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师德公正是“师道尊严”的基础
师德公正是“师道尊严”的基础教育公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师德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教师个体的公正观。在探讨师德的公正性原则与“师道尊严”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师道尊严”。一、“师道尊严”是一种文化传统“师道尊严”是一种文化传统,对“师道尊严”的理解关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定位,也对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的处理有深远影响。《礼记·学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东汉郑玄《礼记注》:“严,尊敬也”,“严师”即“尊师”,显然尊师不在尊人,而在重道。师道尊严的目的是通过尊师重道而推行社会教化。二、“严师出高徒”的棍棒式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的棍棒式教育,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演变为片面的强调“教学成绩”而忽略到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教育本质。“师道尊严”的内涵在于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关系天然的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三、教育的公正性原则而对于教育的公正性原则,我国宪法固定,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公正,就是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破除传统的“师尊生卑”的思想,努力建立公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四、师德公正是“师道尊严”的基础,“师道尊严”是师德公正的本质体现因此“师道尊严”绝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无条件服从”,也不是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制严厉”,而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观念,其中老师的地位既来自外部社会对老师的认可和评价,也来自内部老师自己的魅力和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体会与判断。“师道尊严”是教育公正性原则最本质的体现,为达到教育公正需要师生双方不断共同努力配合,它是师生私人互动关系的一个原则性指导。“师道尊严”,一是指老师应当被社会和学生所尊重,二是指老师教学活动应该形成一种“公正、平等、民主”的氛围,有了“师道尊严”才可能有“公正、民主”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一批有一批学术过硬、心理素质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师德公正是“师道尊严”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五、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师德公正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籍以发挥著述的传统领域。就我国而论,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教育的公正。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师德公正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第二,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前进程度等给予合理的评价。第三,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第四,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事业要求我们爱学生,爱学生也就是爱教育事业。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第五,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教育活动中的“严”,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事业要求教师爱学生,爱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仁慈德性的践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健康成长、学业成绩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仁慈德性的践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健康成长、学业成绩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践行师德公正,才能使“师道尊严”得以发扬。
本文标题:师德公正是“师道尊严”的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4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