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分量,使之成为教材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下图示)目(框题)活动式章节叙述式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图像对问题目标的设定对问题探究的过程梯度广度例5教学内容分解示例目(框题)教学内容的分解叙述式课文活动式课文天气及其影响(七年级上册)天气的概念阅读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日本)(七年级下册)用事例说明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分析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位置优越(八年级上册)具体描述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四大地理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叙述课文部分: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及原因来料加工,制成品出口;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情有关活动课文部分:设计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1)看图分析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2)为什么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岸地区(适应日本加工贸易经济)(3)对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评价优越的位置叙述式课文: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活动式课文:在比较中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比较(2)与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比较(3)综合归纳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发展农业对外交往发展海洋事业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叙述式课文: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活动式课文: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相关因素分析)(1)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A(北方与西北的界线)的主导因素(2)读1月等温线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B(北方与南方的界线)的主导因素(3)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与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分析确定界线C(青藏地区与西北的界线)的主导因素(2)基于案例的思路范例式案例全面分析(例6亚洲)主题式案例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重点)(例7区域示例)范例式案例全面分析——例6亚洲目标:学习全面分析一个区域的方法,并注重知识的迁移。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说明一个大洲存在的有关地理问题认识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位置面积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要素)第二节人文环境人口文化经济(人文要素)主题式案例重点分析(一个或几个重点)(例7区域示例)国家或地区主题世界区域印度(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中东(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美国(发达国家)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资源消耗大国中国区域北京(政治文化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古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的经济城镇的发展黄土高原(特殊地形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3)基于情境的思路运用真实的情境和虚拟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情境在教材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脱离情境的知识是死知识。知识必须在它发挥作用的情境中使用,才能使知识具有情境性,从而使之成为“活的知识”。•知识的学习应该在一定的生活化的、符合学生经验的、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设置情境的策略:(1)提出一个与学习新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兴趣。(2)提出一个包含所学课题的奇特现象。(
本文标题: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01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