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武汉大学2014博士论文开题报告2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学号:2008101050126姓名:简真强导师姓名:夏清华导师职称:教授2013年6月22日武汉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精神,为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特作如下规定:第一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研究生(含:博士生、硕士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写作学位论文之间都必须作开题报告。第二条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性。第三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教研室(或研究室)所承担的国家、省部委等有关部门下达的研究项目或课题以及本人的研究特长,与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制定学术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第四条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必须提交“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3)本人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突破的难题或攻克的难关、自己的创新或特色、实验方案或写作计划等;(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不得少于3000字。第五条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向导师提出申请,申请获准后,博士生在博士生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硕士生在导师所在教研室或教学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包括导师在内,一般不得少于3人。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在作开题报告时,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必须参加,跨学科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亦可旁听。第六条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的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二种。评议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评语”栏中填写评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工作。第七条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应将登记表复印一份连同登记表原件和开题报告等一并交所在院、系研究生干事将登记表复印件加盖公章后报送研究生院培养教育处,其他材料留存院、系查备查。研究生院培养教育处将不定期抽查研究生开题报告材料。第八条本规定自2008年级研究生开始实行。第九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培养教育处负责解释。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姓名简真强院、系(所)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专业企业管理攻读学位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与企业成长指导教师夏清华拟定学位论文题目:产业集群内创业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参加开题报告教师人数3人参加旁听学生人数8人开题报告组成人员姓名职称所在工作单位赵锡斌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谭力文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先明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研究生开题报告及指导教师所提问题回答的内容记录:一、选题理由及意义(一)选题理由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表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家的认同。比如意大利产业区、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它们的成功说明了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有些地方的实践并不是很成功,而且有些地方自然兴起的产业集群经过短暂时间的繁荣后出现了衰退的情况。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有些地区产业集群繁荣,成为技术活动的中心,而其他地方产业集群会出现衰退?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术上逐渐把原因归结为地区的创业活动上。因此,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观兴起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和创业成为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产业集群研究和创业研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交叉,二者的逻辑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由于创业是一种跨越多学科的复杂过程,对创业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嵌入于社会网络,从社会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角度,基于社会网络观的创业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普遍认为创业者的网络活动对于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Jorillo(1989)认为创业者的网络活动能使企业获得成长所需的资源,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该研究发现高增长的企业比低增长企业使用更多通过网络活动的外部资源。Star和MacMillan(1990)的研究认为创业者将社会关系资本化帮助其树立正面形象,并且获得以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获得资源。MacMillan(1983)研究了创业者如何通过网络活动获得外部资源的过程,该研究通过对8位创业者的分析后发现,创业者通过网络活动表现出其自身的可信性,因而减少了新企业的风险。研究者同时指出创业企业间的关系也有助于企业的成长。Stem(1996)关注于高技术企业的联盟,发现拥有国外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创企业具有高增长性特征,而低异质性的网络关系与低增长性相关。Zhao和Aram(1995)调查了中国的创业者后发现,进行网络活动的强度可区分高成长性企业与低成长性企业。但现有研究对于网络的动态性关注不足,绝大多数关于创业社会网络的实证研究无法解释对于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而导致的创业社会网络本身的变化及其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然而,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社会网络是动态变化的,那么,这种网络的动态性究竟会对创业企业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创业社会网络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对创业企业成长产生影响的呢?因此,本文尝试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研究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理及其在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动态演化和功能;研究创业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资源聚集与创生、组织学习效率、信任关系,以及这些机制对创业企业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等方面,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创业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为创业者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二)研究意义3产业集群为研究创业现象和过程提供了恰当的环境条件,因此,本论文深入探讨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理及其在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动态演进、以及创业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不仅丰富了创业研究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指导实践者更好地开展创业社会网络活动,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创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1)本研究考察了产业集群内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理、创业社会网络的结构属性、以及创业社会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演化与功能,有助于拓展社会网络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2)本研究从资源聚集与创生、组织学习、信任关系三个方面深入考察了创业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创业企业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而从理论上解释了创业社会网络对于创业活动的重要意义。(3)本研究所有的被试取样均以我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者为样本,因而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了解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的活动规律,延展了以往关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2.实践意义(1)通过揭示产业集群内创业社会网络的形成及其对创业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创业企业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帮助创业者识别有效的社会网络活动,提升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2)通过探讨集群创业者构建创业社会网络的过程,有助于帮助集群创业者如何建立和维护创业社会网络,以及如何提升他们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并由此提升创业绩效。(3)通过对产业集群内创业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过程分析,有助于为创业者通过增强创业社会网络资本来改进创业绩效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产业集群中的创业问题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产业集群中的创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为创业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产业集群内存在的创业协调机制等方面。在产业集群为创业提供的资源支持方面,Bianchi&Bellini(1991)认为集群中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息。Becattini(1990),Brusco(1990),Harrison(1994)等认为集群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既有直接的集群效应,也有间接的网络过程效应。Geroski(1995)认为集群效应的产生部分是由于集群中的成员企业可以获得共同性知识,这些共同性知识通常并非是有意识地在企业间流转。另外,Paniccia(1998)认为在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性,许多公司的CEO,或高管且团队成员都有相似的背景,并且彼此间了解。Krugman(1979)从集群经济的角度指出,创业活动更有可能集中出现在具有明显人才优势的地区。产业集群内存在的创业协调机制也一直是产业集群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如Gulati(1995)分析了产业集群内创业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Mohr(1994)分析了创业企业间的沟通行为。Pouder和John(1996)分析企业间的知识流通过程,认为集群中的企业可通过流4动的人力资源、与其他企业交流、合作联盟、直接观察与媒体五个中介来获得知识和信息。Feser和Bergman(2000)认为集群内部有更多的非正式的信息交流,由于共享人力资源市场使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流动更为容易。Baptism和Swann(1998)以知识溢出的观点探讨了集群内企业是否有更多的创新行为,该研究认为集群中存在的生产与研发知识的外溢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正向影响。在国内,贾生华等(2003)对浙江省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的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与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地方产业政策和服务措施、行业协会的参与以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全等因素会对集群内企业的持续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朱宪辰、杨静文(2003)对国内三个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创业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产业集群中特有的具有可比的企业主之间的模仿与合作、本地信息知识交流、政府部分介入程度等因素都对创业活动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龚艳萍等(2004)通过对台湾制鞋业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企业集群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李新春(2004)通过对我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企业为样本进行计量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式创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谢洪明等(2005)对珠三角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技术和资本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互动和知识流通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二)基于社会网络观的创业研究现状综合该领域已有文献,我们发现创业企业间社会网络的形成及演进过程研究、社会网络的结构效应研究以及社会网络作用机制研究等领域均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1.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形成及演进过程研究从90年代以来,从动态的视角研究企业创建过程中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这方面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是Butler和Hansen提出的三阶段创业网络演进过程模型,以及Larson和Starr提出的三阶段组织创建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Butler和Hansen(1991)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社会网络在企业创业阶段、业务启动阶段以及业务持续阶段社会网络活动的演进过程,并提出三阶段的创业网络演进过程模型框架。与Butler和Hansen(1991)的创业网络演进过程模型不同,Larson和Starr将创业社会网络演进过程的焦点集中于关注企业的创建过程,并由此提出三阶段的企业形成社会网络模型。我国学者彭华涛,高维义(2004)分别从弱关系力量、强关系力量以及结构空洞3个方面探讨了高科技企业创业模式选择的社会网络基础。彭华涛(2006)考虑创业社会网络的成长因素,建立了创业社会网络构建的单期委托代理模型和三期委托代理模型。赵晓东,王重鸣(2008)证实了创业者个人主动性、社会技能、成就
本文标题:武汉大学2014博士论文开题报告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5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