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芣苢》•芣(fú)苢(yǐ):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诗经·周南-芣苢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07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参考答案](1)赋。(1分)【评分参考】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赋”是陈述铺叙。“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是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考答案]•(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分)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评分参考】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2分)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分)(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答案(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经》拓展•《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背景知识•《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诗经》的结构与语言:•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关关”(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论语-季氏》孔子对《诗经》的评价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中思想正统、纯粹,没有邪恶的念头)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耳熟能详的《诗经》句子•【爱莫能助】指有心帮助,但因力量不够或条件所限而做不到。《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不可救药】泛指病重到无药可治。也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耳提面命】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高高在上】原指玉皇大帝处在极高的位置,后泛指身处高位,含有脱离群众、不了解下情之意。《诗经·颂·闵予小子》:“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出自《诗经》的成语•【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形容人婚姻美满。《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诗经·大雅·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现泛指结交了品质不好的人。《诗经·国风·王风》:“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自求多福】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诗经》的成语•【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诗经·国风·周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巧言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诗经·小雅》:“巧言如簧,颜之厚矣。”•【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诗经·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出自《诗经》的成语《诗经》中有关“劳动”的诗篇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县貆囷•(14年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答案】重章叠句•(14年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呦呦:鹿鸣叫声。•苹:一种生在陆地上的野生植物,是鹿喜欢吃的植物。•承:奉送。筐:盛币帛的竹木编织容器。•将:进献。•周行:从西周之地通向各地的大道,引申为大道、正道;此处用引申义。•蒿:青蒿、黄花蒿,菊科,鹿喜食之,味香,也可以入药。•视:示,显示。恌(tiāo):同佻,轻薄。•则:效法。傚:效法;字同“效”。•燕:宴乐。敖:遨游,自由自在。•芩(qín):蔓苇,与芦苇同属。一说是一种与苹、蒿类似的菊科蒿类植物。•湛(dān):深厚。•《鹿鸣》,是款待嘉宾的宴会乐歌。•《毛序》中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鹿鸣》用鹿的安然进食,作为三段诗篇的起兴,这既有宾主宴请的比拟之态,也有祥和气氛的烘托之意。•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与人亲近的食草类动物,它代表的形象,是温顺、亲切、友善、祥和。灵鹿食野,诗里这番起兴的描写,就是一种和平友好气氛的烘托;鹿鸣呦呦,开篇唱出这种祥和的声音,就是一种和乐清平盛况的衬托。•这是筵席客观大环境的隐喻,而宴请的主观情感传达,也符合鹿的形象。以不与人争、天然和顺的鹿为起兴,这是传达着主人礼贤来宾、与人为善的意思。
本文标题:《芣苢》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7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