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样卷-Word版
化学样卷第1页(共6页)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样卷化学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S:32Cl:35.5Fe:56Cu:64Zn:65I:12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水(H2O)是生命之源。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可用“H2O”表示的是A.水晶B.可燃冰C.干冰D.冰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基本单位是A.升B.千克C.米D.摩尔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碘的升华B.氮气液化C.钢铁锈蚀D.汽油挥发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Al(OH)3胶体B.CuSO4溶液C.稀盐酸D.稀硝酸5.碳酸钠溶液在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现的颜色为A.紫色B.黄色C.绿色D.红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6题,共26题78分)、非选择题(第27题~第29题,共3题22分)共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4.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化学样卷第2页(共6页)6.614C常用于测定动植物标本的年龄。该原子的中子数是A.6B.8C.14D.207.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苯的结构式:C6H6B.N2的电子式:NNC.S2-的结构示意图:+28616D.KCl的电离方程式:KCl=K++Cl-8.K2FeO4是一种高效水处理剂。它属于A.酸B.碱C.盐D.单质9.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A.水银—AgB.胆矾—CuOC.烧碱—NaOHD.明矾—Al2(SO4)310.用NaCl固体配制100mL0.100mol·L-1NaCl溶液。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A.溶解B.蒸发C.转移D.定容11.在含有大量的OH-、K+、Cl-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H+B.CO32-C.Ag+D.Mg2+12.下列物质含有共价键的是A.HClB.MgOC.CaCl2D.KBr13.下列物质属于高分子的是A.蔗糖B.聚乙烯C.油脂D.氨基酸14.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不会..导致酸雨的是A.NOB.NO2C.CO2D.SO215.判断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A.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B.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D.分子式相同,但分子内碳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化学样卷第3页(共6页)16.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A.难挥发B.难溶于水C.不与钠反应D.可用作燃料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7~20题。人们曾认为化学反应速率小、原料利用率低,不可能用于工业化生产。化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该反应的条件,如催化剂、温度、压强等,并更新设备,成功地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17.合成氨的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18.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2是还原剂B.H2是氧化剂C.N2失去电子D.H2发生氧化反应19.下列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正确的是A.增大N2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B.减小H2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C.升高温度能减慢反应速率D.添加催化剂对反应速率无影响20.合成氨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断开H-H键放出能量B.形成N-H键吸收能量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2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Ba2++SO42-=BaSO4↓B.Na与水反应:Na+H2O=Na++OH-+H2↑C.CaCO3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D.Al与稀硫酸反应:Al+2H+=Al3++H2↑22.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棒为负极B.铁皮的质量减少C.硫酸被氧化D.电子从石墨棒经导线流向铁片N2+3H22NH3Fe石墨稀硫酸A化学样卷第4页(共6页)23.下列有机反应属于酯化反应的是2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A.用生石灰干燥CO2B.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HCO3C.用Cu与浓硝酸反应制备少量NO2D.用NaOH溶液鉴别NH4Cl溶液和(NH4)2SO4溶液25.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3,Z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原子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ⅠA族B.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强D.原子半径:r(Y)<r(X)<r(W)<r(Z)26.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22分。27.(6分)维生素C()能防治坏血病。(1)维生素C属于▲(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2)维生素C中含氧官能团有酯基和▲(填名称)。点燃A.CH2=CH2+Br2CH2BrCH2BrB.2CH3CH2OH+O22CH3CHO+2H2OC.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D.CH4+2O2CO2+2H2OCu或Ag△浓硫酸△CH2—CH—CHC=OC=COOHHOOHOH化学样卷第5页(共6页)(3)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变红,说明维生素C溶液具有▲性。(4)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几滴酸性KMnO4稀溶液,实验现象为▲。28.(6分)某硫酸厂产生的烧渣(主要含Fe2O3、FeO,还有一定量的SiO2)可用于制备FeSO4,其流程如下:(1)“酸溶”时,提高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写一条)。(2)加入Fe粉还原后,检验Fe3+是否反应完全的试剂为▲。(3)写出“还原”步骤中,Fe粉和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9.(10分)水体中常含Na2S、H2S等可溶性硫化物。为测定某水样中可溶性硫化物的硫含量ρ( 可溶性硫化物中硫元素的质量水样的体积),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类仪器省略)。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N2,并维持一段时间。步骤2:取100mL水样加入三颈烧瓶,再将烧瓶置于60℃水浴中,滴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H2S。再次通N2,将H2S赶至吸收瓶中,使其完全转化成ZnS沉淀。步骤3:过滤,洗涤,将ZnS沉淀转入锥形瓶中,加入15.00mL0.01000mol·L-1I2溶液,控制溶液pH,充分反应(-2价的硫元素被I2完全氧化为S)。步骤4:向锥形瓶中滴加少量淀粉溶液,再滴加0.01000mol·L-1Na2S2O3溶液,发生反应:I2+2S2O32-=2I-+S4O6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20.00mL。酸溶烧渣还原H2SO4滤渣FeSO4溶液过滤过滤FeS2少量Fe化学样卷第6页(共6页)(1)步骤1中,通N2的目的是▲。(2)步骤3中,反应的I2的物质的量用n(I2)表示,生成的S的物质的量用n(S)表示,则n(I2)n(S)=▲。(3)步骤4中,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为▲。(4)计算该水样中可溶性硫化物的硫含量ρ(以mg·L-1表示),并写出计算过程。▲。化学样卷第7页(共6页)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样卷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选择题(共7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DCABBDCCBBA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答案CDDADACABCCDD二、非选择题(共22分)27.(6分)⑴有机化合物⑵羟基⑶酸⑷滴入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变为无色28.(6分)⑴适当加热升温等⑵KSCN溶液⑶2Fe3++Fe=3Fe2+29.(10分)⑴除去装置内的O2,防止生成的H2S被O2氧化⑵1⑶溶液蓝色恰好褪去⑷n(I2)=15.00mL×10-3L·mL-1×0.01000mol·L-1=1.500×10-4moln(Na2S2O3)=20.00mL×10-3L·mL-1×0.01000mol·L-1=2.000×10-4moln(S)=n(I2)−12n(Na2S2O3)=5.000×10-5molm(S)=5.000×10-5mol×32g·mol-1=1.600×10-3g=1.600mgρ=m(S)V(水样)=1.600mg100mL×10-3L·mL-1=16.00mg·L-1
本文标题: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样卷-Word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07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