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省委举办的第四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
在省委举办的第四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2017年2月28日,根据录音整理)今年第一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请大家交流开展大走访的情况。刚才听了10位同志的发言,有做法、有体会、有思考、有故事,没有真正走下去,是讲不出来的。这件事的起因,是去年11月我分别同蓝绍敏、魏国强同志建议,在泰州、宿迁开展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把每家每户和企业的情况都摸清楚,把扶贫工作、富民工作和企业帮扶工作做得更加精准、扎实。去年底以来,泰州、宿迁两市分别开展了“百团千村万企大走访大落实”和“三进三帮”活动,各方面反映和效果比较好,我们感到有必要在全省推广,年前省“两办”专门发文转发了泰州、宿迁的做法和经验,要求各地学习借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各位领导同志,全部分头下去,到基层开展走访调研。举办这次讲坛前,我们又请各设区市上报了活动开展的情况,同时让省委研究室的同志下去进行了明察暗访。总的来说,大家报的情况与明察暗访了解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各地对这项活动的开展普遍很重视,都在结合各自的实际,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有力有序地推进。现在这项活动已经在全省面上推开,借这次工作讲坛的机会,我再对大走访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些强调和明确,主要讲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政治责任这实际上是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和出发点的问题。90年前,也就是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5个县进行农村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深入调查中,我们党知晓了农民的所思所盼,把农民凝聚到了党的旗帜下,一起干革命、打江山。重温这段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老百姓在想什么,企业在盼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了解清楚、掌握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干。大走访看起来很具体,但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发展,我们要放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来衡量,认清肩负的政治责任。第一份责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党委书记首要的政治责任,是要把我们党在这个地方的执政基础打牢夯实。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这个责任更为突出。现在经济、社会、城乡等各方面都处在深刻转型期,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考验风险都在增加,这对我们是十分现实的挑战。我们讲执政基础,虽然没有一个精确的指标来量化,但是有几个方面是可以衡量的:比如,一个党员能够影响带动多少群众?我们讲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关键时候党员亮身份,群众愿不愿意跟上去;再如,一个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有效地发动和组织群众?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公共利益的问题上,能不能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又如,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找党组织?我在基层调研的时候,有老百姓和我说,过去种地交税交公粮,干部要到农民家收统筹提留款,很多时候还主动帮助解决困难,走得比较近,现在互相不找,干群关系反而疏远了。这不是说老百姓希望恢复交粮收钱,而是企盼在村里和家门口看到干部。老百姓最讲感情,群众也是最需要党组织的。去年大年三十,盐城市委书记和阜宁县委书记,专门到龙卷风受灾群众安置点,和他们一起吃饭过节,老百姓就非常感动,认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时刻牵挂着他们。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感情问题,党员干部到群众中走动走动,交朋友认亲戚,哪怕只是聊聊天,老百姓的心也是很温暖的。全省有各类党组织27万多个、党员500多万名,大家都动起来,像种子一样到基层群众中间生根开花,每个人带动一批、影响一片,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变得更加稳固。第二份责任,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对我们在地方工作的同志来说,践行宗旨要体现在每项具体工作中,更需要直通老百姓的小院子,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看到群众最真实的状况,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感受。我们提出,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全面”,要没有死角、没有盲点,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再一个是“高水平”,实现的标准力争更高一些,特别是把短板补齐,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现在看来,面上的问题,我们并不太担心,大家都有这个决心和信心来完成,最牵挂的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一枝一叶的问题。大局中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问题,对当事群众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问题。这就要靠广大的党员干部走下去,把各级党委政府的眼睛和耳朵延伸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家门口、院子里,一起来找短板、排问题、了解老百姓的诉求。在这个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泰州市高港区顾萍同志的“三个表情包”就讲得非常好,我听了也很受教育。第三份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物质富足,还要社会和谐、百姓安宁。现在虽然全省社会大局总体比较稳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总体比较和谐,但信访总量仍处在高位,社会稳定的风险点还是不少的,老百姓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也比较多,这当中有很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讲,大走访也是一次大排查、大化解。我注意到,泰州市的大走访大落实,从启动到现在虽然只有两个多月,但是矛盾纠纷、群众信访、安全隐患明显下降,宿迁市也是下降的,与之相应,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就升上来了。有参加走访的同志讲,“干部脚上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老百姓来上访,大多一肚子怨气,有的一进门就拍桌子摔板凳,这次在大走访中,我们的干部上门了,老百姓端茶倒水递板凳。同样是一件事,方法变一变、程序反过来,效果就大不一样。绝大多数群众是讲道理的,群众最不满的是有了问题没人理会,最困难的是反映困难都很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干部应该多一点设身处地。同时,现在企业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一个企业出了问题,影响的就是一大批人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要通过大走访早发现、早化解。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既要以优异的成绩来迎接这一盛会,也要为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从这个方面讲,开展大走访也是十分必要的,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一个心齐气顺、和谐稳定的好氛围。第二个关键词:问题导向我多次讲过,党代会、人代会期间,老百姓主要是看我们讲了什么,会后就要看我们做了什么,几年以后会评价我们做成了什么。开展大走访活动,从干部这一头讲,就是要把力量聚拢到工作的第一线,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从群众这一头讲,就是让老百姓感到有收获、有奔头。宏观作决策,微观看落实。开展大走访,要突出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聚焦群众、企业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我们的决策部署一项一项落实到位,把江苏的事业发展一步一步推向前进。第一,要发现和摸清问题。大家下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把问题的底数摸清楚,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问题的角度看,总的就是两个大类:第一类是老百姓生活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贫困人口,家庭人员情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贫困的原因是什么,脱贫是缺资金还是缺技术?比如,与过去相比,现在农村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是新的问题也在出现,成为新的民生诉求,像住房条件很一般、服务配套跟不上、文化生活单调等等。还有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有的企业偷排废气废水,有的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等,这就让住在附近的群众难以安居。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返乡就业、自主创业,他们在就业创业中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再比如,虽然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较平稳,很多数据都有回暖的迹象,但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在对企业的走访中,要了解清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是什么,还有哪些燃眉之急、后顾之忧?总之,对这些问题,都要做过细的工作,把脱贫的账算得更清楚一些,把老百姓的实际需要理得更清楚一些,把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了解得更清楚一些,做到心中有数。第二类是我们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省里和各地各方面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的政策措施能不能与群众和企业的现实需要对得上号,他们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政策、会不会用这些政策,有没有什么阻碍政策执行的问题?听说有同志在走访的时候,就遇到这么一件事,有个瘫痪卧床的老乡跟他讲,就想有个轮椅能够坐着到屋子外面晒晒太阳。后来了解到是可以申请一个轮椅的,但有关部门的同志讲这户人家没来申请。可是人家瘫痪在床了,他家里人也不知道有这个政策,怎么去申请呢?还有创业环境方面,有的企业还没办起来,就要求配这个配那个;手续还没办全,要求先缴这个费那个费、订这个报纸那个杂志。我们对一些特定群体的创业,是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的,但是要拿到这个钱并不容易,需要这个部门审批、那个部门盖章,几个来回,创业者的热情就耗得差不多了。这种创业中“人在证途”的问题,还有很多,各地可以在大走访中结合具体事例来“解剖麻雀”,在你这个市县办一个创业项目,到底要盖多少个章、用多长的时间、缴多少的费?还有去年省里出台鼓励科技创新“40条政策”,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其他政策不配套,一些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有政策不敢用,政策允许的钱不敢拿,因为审计的时候不认你这个账。还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不少企业不敢申报,因为申报了以后还要把前几年的账翻出来,说你前几年交税不规范。这些问题,也都要一一摸清楚。当然,在走访中除了摸清群众和企业的问题,对一些发展中的隐患,比如安全生产、违法经营等也要摸清楚,及早采取措施加以消除。第二,要梳理和解决问题。问题是各式各样的,具体统计起来也肯定是很庞杂的,不可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进行分类梳理,哪些是一家一户的个性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因为基础条件限制形成的区域性问题,哪些是涉及到面上的全省性问题;哪些是一时的阶段性问题,哪些是涉及长远的趋势性问题。比如,对老百姓装个路灯、修个厕所之类的诉求,既合情合理又具备条件办的,要即知即办,在第一时间办好。泰州、宿迁这项活动开展得早,所以我举他们的例子较多。省委办公厅的同志和我讲,泰州有的地方,群众反应出行难,公交车频次太少,交通局连夜就安排调剂解决,第二天一早老百姓就感到了明显变化。泰州的同志讲,在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上,“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就是一种很鲜明的解决问题的态度。老百姓问题反映上来了,如果迟迟没有回应,就可能认为我们在搞形式主义,甚至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更大的不满。对大走访中了解的问题,必须做到事事有回音,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当然,个性的问题,既要办好,又要防止栽“盆景”,引起不必要的攀比,对一些确实一时办不了的事情,要实事求是地对老百姓解释清楚。个性问题之外,更多的可能是涉及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是涉及到一个片区、地区的问题,要通过政策层面的统筹,整体研究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出现在基层,但根子在上面,甚至在省里。对此,大家也不要有什么顾虑,梳理清楚及时报上来,省里来研究解决。此外,我们有些问题现在虽然表现得还不明显,但反映的是趋势性特征,将来可能越来越突出,比如农村养老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要统筹当前与长远,有计划、有步骤、有预案地加以解决。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老百姓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在基层组织这个层面就可以解决的,很多问题也必须依靠基层组织来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把基层组织建设好,在解决问题上就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各地在大走访中要注重了解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情况,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帮助支持解决,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条件和能力。我常讲,坐在办公室都是难题,走到基层去都是办法。江苏过去很多创举,都是源自基层的探索。基层的干部群众是最有智慧的,讲问题也是最能切中要害的,因为他们最了解实际,距离问题最近,看得最透彻,思考问题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问题不是我们
本文标题:省委举办的第四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47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