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71227)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修读学期1制订时间2017年8月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时16课时学分1课程大类素质教育课课程小类公共基础课合作开发企业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执笔人王星飞合作者朱岚审核人徐秀兰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二)课程设计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2.培育并滋养学生心中的沃土——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问题讨论、知识讲述、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及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二、课程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2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一)能力目标: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二)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三)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三、课程内容和要求3学习单元工作任务课程要求教学方式/安排学时分配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心理健康概述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科学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1.辨析健康与心理健康2.理解心理健康标准3.正确理解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4.心理健康训练及方法1.具有一定的心理观察能力2.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1.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强烈2.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强烈讲授法、案例法制定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学习导图2认识自我、接纳自我1.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2.学习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1.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2.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3.认清自我意识中的矛盾1.能认识自己的心理2.能客观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3.能充分发掘自己的兴趣特长1.具有自剖析的愿望2.具有科学面对自己缺点的意识讲授法、讨论法发起“自我剖析”大讨论,激发学生自我剖析热情2情绪管理1.讲解情绪的概念与作用2.分析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讲解大学生情绪特点4.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情绪1.情绪的概念与作用2.情绪管理3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4.大学生情绪的特点与常见的情绪困扰5.健康情绪的衡量标准6.健康情绪的培养方法1.能客观地直面自己的情绪2.能把握大学生情绪特点3.具有一定的情绪调适能力4.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1.要有情绪管理意识2.具有情绪管理必备的资源讲授法、测试法利用“情绪类型”测试量表让学生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情绪类型。21合理优化学习心理1.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与学习心理概念2.讲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1.学习与学习心理的概念2.大学生学习特点3.学习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4.学习心理问题与原因1.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2.具有客观分析学习情景的能力3.具有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1.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2.要有健康学习习惯3.要有健康学习心理培养的讲授法、讨论法要求学生讲一个影响自己学习的生动事例,来例证学习心理的重要性243.梳理学习特点4.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与调适分析5.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调试资源恰当处理人际交往1.讲解人际交往理论2.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与特点3.教会学生如何处置常见的人际交往不良心理1.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2.人际吸引3.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4.人际交往原则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与特点6.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几个误区7.几种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及调试1.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2.懂得利用交往技巧来改善人际关系3.具有挖掘人际资源的能力1.要有科学的人际交往观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素养3.善用语言沟通讲授法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金正昆教授谈人际沟通》2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1.剖析科学的恋爱观2.分析校园恋爱的利与弊3.帮助学生科学地对待两性关系4.规范大学生健康的恋爱行为1.什么是爱,什么是爱情2.大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3.大学生恋爱心态4.科学看待两性关系5.什么才是正确的恋爱观6.恋爱中应该坚持哪些些原则7.大学生恋爱行为特征8.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及自我调适1.具有明辨是非、鉴别善恶的能力2.具有较有的恋爱能力3.具有较强的直面失恋的能力1.具有科学的恋爱观2.具有儒雅的恋爱情趣3.具有高尚的节操讲授法、讨论论心理测试“你的恋爱观正确吗?”25远离网络危害1.帮助学生理解是网络心理的概念2.讲解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3.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及成因4.大学生网络心理调适1.网络心理的概念2.网络的特征3.网络的负面影响4.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及成因5.大学生网络自我调适6.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社会引导1.具有抵制网络不良影响的能力2.具有健康利用网络的鉴别力1.要有文明上网的习惯2.要有法制意识,不传谣。讲授法心理测试:网络疲劳测试2总计142166四、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以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调整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面貌,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确立人生目标,充实而愉快的生活。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倾向于体验式教学、领悟式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故事、影音节选、放松音乐等素材,实现体验式教学。除此之外,充分运用适合于团体辅导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1.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2.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一个案例材料可供思考、研究的方面很多,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防止漫无目的地分析,一般情况下,每一案例材料后面都拟定有讨论题,这样学生有的放矢。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紧扣理论要点、突出材料重点、繁简难易有度、题量多少适合”。3.情景模拟法。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情景模拟法”。这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仅提供——定案例背景材料(称之为情景),而需要据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扮演案例材料中当事者的角色,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情景,进行“情景体验,现场模拟”。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意“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有利于同学们在案例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进行分析。(二)教学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目标为核心,结合学院大一年级自身特点和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2.精选教学内容根据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真实反映社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尽可能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3.倡导体验分享本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7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4.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通过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5.注重教学过程(1)丰富学生经验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2)引导学生自助、助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3)注重团体动力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利用团体动力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团体气氛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利用团体支持使活动效果得到加强。(三)教学评价本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健康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不同教学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写出记录,作为评价的教材。2.作品分析。作为教材内容,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进而评价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特别让学生评价自己是否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后,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情况、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提高和改善。8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互相评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5.心理测量。使用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通过心理测试(后测)与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前测)相对照,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性显著性,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情况的影响。(四)课程考核以过程性考核综合评定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课堂考勤30%,缺席(包括旷课,请假)1/3以上者不得参加终结性考查;期中考查30%;期末考查40%。五、教材编写与选用授课选用的教材:朱静主编《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本文标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712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01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