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摘要: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关键词:中国园林;明清园林;艺术特点中国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昆仑山瑶池仙境、东海神山仙岛的神话故事。殷周时期就有了林囿、林台、林沼的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明清到了顶峰。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典园林,很多是明清时候建的,或更早时期经明清改建的,它们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园林是经过造园匠师精心策划的,运用堆造假山、布置水面、养花种树、营构建筑、匾联题词等手段艺术地再现一个理想的空间,是园林主人畅山游赏、吟诗作画、抚琴对弈、聚朋会友,甚至是坐禅修道的地方。清朝的帝王还有在园林里边听政、居住的传统。中国的园林根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和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师法自然,巧于因借(一)师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的浓缩。比如说山的表现,或者像杭州西湖群山、四川峨眉山那样的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或者像黄山、庐山的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高峰峡谷,或者像桂林石林神秘洞府那样的灵秀神秘;园林的水或者表现如太湖、西湖那样的海阔天空,或者再现河流那样的迂回曲折,或者表现瀑布溪流那样的奔腾欢跳等等;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是山林野趣、荷塘秀色、鸟语花香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提炼和写照。这一切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创造,但也是师法自然的,故而象是天生地就的一样。正好像是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他的书《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桥等等建筑是源于生活的,是地方民居建筑的升华、再现,它们的形象通透轻盈、变化多端,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化在自然山水之中,使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中的路是联系景点的纽带,起导游作用。园林的路是乡村小道的艺术再现,也是景的组成部分。庭院中的花阶、铺地具有装饰趣味性,烘出了高雅的建筑、环境气氛。书法、诗文也以匾联的形式融入园林,达到丰富园林文化内涵的作用。中国园林就是综合运用了上面的多种因素的艺术布局,再创了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赋予了情感、理想化了的自然,呈现出一派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气韵生动的自然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工整、对称的人工美形成鲜明的对照。(二)巧于因借巧于因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叠山理水,面对高低不平的地形,采取低处挖土成湖,高处筑土为山,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顺理成章地创造自然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随地形变化而灵活布置,随地势变化而高下曲折有致。当方的就方,该曲的就曲,就是半亭半廊也能恰到好处。对于古树名木更加珍惜爱护,当建筑和古树名木矛盾的时候,宁可建筑移位,即使万不得已也只修剪几根枝杈,保全树木,以取得雕梁画栋和古树庭荫相得益彰的效果。与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对称、规整,甚至是对有生命的植物也要修剪成几何图案,以表现人是自然的主宰是完全不同的。巧于因借的另一方面是借景与障景的运用。凡是园外能激起人们视觉、听觉、嗅觉美的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景象都采取借景的手法纳入园内,凡是格格不入的败景都采取屏而障之的手法拒之园外。这就是所谓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如颐和园为借西山、玉泉山的群峰,在坦荡辽阔的昆明湖西侧,不仅不筑任何高大密集的建筑,而且只植桃柳相间的西堤,并只稀疏地点缀几座石桥,远远望去,好像一抹青烟,既障住了颐和园的西墙,又把数十里之外的西山群峰召入园内,使开阔的昆明湖更加开阔,层次更加深远。再说后湖的地形是在改造原有池塘、洼地的基础上,把疏浚出来的湖泥堆在北宫墙的内侧,形成一条绵延起伏数里之长的缓丘。这一障就障出了北宫墙与墙外的闹市街景,又创造了一个幽静的后湖景区,给人以山外有山,水外有水的联想,景色变得无限幽深。私家园林用地狭小,用借景的手法来拓展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二、含蓄内秀,小中见大含蓄内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园林里就是高筑园墙,屏去园外的闹市繁景,使之成为一个与世隔绝,闹中取静的人间天堂。私家园林的用地是有限的,皇家园林用地虽然广阔,但是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景色,达到小中见大是明清园林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利用山、石、树木、建筑来分隔空间,划分景区,组织景象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格局。例如苏州留园小蓬莱——涵碧山房,曲折的游廊,闻林樨香亭,曲溪楼,五峰仙馆等园中园、景中景一系列不同情趣的园林空间,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蓄感。而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则是运用园中园、景中景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度。园中园、景中景是通过一系列起接开合,明暗对比鲜明的一系列空间和灵活多变的游览路线形成动态的立体画卷。在这动态的立体画卷中,全园景色最优美、意义最深刻的组景放在园子的深部,达到景越长、境界越大的目的。在这高潮出来之前并没有设置重重的、曲折的、晦暗的过渡空间,而是渐入佳境,豁然开朗,引起游人极高的审美情趣。这种手法与西方同一时期的古典园林一目了然是完全不一样的。颐和园从广场进东宫门、仁寿殿,再穿行于仁寿殿的排坊,殿堂的庭院之中,再走出一道看不透却走得通的小丘,在不经意之间,空间豁然开朗。西山云影、浩荡昆明湖,金壁辉煌的万寿山突然奔来眼底,空间在此一截,这一截截得气象万千,大有如众流归海的气概。苏州留园在大门口与园区之间,有一道50来米狭长通道,造园匠师把它处理成了一个厅室走廊,山石庭院等十多个空间,相互穿叉,大小相间,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兴趣的空间。当你来到主体园林的入口古木交叉的地方,园林的景色还只能透过一个一个的漏窗若隐若现地出现。最后通过一道洞门来到一个敞台,这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才和盘托出,把人的审美情趣推到了高潮。三、诗情画趣,无限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是因为古代文人广泛参与造园的结果。在园林的景物中自然就渗透着诗人的那种诗情美、画趣美和意境美。(一)诗情美诗情美主要通过匾联来体现,匾联通常利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书法的形式作为该景点的命名,或者是作为景物特色的描述,或者是作者心中情感的一种表达,其中不少是取自历史名人诗篇的句子,通过匾联把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结合起来。比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出自于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点出了春天的意境;而“山色湖光共一楼”道出了登楼远眺,湖光山色齐收眼底的妙境。苏州拙政园“四面荷风亭”的匾表达了主人清高、脱俗的气节,又使深入其境者产生无风也有风的感受,使人回味无穷。而“沧浪亭”的对联“明月清风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既点出了景点的环境特征,又道出了主人对大自然一往情深的追求。明清园林的匾联多得数不胜数,好的匾联就是一份无声的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啊,朋友,我们从人生的四季走过,将给人生留下些什么?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说明书。(二)画境美古典园林的画境美是诗情美的基础,是诗与画的统一,只有优美的风景才能引发出诗的激情。园中的山水植物建筑景观的创造都是受山水画的影响。比如假山的堆砌,要讲究主峰最宜高耸、山形步步移,还要横看成林侧成峰,东西南北各不同,以及要高远、平远、深远的层次感,还应该有洞窟、溪涧、山泉的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框境是中国园林画意美的另一体现。造园匠师利用栏杆、柱、檐、树木间隙等精心裁剪的画面,简直就是一幅一幅妙趣横生的镜中游。只有一席之地的小天井,边角空地,只要用几块奇石、几杆修竹略施点缀就成为竹影移墙,秀风当窗,粉墙为纸、山石为穗,处处动人的文人墨戏山石小品。上面这些局部景观的创造手法成熟于明代,在清代随着建筑庭院、洞门、空窗、漏窗的发展而得到广泛的运用,有利地推动了明清住宅园林的园林化。明清园林景物的创造还特别注重抽象写意、以少胜多。对山水景物的创造不在于追求逼真,搬来一个真山真水,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求其神似的目的。(三)意境美园林的意境美是诗情美和画境美的统一,是一种更高层次和更广泛含义上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特点,而不同类型的园林和不同主人的园林意境是完全不一样的。皇家园林所要追求的是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一种统治意识,以及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比如颐和园在万寿山的前山和前湖主要景区,在地形改造中,景观布局结合了水利工程,并且融入了乾隆皇帝祝贺母后六十寿辰的忠孝报国之情。万寿山是在原来孤丘的的基础上向东拉长,呈现一个1000米宽,60米高的近似正三角形。从正面远看,山势虽然不高耸,却有稳如泰山的气概。昆明湖北边宽,南边窄,在十七孔桥处往里呈弧形兜转形成一只大寿桃。主景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从湖边排楼开始,经过排云殿到山顶佛香阁层层铺设。主体建筑佛香阁以全园最华丽的色彩,最高大最稳健的八面亭坐落在四十米高的石台上,超过万寿山耸入蓝天白云。在众多小建筑的衬托下,把一个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帝王气度表现到淋漓尽致,无以附加的程度。整组建筑群又通过众多的匾联如云辉玉宇、星拱瑶枢、气象朝回,渲染出神仙境界、太平盛世的意境。这一切帝王的理想、情致都是通过建筑完美和谐的形象融化在风景如画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风景美、意境美的高度统一,因而产生感人至深的魅力。颐和园昆明湖南湖岛、藻鉴棠、治镜阁的一池三山的典型格局,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的神仙境界。虽然帝王长生不老的愿望是无稽之谈,但昆明湖在三个岛屿的点缀下所产生的水外有水,山多有山,层次深远,扑朔迷离的美丽画卷着实使人产生神仙境界的联想。颐和园的皇家风范还要借助植物材料来进一步深化,如万寿山前山以成片的常绿松柏来喻意江山永固,长生不老。私家园林的意境美就完全不同了。园林的主人多数是官场失意,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文人隐士,因此园林的景观自然就渗透了他们对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满,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因此,园林就成为他们安顿灵魂的绿洲,享受人生的安乐窝。园林的主题立意,总体布局到具体的景观设计都围绕着这样的格调来展开。苏州藕园因反映了园林主人向往陶渊明弃官归田、返璞归真的隐居生活和夫妻情深意深,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朴素无华的藏书楼、织帘老屋、城曲草堂隐喻为读书明智、放弃富贵、甘愿淡泊宁静的生活。双照楼让人联想到他们形影相随的情感;听橹阁是说护城河上的划桨摇橹声通宵达旦,
本文标题: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12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