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表扬也要讲究艺术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受表扬多一些,被人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受批评多,特别是一部分缺点多的学生身上(缺点多的学生不等于差生,我们不妨借优秀生的称呼,称他们为“待优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可以说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转化工作就难做了。这时候,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拿起表扬这个有力的武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使其性格和人格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因为学生缺少的正是关爱与认同,表扬与奖励,效果往往不错,但是使用表扬与奖励,不能随意和盲目。不恰当的表扬,未必能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同样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表扬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要善于表扬。老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老师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二、要及时表扬。对待优生应该表扬的行为,老师应及时的表扬奖励,以强化刺激,因为学生心目中,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班一位自制力弱,平时上课说话较多,影响同学学习的学生,在几次班级活动中,如打扫卫生、科技节活动等积极认真,我就及时表扬其讲卫生、关心班集体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班级学习气氛的维护上,使其自制力得以加强。所以,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不能时过境迁才表扬,否则,表扬会使学生莫名其妙,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印象,更谈不上优化优秀品质和行为的作用了。三、要乐于表扬。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认为“待优生”一点的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学生。须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祢补不足,顺利转优,老师就应乐于表扬学生。如我班的刘新凯同学,经常缺课,考试经常不及格,但这次他勉强考了60分,我当时就在全班进行表扬,这几天他学习特别认真,不但坚持天天到校,还把过去拉下的作业自觉地不上去。四、表扬要有针对性。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例如,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就其学习上大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上课说话,吵架的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否则,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说好话,或表扬起来笼统概括,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五、表扬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的强化物。这一点要求老师表扬有严格的分别。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等等。总之,在“待优生”转优的过程中,老师应真正有爱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要吝啬表扬,善用巧用表扬,往往比批评更具威力,更能促使学生顺利转化为优等生。多一点耐心小赵是我班的一位男孩。他有一个坏习惯,每次批评教育,他在你面前表现出一份很乖巧的样子,而一回到家,就会把老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每次批作业,看到他那组又缺一本,一看又是他的没交,让我顿时火冒三丈:又是他,又是小赵;在每次的认读生字,听到小老师的汇报,又是他有好多生字没读出,这个小赵怎么搞的?几次三番,我一冲动,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如果下次再这样,周老师不理你了?当时看着他那眉头紧皱的脸,我真有一种冲动,再也不要管他了,让他去吧!在与他几次严厉的较量后,发现我的效果不大。难道我的做法出现了错误?读了老师们的《爱在宽容中》、《多一份信任,多一点宽容》,让我由衷地感到了我不该对他这样严肃、不该对他这样失去信心。如果我真的放弃他,他会越来越差,结果一定不可收拾。既然现在我不能让他学会更多的知识,至少我可以让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天天进步的喜悦。于是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作业没完成,我就让他到我这儿来完成;补课时,我给他定很低的目标;每次当她经过努力达到目标时,我就给她一颗星星以示奖励。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我发觉他虽然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不强,但我发现他还是挺认真的。如今,看见他紧皱的眉头舒展了,看到他一早看到我,就把作业拿过来给我看时,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这或许就是我的一点耐心期待来的优点吧!小严也是我班的一位调皮捣蛋的男孩。最近今天天气骤冷,平时懒散的孩子更加懒散。最近一直提醒孩子们要不怕冷,按时上学,几次教育后,孩子的表现有了明显好转,而我班的小严还是老样子,上周发现他照样迟到,看着他急匆匆地跑到操场,看到他连鞋子也左右穿错,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小严,周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周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不迟到,你说行不行?”他很干脆地答应了:“行”。第二天,当我一早走进教室,教室里只有5、6个同学,而我也一眼看到了我班的小严,一阵惊喜涌上心头。“小严,你今天真行,这么早就来了,周老师为你高兴!”他也开心地笑着对我说:“周老师,我今天是第五个到校的,我以后不会迟到了。”“好!周老师相信你。”果然后来的几天。小严天天来得很早,看着他说到做到,我真为他高兴,我想这也是耐心期待带来的收获吧!此时,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教育要因人而异,教育好一个学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想办法。借用一句话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在教育孩子时,要少一份追求急功近利的浮燥心态,多一份耐心期待的淡泊胸怀。多一点耐心,用耐心照亮学生的心田,那也将多一份收获!!手中的教材与身边的数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双数和单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地说到双数和单数,所以上的非常的顺利。当问及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时,学生很快说这些数都是双数,所以他肯定地说是双数的数都能被2整除。我想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些数个位的特征,学生还是说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都是双数,指使我都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学生根本就不能考虑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你们怎么对双数有这么深的认识呢?”我好奇地问。“我们幼儿园就认识了。”“我奶奶打毛衣的时候,总是用双数来数毛衣上的针数。2、4、6、8、10、12……”一个调皮的男生学着奶奶的样子数起来了。紧跟着的是一阵笑声。“是啊!是啊!双数谁不知道啊!”学生纷纷嚷开了,都表示我们很熟悉它的。说实话,讲课讲到这儿我也是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看个位,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了,我觉得只是生硬地让学生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征吗?然后就草草的叫学生说能被2整除的数是个位上0、2、4、6、8的数。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要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知道数学是来自生活,是生活的浓缩。但是我发现很多数学知识其实是与生活有所脱节的。就象刚才说到的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既然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讲到了双数和单数,而且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到这个知识。那么为什么不用这“双数”来总结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呢?我觉得这样的总结方法是很容易得到的。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很多的内容都是与日常生活有差别的。如:在日常的商店零售中,很多东西都是称“斤”的,而在数学的教学中,是没有“斤”这个单位名称的。只有“千克”和“吨”的教学。但是事实上,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在解释,“斤”与“千克”之间的联系。鉴于此,本人不成熟地认为,很多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可以介入到教材中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被淘汰的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它退而求其次了。如:一年级中学习元、角、分时,有时我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分已经不在使用了。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1分是长什么样的,当然也不知道分与角之间的进率了。不想既然已经不在是我们身边的数学了,是不是可以作为“认识”而不是“掌握”“理解”呢?正如把刘翔纳入学生的课本一样,我们的教材也要时刻的注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学习身边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平均分的教学体会除法是小学生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其实“除”就是“分”有很多种分法,“平均分”是其中一种,是整除或除尽。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人教版数学课程实验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加强了“分”的认识,教科书提供了很多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并且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为除法学习做了更好的准备。我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该概念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是创设问题情景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平均分物体后,还让学生给这种做法起个名称,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分法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学生有很多分法。不论是1个1个地分,还是3个3个地分,我在教学时关注“分”和分的结果的合理性,而不是像以前老教材教学那样必须1个1个地分。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向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组分糖果,因为各组人数相同而糖果数不同,且不一定能平均分,所以有些组的有的同学分得颗数不同样多。这是现实生活常有的事,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接着设计如何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的讨论。第14页的“做一做”,原题是:12瓶矿泉水平均分3份,在此基础上拓展成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开放成由学生尝试确定份数后,再求每份数。使学生接触“已知份数找总数”以及“不能平均分”等问题,从多方面去认识平均分。4)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整堂课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来摸索探究、讨论辨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肯动脑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故事,我的新尝试有一次给学生讲了个数学故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听得聚精会神,由此,我突发灵感,何不把情境图编成数学故事,给学生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氛,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呢。于是在教学“整理与复习”第6小题时,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在课上,我出示了情境图,这次我先不急于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仔细看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的信息来编数学故事,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于是我说:“这次机会留给张老师吧!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同学们松了一口气,于是,我给大家讲起了故事:松鼠妈妈有两个勤劳的孩子: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它们每天都帮妈妈去捡松果,一天,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又帮妈妈去捡松果,它们捡得可真快,一会儿就把篮子装满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妈妈看见了,数了数松果说:“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吗?”兄弟俩摇摇头说不知道,妈妈说:“你们真能干,一共有12个松
本文标题:表扬也要讲究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51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