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
专题一:“第一个十年”主讲人:王百娣知识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新文学初期理论的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事实上,文学革命的爆发确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即“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的酝酿(19世纪末~1917年)文学现代化的准备: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具体表现:•(一)“文学是人学”的深刻阐发“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和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决定了文学的发展。古人对“人”的发现与认识,决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上古“天人合一”观“儒释道”观宋明理学程朱陆王李贽“童心说”个性主义思潮文学创作反映新的人的观念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阳明李贽祝枝山近代“新民说”:新的“人”的观念•《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篇政论文章。《新民说》的主要期望是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要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并讲述现代国民所应有的条件和准则,在二十世纪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新民说》的中心思想就是启蒙,就是提出批判、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制造中国魂”。所谓新民,就是呼唤新人,这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性的呼唤。•这也决定了中国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社会功利性的总体特征,并一直影响到五四及以后新文学的整体走向。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新发现•易卜生在五四高潮时期被《新青年》隆重推出,他的个人主义连同他的《玩偶之家》对于夫权家庭的批判、对于妇女平等自由权利的呼喊,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倡扬个性主义的旗帜。•启蒙主义者卢梭以理性主义思想呈现人性正负面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新发现•尼采攻击一切偶像的精神与张扬超我,吻合五四彻底反传统的精神。他把人的自我张扬到极致,颂扬了个人对传统社会的叛逆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曾在五四小说创作中引起反响,很多知名作家在刻画人物心理等方面都运用到精神分析学理论。无论是人类对于自我的理性主义认识,还是非理性主义层面的揭示,都使人的内涵获得了现代性。使五四时期中国文化、文学对于人的发现,构成一个完整丰满、现代性的人学观。五四文学、五四文学观就是构建于这一新的人的观念。鲁迅的五四文学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就明确发出“真的人”的呼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多种“人”的观念对话、交流、对抗、交融的历史1928年的革命文学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十七年至文革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革命性、阶级性的人学观三四十年代注重人的个性与社会关系的文学在文革期被赶尽杀绝,又在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文化寻根的过程中逐渐被寻找与恢复并继续得到深入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从80年代中期开始更深入地渗透到中国文学创作中,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思想体现在文学中,是对“人”的观念的新发现。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这些都包含于“文学是人学”的深刻性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和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着。具体表现:•(二)文化机制变革上的准备•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2、报刊、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发展。•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1906年公布《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的有限自由•1910年公布了《著作权章程》(《著作权法》1915)•1911年颁布《钦定报律》;《大清民律草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著作权法》、《出版法》等•据统计,1902~1917年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1840年到1911年间出版小说(含翻译)二千余种。•报刊编辑在栏目、体裁、题材、主题上都追求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以保证其畅销,刺激文学发展。•1904年起,出版重心转移到民营出版业,现代出版业呈现出大众化与平民化特性。•独立知识分子和自由撰稿人的出现,使得文学创作队伍迅速壮大,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如梁启超、李伯元、曾朴、黄摩西以及周树人兄弟即是代表。•吴趼人•黄摩西具体表现:•(三)文学观念的变革•以梁启超为代表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为文学观念的现代创新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宗,以古雅的文言为书面语言,晚清文学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诗界革命由梁启超提出要达到的三个标准“新意境(理想之深邃闳远)、新语句(来自欧洲表示新思潮的名词术语)、古人之风格入之(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后到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运动都产生很大影响。•“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梁启超的政论文章就具有空前的开拓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有很强鼓动力。•他认为应以西方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中国小说观念的变化始于1897年天津《国闻报》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执笔者严复、夏曾佑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强调“小说为正史之根”,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梁启超更是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为小道的卑贱文体提到“不可思议之力”的高度。•“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11月14日)梁启超戏剧观念的革新:•1904年陈独秀著《论戏曲》来提倡戏剧观念的更新。•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办。•1906年春柳社创办,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1907年首次公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是为新派剧之开端。•1908年,《迦因小传》由春阳社出演,摆脱京剧戏曲特征,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陈去病柳亚子春柳社王钟声文体观念的革新:•提倡白话(俗语)创作奠定了文体观念革新的基础。•黄遵宪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1897年裘廷梁旗帜鲜明地倡言“白话为维新之本”。•维新志士陈荣衮主张报纸改用白话,撰写《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一文。•梁启超则从文学功能的角度出发论白话文,其主张后被胡适更彻底的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主张所掩盖。体现先导者与主导者的必然关系。•此外,还有黄摩西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启动了新的文学史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则在理论上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入手论证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建构了实实在在的文学本体新品质。•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刺激和启迪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在借鉴与模仿中将本土的传统文学与世界性的现代文学作比较,从而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这势必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大都从晚清文学翻译中获益。•晚清域外小说输入所造成的开放态势,也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此间代表人物是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等。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一生译欧美小说180多种,1200多万字,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述》等。小结:•近代的一系列文学变革还只能作为后来文学革命的序幕,其规模、声势、社会影响面及其对传统文学所构成的挑战的力度,都远不能与文学革命相比。•近代文学变革总体上仍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因为在晚清和民初,毕竟还没有出现那种足以造成整个民族思想文化向现代突变的契机,社会转型仍未达到临界点。•而这一切都有待于1917年前后,这时候才终于出现了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极大的新文化运动。正是这场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与契机。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其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即科学Science)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文,猛烈攻击历代统治者独尊孔子一家学说来维护帝制,指出以“重阶级尊卑”的纲常伦理为特点的那种孔教思想在当今已经阻断了中国向民主共和迈进之路。•激进的知识者们纷纷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批判的眼光,围绕许多社会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讨论使思想启蒙的课题具体化,思想自由的原则也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吴虞•易白沙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在《新青年》带动下,各种报刊和出版物争相译介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理论,刷新了中国人的思想,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供了各式武器•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并演化为这一个十年末,下一个十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二人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扩大影响。刘半农钱玄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陈独秀、李大钊又办《每周评论》杂志,北京大学学生《新潮》月刊,也都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
本文标题:(完整版)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钱理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60578 .html