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回族的民俗万轩庭张西康•第一节回族的宗教信仰习俗•第二节回族的传统节日•第三节从衣、食、住、行看回族风俗•第四节回族的礼仪习俗•第五节回族的语言习俗第一节回族的宗教信仰习俗•回族的信仰总起来讲有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回族穆斯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信天仙(麦俩伊克)、信经典、信圣人、信复生、信前定。回族群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实际行动中,履行五功,即念、礼、斋、课、朝。一、回族的基本信仰•信安拉(真主)这是六大信仰的核心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信天仙(麦俩伊克)认为除了人世以外还有个妙世,真主用光创造的诸天仙即属于妙世的世界范畴。•信经典回族穆斯林信仰《古兰经》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穆撒的《讨拉台》、尔撒的《引支勒》、达吾代的《宰卜尔》等列圣的一切经典。•信圣人回族经常口头上能叫出名字的主要有: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撒、穆罕默德等,并讲述他们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信复生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究有一天会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信前定认为人生的寿命长短,贫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定夺好。二、回族的基本修功•念回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阿拉伯语叫“舍哈德”(作证词),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不仅要念,还要理解其含意,要念念不忘真主。•礼礼拜,阿拉伯语叫“撤拉特”,波斯语叫“乃麻孜”。主要是每日的五时之礼(晨礼、晌礼、礼、昏礼、霄礼),每周五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次大的会礼。•斋就是斋戒,统称“封斋”、“闭斋”、“把斋”。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一月,每天东方发白前进食,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食,绝性交,意谓“清心寡欲,专事真主”,磨练意志、思想、身体。•课天课,也叫“济贫税”。每一家回民到年末都将所有资产清算一下,出自己生活所需外,盈余都按比例纳课,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就是朝觐,朝觐一词是阿拉伯语“哈吉”的译意。伊斯兰教规定凡是穆斯林成年男女,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一生中必须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克尔白圣地朝觐一次。朝觐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2月9日至12日古尔邦节前后。主要仪式有受戒、转天房、住米那、站阿尔发特山、奔走萨法与麦尔卧二山之间、射石(打鬼)和宰牲等。凡是朝觐过的人被称为哈吉(朝觐者),哈吉在回族中是非常荣耀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每年都组织大批穆斯林朝勤团到麦加去朝圣。•回族除五功外,还有要求子女孝顺父母,福气要相互敬爱,回族同胞间相互宽忍,朋友间真诚相待等等,认为也是信仰的一部分。三、回族的宗教场所•回族的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长存,无所比拟。“清真”,原为普通的名词,是纯洁质朴的意思。唐宋时期有名的文人墨客以“清真”入诗的不少。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等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了“清真”一词,并赋于“清真”以新的含义加以“垄断”专用。如明清之际的回族学者解释为:“清”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无所比拟。从此以后,回族穆斯林虔诚地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清真寺用途广、作用大。是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回族穆斯林会礼、聚礼的场所,阿訇讲学,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动乱年代,还是回族人民反抗斗争的重要场地。•回族的清真寺,从建筑风格看有两类:一类是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另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宫殿式建筑。清真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浮雕、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肃穆庄严、别致壮观。•银川西环大寺,位于银川市老城西区,是宁夏新建的最具阿拉伯风格的代表清真寺之一,占地大,邦克楼高耸云端,殿堂宽敞,色彩浓郁。新建的银川西环大寺银川西环大寺里的回廊•固原上店坊清真大寺,座落于固原市原州区南郊,在凹地上堆高建寺,其风格结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尤其是大殿带有明显的我国古代建筑风格,是固原回族重要的寺宇之一。固原上殿坊清真寺的中式大殿固原上殿坊清真寺的外景四、回族宗教人士的“穿衣”仪式•“穿衣”亦称挂幛,是对回族伊斯兰教经堂学校小学生毕业仪式的称谓,即授予阿訇资格。•穿衣,一般选择在学生受教育的经堂或清真寺等,多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回族教主的忌日以及住吗日等举行,仪式庄严隆重。•典礼仪式上,首先,本坊阿訇想广大穆斯林群众总结汇报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及穿衣者本人的学习成绩,讲授“穿衣”的贵重;•其次,由本坊阿訇、乡老、管事将毕业证书赠给本人,并给他穿衣;•第三,亲戚朋友、同学给穿衣者披红挂彩以示庆贺;•第四,穿衣者和家族亲戚以及本坊教民,给阿訇赠送匾额、衣服及其他纪念品,以报答教育之恩;•第五,“穿衣”的满拉要向在场的全体穆斯林演讲《古兰经》和《圣训》的有关章节,同时,赞索里娃提,教民一个个与“穿衣”学生摸手,以示亲切、敬仰。•至此,“穿衣”的学生便正式取得了“阿訇”的头衔。五、回族宗教信仰民俗的特点:•第一,农村回族信仰比例高于城市。第二,聚居区回族信教比例高于杂居区。第三,老年人信教比例高于青少年。第四,农民信教比例高于干部职工。第五,文盲、初识字的信教比例高于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信教程度而言,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和特点。第一,清真寺阿訇、满拉以及60岁左右的回族老人笃信伊斯兰教,严格遵守其教规,坚持“五功”,特别是每日坚持五时礼拜。•第二,中年回族特别是回族聚居的中年人由于参加生产,外出经商,以及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坚信伊斯兰教,但不能很好地坚持一日五时礼拜。根据情况一般只参加星期五主麻日聚礼。在斋月有的也不能天天坚持。•第三,农村青年回族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但参加宗教活动很少,一般都不会念《古兰经》,多数只会念“清真言”,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随顺参加会礼,平时礼拜的很少。•第四,城市里工作的回族中青年,知道自己是回族,有些也信仰伊斯兰教,但一般都不履行“五功”。生活上有些人也不大讲究,有不少人抽烟喝酒。第二节回族的传统节日•我国回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既是回族的民族节日,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希吉来历(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一、开斋节•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是回族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进行一个月的斋式,白天不饮不食,一个月结束,望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开斋节一般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这天清早起来沐浴净身,穿上最洁净整齐的衣服,到清真寺去举行会礼等庆祝活动,并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会礼后请上阿訇到已故亲人的坟茔去走坟,悼念亡人。二、古尔邦节•“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三、圣纪节•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穆罕默德于571年4月21日(伊斯兰教历纪元前51年3月12日)诞生在阿拉伯麦加一个古莱什族家庭中,病逝于623年6月8日(伊斯兰教历第11年3月12日),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因此,回族把“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称为圣纪节。其纪念方式主要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到清真寺听阿訇宣讲穆罕默德的历史及其伟大功绩,宣扬他的高尚品格等,并为他诵读古兰经及祈祷词。仪式后开始丰盛的聚餐。圣纪节一般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举行,也可以在3月内任何一天举行,圣纪是回族每年一次隆重的庆典,也是回族的“圣诞节”。四、回族节日民俗特点:回族的三大节日,原来都是宗教节日,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1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中国化,它已深深地融入到回民的生活,它不仅是宗教节日,而且已成为回族人民文化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年。第二,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具有全民性、稳定性、纪念性等特点。第三,回族传统节日还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近几年来,回族在过节时越来越注意商业贸易。根据回族节日的消费特点,买卖牛、羊肉及其他饮食和蔬菜,买卖民族用品等。第三节从衣、食、住、行看回族风俗•一、回族服饰习俗及特点•二、回族的饮食习俗•三、回族的饮茶习俗•四、回族的居住习俗•五、回族的禁忌习俗一、回族服饰习俗及特点服饰是人体外部装饰的总和。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服饰习俗。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差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妇女的年龄服饰更清楚,有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式形成不同的服饰等。(一)回族男子服饰号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礼拜帽”,意为回族的头号或标志。号帽从颜色上看,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黑色或灰色。•戴斯达尔: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回族除了带白帽以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是因为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教时,头戴戴斯达尔礼拜。•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档宽松裤等。•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倾心、干净、文雅。•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的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回族的老人均扎绑裤腿。回族男孩的童装,有的地方所用颜色比较俗,有的地方一律用花布。衣服的袖口和膝盖处也喜欢绣花。•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戴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身宰牲、救牲,是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二)回族女子服饰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有特点。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回族的盖头一般都是绿、黑、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或上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钙土显得素雅端庄。•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亮色的,如绿、蓝、红;农村青年喜欢穿红上衣,绿裤子;城市里的回族女青年则喜欢穿苹果绿、翠蓝、天蓝、水红、粉红和藕荷色的衣服等。•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有一身礼拜服。回族妇女一般不穿超短袖衫、短裤和裙子,忌赤脚行走。•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大禁衣服,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以
本文标题:回族文化习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02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