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重温红色轨迹传承革命精髓
重温红色轨迹传承革命精髓李怀和二〇一四年四月(一)党的发展脉络1921年7月——1923年6月,党创立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大革命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9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6年9月——1966年5月,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2月,“两年徘徊”时期;1978年12月——,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思想和组织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急需有人来领导他们反抗剥削和压迫,而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相继失败又反映出了农民阶段和资产阶段的阶级局限性,中国人民正在寻找一支新的领导力量。五四运动李大钊陈独秀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上海市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船上召开);出席代表13名,代表了全国53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为实现共产主义。会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推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旧址参会的13名代表和2位国际友人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书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广东陈公博旅日周佛海陈独秀特别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马林尼柯尔斯基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开幕式的代表有165人。代表中有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24人,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步入会场大革命失败“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中山舰失败原因:客观上,国民党右翼势阴谋篡夺领导权、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和共产党成立初期自身的弱小;主观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前期酝酿: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公开决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彻底决裂:“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七会议会址参会人员合影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2万余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革命埋下了宝贵的火种。八一南昌起义(油画)上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残部,经三湾改编后,把队伍拉上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收编地方武装袁文才、王佐部,后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残部会合(井冈山会师),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古田会议(油画)会议决议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5万多人(龙冈伏击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调集20万军队,由何应钦任总指挥,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术,“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坚持“诱敌深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连续取得五场战斗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东固突击公秉藩)。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率30万人,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歼敌3万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九一八”事变事件回顾: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是日本长期实行军国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变后,国共态度:国民党: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采取了忍痛含愤,诉诸国联,弥合分裂,准备抵抗政策,9月23日发布《告全国同胞书》,11月30日蒋介石发表讲演,声称“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掀起全国性救亡运动,提出“武装拥护苏联”的口号,派杨靖宇等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项英、张国焘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通过了宪法大纲及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瑞金中央政府大礼堂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三次“左”倾路线1、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2、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立三路线”)3、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两个德国人的战争”广昌保卫战:1934年4月10日,蒋介石调集11个师的兵力进攻广昌,中央红军用9个师按照“御敌于国门之外”方针,采取处处设防、节节抵御战法,同优势的国民党军在固定阵地上拼消耗,在历时18天的作战中毙伤俘敌2626人,但是自身却伤亡5093人(约占参战红军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标志性战役。冯.赛克特李德庐山军官训练团碉堡政策开始长征“陈济堂让路”与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红军突破第一、二、三道封锁线后到达湘江,蒋介石调集3路大军20多万人对我军实行“半渡而击”,誓全歼红军于湘江东岸。我军与优势之敌拼死苦战,于12月1日突围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关键,也是最惨烈的一仗。1934年10月10日,红军发布《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中央红军踏上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长征出发地之一:江西瑞金武阳围渡口遵义会议酝酿:行军途中,毛、张、王达成共识(“担架上的阴谋”)。通道会议(12月12日),通过毛泽东提出的转战贵州的建议;黎平会议(12月18日),就进军路线战略问题开展激烈争论,大多数人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而不支持博古、李德。猴场会议(12月31日),规定作战方针及时间、地点选择,军委必须向政治局会议报告,限制博古、李德的盲目指挥。遵义会议会址铺垫:召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各军团负责人等共20人参加了会议,博古、周恩来、张闻天分别作了报告,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意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向北走还是向南走”懋功会师:1935年6月16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河口会议: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会议否定了张国焘南下主张,同意了毛泽东等人关于北上的意见。另立中央:张国焘10月5日在四川北部的卓木碉自立“中央”,自封“主席”,以“中央”名义撤销毛、周、博、张工作,并开除党籍。分道扬镳:虽中央在领导权上作了不少让步,但张国焘坚决不北上,并于9月8日密令部队南下,在叶剑英帮助下,中央于9月9日秘密北上,两支队伍分道扬镳(毛泽东的三个9月9日)。张浩建功:1935年12月,张浩(林育英)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从蒙古穿沙漠到陕北找到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内容,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以共产国际名义电令张国焘服从中央,并以私人关系力劝,加上红四军当时处境不妙和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的共同努力,最终使张国焘答应北上,避免了红军大分裂。陕北会师和瓦窑堡会议1935年10月17日,红一方面军与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标志长征全面结束。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陕北会师(油画)瓦窑堡会议会址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一二·九”运动事件简介: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日本达成“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将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大部分主权拱手奉送给日本,激起北平人民的极大愤慨。一二.九运动历史意义:一二九运动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西安事变事件起因:张学良奉命剿共失败蒋介石施加压力;全国抗日热潮高涨;张学良、杨虎城有爱国之心,不愿自相残杀。事件经过:1936年12月12日,为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和平解决:在周恩来、宋美龄、张学良等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蒋12月25日离开西安),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谢谢!
本文标题:重温红色轨迹传承革命精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17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