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谈谈你对新闻心理学的认识:媒介差异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和归宿,新闻产生于受众的需要,受众的反应是新闻活动效果的衡量标准。媒介与受众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传播事业为适应社会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为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发展。不同的媒介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新媒体四个方面分析媒介差异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在当今众多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途径。而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电视媒介的传播有其特有的优势。从新闻方面来说,电视的最大优势在于电视所特有的现场,具有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如对于一场足球赛,各报纸与电台都做详尽的报道。然而,电视报道,却以无与伦比的现场感征服了观众。在电视报道中,足球是怎样突然穿射的,守门员扑射时面部表情怎样,队员们有哪些动作,球迷观众有怎样的反应.....这都被活灵活现地及时再现于人们的眼前,给观众以现场感。从娱乐方面来说,观众看电视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娱乐满足,电视的优势在于很强的观众现场参与,以达到娱乐与观众的和谐,更好的让观众放松心情。从电视受众来说,电视受众具有广泛性。与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相比,前者要求受众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程度。电视传媒,直接进入观众的认知领域,即使不识字,同样可以收看电视节目,并从中获取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受众没有年龄差异,文化教育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达到信息共享的和谐。电视与受众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电视媒介中,受众存在认同心理、娱乐消遣心理、求新心理和参与心理。首先,在电视媒介中,受众存在认同心理。认同心理是指受众在以往经验的影响下,有一种心理定势,从而对电视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趋向性。带有“文化认同”的需求。不同层次的观众,虽然其职业、年龄、思想观念、生活阅历以及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但是在对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认同期待。其次,手中从电视中娱乐消遣。近几年来,屏幕上涌现了大量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而且这些节目收视率颇高,电影《大话西游》等很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承受了较之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宣泄出来,否则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受众求新心理。受众接受教育电视节目,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以获取创造新生活的依据,受众对那些自己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往往产生浓厚兴趣。最后,受众参与心理。即调动受众的情感因素,使受众的情感与新闻人物和传播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际上就是让受众在心理上参与了新闻报道。像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导演在节目的组织上很注意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再加上主持人的煽情性的表演,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观众往往会被吸引,情不自禁地卷入节目的氛围中,感觉自己好像已到了节目的现场参与了该节目一样,这也是优秀的电视节目所能达到的最佳境界。报纸传媒对于受众来讲具独特的传播特征。首先是平面性。报纸以纸为传播介质进行平面传播,使得自身可以很方便和自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相较于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介,较少地受到物质及技术条件的制约。报纸的信息传播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无论你在家里或在公交车上、公园里,在白天还是晚上,都能方便地浏览阅读上面的信息。作为介质,报纸便于携带、易于储存,方便阅读,这种优势是其他媒介难以达到的。其次,权威性是受众心理对报纸的感知。这是报纸几百年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起的优势。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字的抽象性容易使人产生权威感,加之社会文化传统的原因,报纸文字容易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读者容易产生认同和依赖。这在一些有关受众对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对比调查的事例中都能得到验证。第三,受众可以通过深度报道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信息的报道形态上,深度报道是报纸的招牌,这一点其他媒体很难达到。在我国,以《人民日报》社的系列报为代表的主流报纸,尤为专注于深度报道,努力探索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力求述、析、议结合,不仅为大众观察、思索新闻事件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点,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力。第四,受众可以利用报纸的历史、文化记忆功能。在大众传媒当中,报纸的历史感是最为浓厚的。它默默记载了民族的文化演进与变革的轨迹。报纸不仅记录着人类历史,而且也书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除官方文件外,许多历史事件正是通过报纸得以记录下来的;同时,报纸对一些民间风俗、街谈巷议的记录,也构成了另一部有别于正史的微观史,真切的生活史。近年来,当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广播接触率为59.5%,仅次于电视和报纸;城乡广播听众总规模达6.5亿人。广播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当今世界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做好“三农”宣传是包括广播在内的宣传媒体永恒的报道主题,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媒体最需要报道的内容。所以,广播电台应当在办好各类专题性节目、娱乐性节目、服务性节目的同时,下力气办好农村广播节目。另外,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车载广播的听众成为广播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上班、下班、旅游还是度假,车载广播成了一个新的趋势,受到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主们的喜欢。再次,受众收听广播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心理学认为,受众收听广播,是一项调动心理自然机制各种因素形成复杂运动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想像、注意、认同、补偿等多种心理状态。过去听广播是了解时政信息、国内外大事,扩大知识面,如今,受众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天气预报、歌曲、综艺娱乐、交通信息等。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使网络受众有别于传统媒介的受众,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特点。第一,新媒介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每一个听众也可以是一个播客。播客使媒体和受众的界限日渐消弭。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技术的变迁,不断催生出新媒介和传播工具,促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对象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给人类带来不断突破时空约束和延伸自由的力量,也改变着我们已熟悉的环境,颠覆着我们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当今社会的四大媒介中,报纸的历史比较久远,网络新媒体作为后起之秀的优势也很明显,然而不同的媒介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新媒体四个方面分析了媒介差异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四大媒介应该优势互补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新闻是否能被受众接受,除了要求新闻自身具备价值因素外,还必须从受众的角度进行考察。因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环节。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与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修养,有个人的追求与兴趣爱好。总之,他们并非被动的“靶子”,在需求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他们对新闻是接受还是拒绝,不仅仅取决于新闻本身的价值,
本文标题:对新闻心理学的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5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