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逍遥游》课文解读北冥①有鱼,其名曰鲲②。(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①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①。(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①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①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①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②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①则②将徙③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④也。(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③徙:迁移。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①》者,志②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②志:记载。)《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①,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①水击三千里: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鹏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的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②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③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④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⑤以:用、凭。⑥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文“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野马①也,尘埃②也,生物③之以息④相吹⑤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①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②尘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③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④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与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⑤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②邪③?(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①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②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达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③其……邪,其……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实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其①视下也,亦若是②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①其:指代鹏。②若是:像这样,像“苍苍”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②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①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题。②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覆①杯水于坳堂②之上,则芥③为之舟,置杯焉④则胶⑤,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①覆:倾倒。②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ào,坑凹。③芥:小草。④焉:于之,在杯水之上。⑤胶:粘,指贴着地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风之积也不厚,则负①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①负:承载。)故九万里,则①风斯②在下矣,而后乃③今培④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⑤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⑥。(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①则:是因为。②斯:就。③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乃今,而今、现在。④培:通“凭”,凭借。⑤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⑥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蜩①与学鸠②笑之曰:“我决③起而飞,抢④榆枋⑤而止,时则⑥不至,而控⑦于地而已矣,奚以之⑧九万里而南⑨为⑩?”(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①蜩:tiáo,蝉。②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③决:xuè,通“趐”,迅疾的样子。④抢:qiānɡ,触、碰、撞;又解,突过。⑤榆枋:榆树和檀树。⑥则:或。⑦控:投下,落下来。⑧之:去、到。⑨南:南行、向南飞。⑩奚以……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文字当出于《齐谐》。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言故事呢?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鸟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如晋郭象所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前面庄子写道,大鹏“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以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它们真的“无所待”吗?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适①莽苍者②,三餐③而反④,腹犹果然⑤;适百里者,宿⑥舂⑦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①适:往、去、到。②莽苍者: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③三餐:即一日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④反:同“返”,返回。⑤果然:很饱的样子。⑥宿:这里指一夜。⑦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的多少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大小不同罢了。]之①二虫②,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①之:这。②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虫,古代泛指动物。)[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要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作者用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之二虫,又何知?”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己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小知①不及大知,小年②不及大年。(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①知:zhì,通“智”,智慧。②年:年寿。)[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奚以知其然①也②?朝菌③不知晦朔④,蟪蛄⑤不知春秋⑥,此小年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①然:指代“小年不及大年”。②奚以……也:凭什么……呢,反问句。③朝菌: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见到太阳就死去。朝,zhāo,清晨。④晦朔: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晦朔”代指一天。⑤蟪蛄:huìɡ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⑥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证明“小年不及大年”。]楚之南有冥灵①者,以五百岁为春②,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③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④。(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①冥灵:树名。一说是指传说中的大龟。②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下“以五百年为秋”“以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③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椿,chū
本文标题:《逍遥游》课文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59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